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情天平山

陈建敏

<h3>  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因山顶平正故名。这里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来,就已成为旅游胜地,享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景”之美誉。天平三绝“清泉、奇石、红枫”,吸引了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等历史名人前来游览,他们都在天平山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传说。其中,范仲淹更是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平山是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齐名的赏枫胜地。“天平红枫甲天下”,每年深秋,枫叶泛红,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五彩缤纷,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此时山中层林尽染,景色美不胜收。</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1月26日,阳光明媚,秋色无限,丹枫烂漫,枫情万种,慕名来天平山观枫赏景的游人如结如云,正如诗曰“丹枫烂漫景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div> <h3>  “万花都落尽,一树红叶烧”。11月下旬,又到一年红叶满山时,这是天平山最美的时候,能看到闻名遐迩的五彩枫景。再往后,枫叶就不是五彩的,会转成丹霞一片的深红色。</h3> <h3>  天平山特有的“五彩枫”,有一般枫叶没有的绮丽鲜艳。</h3> <h3>  这种枫树学名叫枫香,叶呈三角形,叫”三角枫“或”鹅掌枫“,经秋霜后,叶色不是直接转红,而是逐渐由青变黄,再变橙、变红,最后变紫,每棵树变色的步调也不一致,最特别的往往是一棵枫树上就五色并存。</h3> <h3>  赏枫当从山脚下被称“万丈红区”的古枫林展开。天平山红枫历史悠久,据传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在祖茔天平山将福建带回的三百八十余棵枫香树植于山之东南麓。这些古枫,历经四百余年风霜,至今高大粗壮,斑驳弥坚,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近年来,天平山又栽种了两千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深秋时节,蓝天红叶,灿烂如霞,各种颜色的树叶铺满大地。漫步于古枫林,令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h3> <h3>  往红枫深处行走,风景最好的地方围绕在几池湖水周边,湖水映丹枫,这里也是游人最多的地方,摄影爱好者忙碌着,不停地捕捉美好的镜头。湖岸四周红霞缭绕、丹枫烂漫,湖上或是石桥曲折,或只是一潭静静的水,水面上漂着落叶,倒映出一片绚丽的光景。</h3> <h3> 枫叶之间,湖岸边上,除了杏墙黑瓦,就是白墙黑瓦的古代建筑院落,大都是范仲淹修建的祖祠,以及子孙后代修建的与范公祠有关的建筑物。其中,主体建筑是天平山庄,背依天平山,面临十景塘,自东向西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义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五区组成,各区均用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忽明忽暗,极富苏州园林之特色。这里山、水、房、树,相映成趣;赤、橙、黄、绿交错生辉,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因而古人形容为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h3> <h3>  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墙壁上、窗户间,也攀爬着藤曼,随手一拍就可入画,一幅迷人的姑苏秋韵图。</h3> <h3>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祖籍陕西邠州,后迁江南,世居苏州,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他依靠苦读,二十六岁终于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由于是苦读出身,范仲淹始终不忘陶铸人材,栽培桃李,曾首创苏州州学(现苏州中学的前身),从此各州县兴庠序,葺州学,处处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栋梁之材。他胸怀天下,一心为民,天圣四年(1026年),在兴化修建捍海堤数百里,以卫民田。景祐元年(1035年)在苏州组织民力疏浚九条河道,使积水顺利排入江海,水灾大为缓解,民生得以复苏。他忠心为国,有勇有谋,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犯乱,范仲淹奉派西征守边,由于采取屯田筑寨、开展边贸、团结边民等项措施,边防大固,获得边民拥戴。他官居高位,毫不保留。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制定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兴革之事,毅然加以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一改革虽然在保守势力的阻挠下失败了,但他勇于革新的精神却为后世所肯定。最令人起敬的是他秉性刚正,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故而屡遭贬斥。“庆历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饶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虽然屡次因秉公直言而被贬,但他从不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为此《宋史》为他立传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后世人敬仰他,称颂他为“第一流人物”。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改知颍州,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不仅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更可贵的是不计个人荣辱,一心只为社会多作贡献,惠政及民,自然受到人民爱戴。他在饶州离任时,万民空巷相送;他告别邓州时,当地百姓遮道挽留;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西部边陲时,边民们无不失声痛哭。范仲淹的一生实践了他在《岳阳楼记》中所抒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无我的忧乐观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永远发扬光大。</h3> <h3>  红枫染尽天平山,恰似范仲淹“经霜色愈红”的一片丹心。</h3> <h3> 枫林掩映之中的御碑楠亭,为乾隆游山时所建。亭为八角,重檐屋顶,戗角大小各四,结构精美。亭子正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砚石御碑,石碑分碑帽、碑身、碑基三部分。碑身四周分刻着乾隆四游天平山时所作的四首五言诗。诗的内容主要是对范仲淹的赞扬褒奖之词。其中一首写道:“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千秋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h3> <h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天的花儿虽然色彩鲜艳,但不如秋天的红叶色泽深沉透彻。</h3> <h3> 枫叶的美,是返璞归真,也是生命的轮回,当绿叶渐渐变成黄叶,直到深秋红透,那是生命的颜色,一季季的转换色调各异的人生。一叶落知天下秋,有多少繁花满枝,就会有多少秋叶零落。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飘落的枫叶,随风翩然,那是一种生命的舞蹈,极尽绚烂过后,归根大地,等待来年的相遇,等待来年的枫情天平山。</h3> <h3> 夕阳余晖之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真的比江南二月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透过这片红色,游人看到秋天有像春天一样怒放的生命力,看到深秋的天平山,呈现出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绚丽景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