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一月的陕北大地,已是寒风习习,草木萋萋的季节。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李家坪村龙眼沟小山庄,却是暖意融融,喜气洋洋,沉浸在节日欢乐气氛中。龙眼沟老爷庙广场张灯结彩,人群攒动;老爷庙里信男信女上香跪拜络绎不绝,小庙内外香烟缭绕。广场正中央高高悬挂起的“龙眼沟庙会热烈欢迎台湾亲人进香祭祖”大红横幅夺目耀眼,广场舞台俩侧一字排开十个大红色气球高高飘扬。身着红白相间秧歌服、头扎羊肚子手巾的秧歌队员集结到场,锣鼓喧天。火红的条幅,火红的气球,火红的飘带,火红的锣鼓,火红的长号,火辣辣的情,大山深处的僻静山庄不再僻静。因为今天这里要举行特殊意义的活动:迎接来自台湾台南新田里三十四位亲人来龙眼沟“老爷庙”第五次进香祭祖。</h3> <h3> 上午十时许,伴随一声大汽车笛声的鸣响,载着三十四位“喜归故里”台湾同胞大巴,在前面俩辆小轿车引领下,向龙眼沟老爷庙方向驶来。早已等候在庄户硷畔上、广场上、村道上的人群欢声一片。俩个身着“大顺帝”李自成战将戎装的陕北汉子,高高扬起长杆系红绸带、铜碗盖着红布盖头的长号“呜_呜_呜...”吹响,穿着黄色义军服八个男儿擂响战鼓,似春雷滚滚憾大地 ;似“大顺帝”指挥千军万马奔腾来...。黄色战旗猎猎,鼓炮起鸣,四十四个(取意:李自成1644年为“大顺帝”)“洪门”腰鼓队员“嗨,嗨,嗨”瞬间奔涌而出,欢乐心情扭起来,激动心情跳起来,彪悍的雄风打起来...。打得红绸带绕空飞,跳得黄土起飞扬。舞动的红绸带,舞动的高原情,舞动的黄土风。激扬的鼓点,冲天的呐喊,正是哪:“滚滚黄河逐浪前,气势磅礴冲霄汉;黄土汉子情豪迈,敢叫日月换新颜”。踏着鼓点的节奏,俩个穿着黄色衣服的伞头转动伞头,手摇串铃开了腔:</h3><h3> “哎__,叫一声台湾同胞仔细细听,龙眼沟秧歌队把亲人迎。今天又么来把祖宗敬,大陆台湾一家亲”。“哎嗨吆,大陆台湾一家亲”,全体腰鼓队方正下拜应唱。</h3><h3> “哎__,十九大会议捷报传,人民生活幸福又平安。同根同祖同血脉,倆岸统一共团圆”。“哎嗨吆,倆岸统一共团圆”,全体腰鼓队方正再次下拜应唱。</h3><h3> 这是对天对地的呼唤,这是对远方亲人的召唤。</h3> <h3> 长号再吹响,冲天的战鼓再擂起,“洪门”腰鼓再打起。龙眼沟四人“抬篓子”与台湾四人“抬篓子”民间文化交流正式开始了。互相接应对拜,或是握手、或是接吻、或是致谢...,表现出久别重逢的喜悦感情。台湾同胞排成列队,有俩个年轻的同胞胸前恭敬的抱着祖宗牌位,在腰鼓队和双方“抬篓子”的引领下走进龙眼沟老爷庙,开始了虔诚而庄重的上香进供颂经系列活动。一个神秘隐藏着370多年的故事被大山深处的小庙揭开,一次次真实感人的故事发生诉说着大陆台湾同胞的相思之情。“共庆中华大盛世,同唱世界享太平”,是倆岸同胞的共同心愿。</h3> <h3> 也难忘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对地处陕西延安富县太平村,是值得记忆的好日子。这天,“大顺帝”李自成的后裔__太平村李氏乡亲们要在这里接待:从榆林横山龙眼沟进香祭祖完来太平村省亲的台湾同胞一行三十四人。应李志强先生生的邀请,龙眼沟“洪门”腰鼓队也去参加欢迎助兴,原横山县人大副主任、横山李自成研究会会长崔青,原横山县审计局局长付世发、国有局局长雷子才和我都在邀请之列。</h3> <h3> 二十六日早晨七时左右,我们从富县县城驾车出发赶往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这天主要活动就安排在此。纪念馆建在进太平村道口的山塬上,是本土本籍的李自成后裔李志强先生(李自成研究学者),几年前自己耗资数百万建成的纪念馆。仿古式的建筑,底部(一层)六孔窑洞被通往二层步阶隔开左右各三孔对称分布,中间石铺台步阶拾级而上到纪念馆宽敞观礼台,不锈钢围栏护围。观礼台中轴线方向向后矗立方正青砖古瓦的似古长城的建筑,建筑洞口上方刻写的“李自成纪念馆”六个打字苍劲有力。整个建筑从外看古色古香,大气恢弘。进的像是城门到里边,正中主体建筑是“显身爷”正殿,俩边对称雕梁画柱的大厅房间是李自成纪念馆。进得馆里看,有关“大顺帝”李自成历史物件、书籍、来往信笺、地图、家世族谱以及历史资料、历史掌故琳琅满目,有太平村村史村故、风俗民情物件。馆藏文物资料丰富,布局合理,真正的是一有规模上档次的纪念馆。在馆内让你能了解到太平村历史及太平村李自成后裔的来龙去脉。</h3> <h3> 太平村有着独特的地里位置和神奇的地里地貌,四周深沟陡峭,沟塬纵横,林海茂盛。酷似一座天然而雄威的古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强的军事战略防御能力。明末崇祯五年(1632),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攻打?州后,太平塬为后营地 ,在此屯兵,休生养息,修筑城堡,并起名”太平塬”,意为息战休兵安定。李自成联明抗清失败后,其家人李锦(李自成皇子)受李自成旨意,有计划有目的的从南方辗转撤回太平塬,隐姓埋名,试图东山再起。</h3> <h3> 在太平村世代相传面花的做法为龙凤造型,馍馍为马蹄型,与本地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春节、清明、四月十五及红白过事,不喝白酒,一律用传统自制黄酒,家家户户均会制作。</h3><h3> 每年春节、清明俩次祭祖仪式,除夕黄昏悬挂“神轴”,摆放贡品。家庭男丁须来祭拜,行大顺礼仪。新婚婆姨穿拜祖衣裙,向年长女性学礼仪规矩,然后由年长女性带领拜祖,大年初一黎明收回“神轴”藏匿。</h3><h3> 太平李氏家族讲究吃“八大碗”,而且均为大肉,这种习俗是榆林、米脂、横山一带人讲究的过事吃“八碗”,俗称“天席” 。</h3><h3> 太平村有四十八丁说道,一般有家族骨干和精英组成,逢年过节宴请吃席,只有这四十八丁参加,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传承300余年,这也正是李自成皇家属四十八丁穿大顺服饰的传承。以上等等传承都承载着与“大顺帝”李自成相关联的往事秘事。</h3><h3> 根据洪门秘笈《海底》、《落画图》、《启意根由》记载,陕西富县寺仙镇太平村,是世界洪门太平村,寺仙则是洪门太平村的秘密标志村,因为世界公认的洪门创始人万提喜,道号万云龙,是“太平府、太平县、太平庄人氏”。因此,万云龙即是“大顺帝”李自成。</h3> <h3>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已从东方冉冉升起,阳光映照下的李自成纪念馆今天格外辉煌。纪念馆山门前俩根雕龙画凤的青石柱相对而立,在石柱上已悬挂起的“富县寺仙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欢迎台湾台南新田里同胞来馆参观指导”大红横幅,大红色彩门搭起,红彤彤大红灯笼吊在彩门之上,首尾红色、全身金黄二龙相对腾跃山门。观礼台前边俩面威风锣鼓各有四个”戎装武士“站立,四十八青衣白帽男丁分列俩边列队欢迎台湾同胞到来。</h3> <h3> 九时五分(取“九五之尊”之意),隆隆的战鼓擂起了,炮仗响起,富县太平村“洪门”秧歌队扭起了大秧歌,俩个手举“鸡毛掸子”的伞头,在“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中带领秧歌队迎接横山龙眼沟秧歌队,由“抬篓子”示明神意,互拜相认,一起来到显身庙拜“显身老爷”。俩地祭拜认亲后,又敲锣打鼓到太平村叫“腰险桥子”地方共同迎接台湾三十四位同胞到来。一声长号的向天吹响,横山“洪门”老腰鼓酣畅淋漓的打了起来,打出了陕北汉子的粗犷豪放,打出了黄土地风动雷吼...,富县太平村“洪门”秧歌也不示弱,举着鸡毛掸子的伞头扭步柔软,一男一女扮演“蛮汉”、“蛮婆”更是喜眉笑脸、球嘴斜眼...极致表演,极致发挥。俩地秧歌队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的搭配组合,真叫个绝,台湾同胞大开眼见,真正领略到泱泱中华,天南地北不同文化和风俗民情 ,太平村道来往车辆停下驻足观看、喜不胜言,聞讯前来的摄影爱好者更是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拍下精彩的一瞬。</h3> <h3> 迎接回台湾同胞到纪念馆后,台湾新天里四人抬“老爷篓子”与富县太平村“显身爷”篓子在好长时间祭拜相认完毕,才进庙祭拜“显身爷”,紧接着台湾同胞集体祭拜“显身爷”。这天,大陆榆林龙眼沟“老爷”,台湾新田里“老爷”,延安太平村“老爷”聚会相认,其实共同宗神的化身就是:“大顺帝”李自成,也就是洪门秘笈的“万云龙”。台湾同胞所带篓子,做的小巧精致,四人抬搂子真是有板有眼,就这小巧精致篓子把四个大汉子累的满头大汗。特别精彩的一幕是,台湾新田里四人抬搂子在场指认端酒给人,使我不得其解,是人为还是神助,不管咋的,大陆台湾俩岸同胞,榆林龙眼沟、台南新田里、延安太平村三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意义非凡、值得宣传。</h3><h3> 下午三时许,榆林龙眼沟“洪门”腰鼓队,延安太平村“洪门”秧歌队走进太平村文化广场进行了精彩纷呈传统秧歌汇演,太平村被热闹与欢腾笼罩。</h3> <h3> 台湾同胞来大陆,与大陆陕西榆林、延安俩地三天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受到当地官方极其民间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榆林市委统战部、台办,横山区委统战部、台办,横山区文广局,党岔镇政府,横山区工商界人士;富县县委统战部、台办,富县寺仙镇人大等单位领导,分别参加了所在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俩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圆满成功,意义深远。正如榆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高升荣出席台湾同胞进香祭祖活动仪式致辞所讲:台湾同胞远隔万里,不辞劳苦,不畏严寒第五次来陕西榆林横山,进香祭祖,体现了大陆、台湾倆岸同胞都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亲情。希望通过这样定期的祭拜活动,开启倆岸同胞民间交流,促进倆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大团圆。</h3><h3> 榆林市委统战部、台办在榆林永昌国际酒店设宴招待台湾同胞一行三十四人,市委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陈宁再致欢迎词,共进晚餐。</h3><h3> “俩岸三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期间,榆林横山区青年文工团将精心排练准备好的一组反映“黄土魂”、“黄土风”、“黄土情”的文艺节目表演给台湾同胞,延安富县民间歌舞团也将一个个好的文艺节目表演给台湾同胞,富县县委统战部、台办将《黄土情.台海情》画册赠送给台湾同胞。三天活动时间里,台湾同胞时时刻刻感受到回家的温暖,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情亲。台湾同胞领队李文华动情地说道:“我们是李自成将军的后裔,与大陆李氏宗亲同根同祖同血脉,千古万代隔不断”。</h3><h3> </h3> <h3> 陕西电视台《陕西故事》剧组全程参与“倆岸三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拍摄,后期预制作完成《血缘情》纪实片,以全新的方式向世界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付世财</h3><h3><br></h3><h3> </h3><div> </div><div> 照片部分来之于摄影家南洋拍摄,鸣谢!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