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度探访古玉作假作坊------作者:赵永</h3> <h3>中国人自古就喜爱玉器,尤其是红山文化中的玉器,由于其存世量比较小,因此国际市场上价格被追捧得很高,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千万元。</h3><div>红山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玉器在红山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C型龙就是红山玉。</div> <h3>在民间收藏红山文化器物热潮的驱动下,“假红山”文物不在少数。造假者为了以假乱真,将现代工艺和原始工艺相结合。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连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也随处可见,而且多是大批量批发而来。</h3><div>潘家园古玩市场<br></div><div>为了让藏友更清楚地了解真假红山玉的区别,我们的同事深入高仿品制作工厂,采写了这篇制假一线大揭密的权威报道,希望能对喜爱收藏红山玉的藏友有所帮助。<br></div> <h3>使用割玉机,将批发来的玉料原石切割成符合产品需要的小块。</h3> <h3>由负责美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玉料上勾勒图案。千万不要低估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他的工作台上有一个书架,什么《古玉收藏入门百科》、《芥子园画谱》、《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古董速查手册——玉器》、《中国玉器定级图典》……</h3><div>琳琅满目的专业书籍把书架塞得满满当当,有的书因为翻阅频繁还起了毛边,可见其理论修养非常到位。<br></div> <h3>工人按照图案用电动设备进行批量生产,主要内容有成型、钻孔、镂刻、起花等程序。</h3> <h3>制造仿古痕迹,对古玉的制作痕迹进行深度临摹,尽量达到神似的效果,比如用线锯模拟古玉制作中皮绳打磨的效果等等。</h3> <h3>使用酸咬、高温、油炸等工艺对玉石进行包浆、沁色做旧。酸咬所用的酸,一般有青氟酸、草酸、盐酸、硫酸等。比如制作沁色时,草酸就是专门用来沁鸡骨白的。</h3><div>草酸做旧<br></div><div>对包浆的模仿重点在一个度上,如果做得过了,便容易看出破绽。所以有时候高仿者会用一些碱土,将玉件包裹在碱土里面进行高温、骤冷等处理,以使碱性物质渗入到玉体的内部,并于皮壳表层产生一定的次生物质。<br></div> <h3>抛光,可分为“文抛”和“武抛”。“文抛”是把做好的玉器放入装有糖皮与规格在2500目以上的白钢玉砂的布袋里,以揉搓布袋的方式进行,也较为快捷。“武抛”就是使用机器抛光,虽然粗糙,但是快捷。</h3> <h3>盘摸,为求达到“熟坑”的效果,交给农村的妇女或老人贴身佩戴,过个三年五载再拿钱收回。</h3><div>这期间佩戴者不论劳动还是休息,坐卧起居时器物皆不离身。而期间不免会发生的磕磕碰碰,使仿品上产生一些细微的破损,这同样也是高仿者所要的“熟坑”效果。一旦流传到市场上就会很有迷惑性,用一般的检测和鉴别方法很难识别。<br></div><div>进行包装出售。<br></div><div>到目前为止,用科学的方法还难以鉴别玉器的年代,主要是根据它的材质、器型、纹饰、工艺、包浆、沁色等多方面来判断。<br></div><div><br></div><div>古玉的色泽比较自然、通体有肌理,新玉的做旧处理或停留在表面,或因酸碱处理不当而破坏了玉本身的肌理。</div><div><br></div><div>假玉做得再好也没有古玉的“精、气、神”,其神韵无法拷贝。买家要认真研究真正的红山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