<h3> 我家有好几个方方的密封玻璃罐子,那是妈妈专门用来装瓜子的,装哈尔滨的大瓜子。玻璃罐子满满的时候,那里面仿佛装的不是瓜子,而是满满的乡情。</h3><h3> 我的老家是哈尔滨,地图上那颗天鹅项下的明珠就是哈尔滨。一到冬天,那里是星球上最美丽的地方。</h3><h3> 哈尔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夏天有"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冬天有"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被世人誉为"东方小巴黎"。</h3><h3> 哈尔滨历史悠久,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历史名城。城市里西方古典式建筑及造型奇特的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相映成辉,这是哈尔滨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明显特征。</h3><h3> 哈尔滨既和每座城市一样,有自己的历史佐证,浸染着这片风情万种的土地。</h3><h3> 多少年来,人们一提到旧中国的城市繁华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起上海滩,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早已成为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了。有资料记载,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上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当时,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哈尔滨火车站已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火车票。</h3><h3> 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经过3次不同程度的移民,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会聚了56个国家的10万余登记长住的侨民,22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h3><h3> 哈尔滨首座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故址在今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这家电影院的历史,在中国比北京、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分别早四至六年,比光绪年西太后七十大寿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呢。当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建成时,哈尔滨已经有五家这样的电影院了。</h3><h3> 我的故乡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十分自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