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美嫩江(之二十三)</h3><h3><br /></h3><h3> 连续发表诗歌集锦《嫩江放歌》和散文集锦《嫩江记事》,短笛方歇,<span style="line-height: 1.5;">长箫声起。嫩江,一台激情澎湃的合唱。</span></h3><h3> 在光明网举办的"寻找最美地名故事"网络评选活动中, 我的作品《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5;">的母亲河嫩江》获得一等奖。现在,我在写《最美嫩江》一书。</span></h3><h3> 《 最美嫩江》之二十三,《"我的母亲河嫩江"评论集锦》。嫩江,<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合唱在继续。</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一、雪景写活了</span><br /></h3><h3> 文 / 电业局 李旭</h3><h3><br /></h3><h3> 李老师您文章写得真好,读过之后,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能感受当时的嫩江人生活,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非常生动,特别是"大雪也豪爽起来,下得紧了"这一句,我觉得这个"紧"字用的特别传神,一下就把当时雪景写活了。文章里涉及了满蒙文化、抗联文化、驿站文化等等,诸多文化形态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嫩江县特有的文化气质,这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她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滋养着这里的人民。</h3><h3><br /></h3> <h3> 二、爸爸的嫩江</h3><h3> 文 / 赵文洁</h3><h3><br /></h3><h3>(一个远在新西兰工作的女孩赵文洁,知青的后代,当她读到《我的母亲河嫩江》这篇文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h3><h3><br /></h3><h3> 嫩江是我爸爸下乡插队的地方,在这江上有他的青春。有年冬天他赶马车拉一车人过江,马车的一侧掉进冰窟窿里,车上的人都不敢动,怕整个栽进去,我爸一个人跳进冰窟窿,很费劲才把马车顶出来,上来后快冻僵了,人们用雪给他擦身。豪爽的达斡尔人给他喝最烈的酒,不喝趴下不够哥们儿。每每听爸爸讲起他年轻插队的事,我都心生敬佩。</h3> <h3> 三、一篇最美的赞扬母亲和家乡的佳作</h3><h3> 评《我的母亲河嫩江》</h3><h3> 文 / 王文林 刘丽华</h3><h3> </h3><h3> 李冰儒的《我的母亲河嫩江》,是一篇难得的赞美母亲和家乡的好文章。</h3><h3> 作者把文章题目选定为《我的母亲河嫩江》,这是一个非常人文化的题目。因为"母亲"是子女对养育女人神圣而伟大的称谓。单就题目本身而言,一下就打动了读者,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对读者有极强的吸引力。读者都想看看这条大江是如何养育子女的。</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文章在开篇介绍嫩江由来时,作者使用的词语非常霸气,"挣脱大兴安岭的怀抱,劈开山崖,冲出峡谷,一路呼啸南下"。接着,又以散文的笔触,写道"文静优雅"地拐了一个弯。通过上述短短几行字,把嫩江的名字及前世今生,交代得很清楚。</span></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接着,作者直奔主题,用细腻的彩笔,向读者展示了这样几个画面:画面1:夏天,江水中一筏筏木排顺流而下;岸边排木码成垛;勤劳的母亲顶着烈日,在江边又洗衣服又扒排木上的树皮。孩子们在散着松香的排木垛"淘气堡"一会儿水里,一会儿垛上不停地玩耍。画面2:冬天,江水封冻,江面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他们在冰面上溜冰、抽陀螺、滑爬犁、撵野鸡、凿冰窟窿捞哈什蚂子。画面3:江北少数民族朋友赶着装满柞木烧柴的勒勒车,到江南以柴换酒喝。然后,在车上倒头便睡,任由识途老马拉着大轱辘车悠闲地打道回府。画面4:慈祥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缝制乌拉鞋。白天还要上街摆摊售卖,贴补家用。江北民族兄弟脚穿妈妈做的乌拉,在人生路上奔波。</span></h3><h3> 作者通过以上几幅简洁的画面力图告诉读者,生母是多么含辛茹苦,哺育子女成长,勤劳操持家务,母贤家温馨。同时,也让读者看到嫩江这条母亲河是如何为世世代代的两岸人民提供生活便利,造福百姓。换句活说,就是这条母亲河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健壮的体魄哺育了两岸世世代代的民族兄弟。</h3><h3> 但是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眷恋、思念全部寄托、释放在这条川流不息的母亲河上,"在空旷的田野,面对大江,我曾深情地呼唤:我爱你,我的母亲河嫩江"。这一句,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有极强的震撼力,让读者产生共鸣。由此可见,这是作者在抒发情怀,童年是快乐的!有妈妈是幸福的!大江的陪伴是令人难忘的!童年逐渐变成老年,亲人不断离去,唯有这波涛滚滚的大江嫩江,永远流淌,流淌在人们的心里。</h3><h3> 接下来,作者又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嫩江水系构成、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等概况,让读者对嫩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h3><h3> 结尾部分,作者用了一首原创诗歌结束了这篇文章。</h3><h3> 纵观整篇文章,让人感到,这是一篇"接地气"的好文章。文章不长,但作者边叙事边抒情,人物活动的描述具体,贴近生活,全文结构紧凑,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作者文笔流畅,舒展自如,自然洒脱,语言通俗易懂,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读来令人倍感亲切。</h3><h3> 这篇文章可以面对众多群体,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老年人读后,可以勾起更多的回忆,联想。年轻人读后,可以对那个时代历史有所了解,把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下比较。外地及国际友人读后,可以引起他们对神奇的嫩江更多的关注、向往,前往游览考察。</h3><h3> 细细品味后,感到这篇文章还具有一下几个内涵:一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效应。这篇文章就像一张名片,一封介绍信,一幅画卷,她向国人乃至世界描绘、宣传、推介、展示了嫩江,让更多的人知道嫩江、认识嫩江、了解嫩江向往嫩江、投资嫩江;二是充满了正能量。文章引领人要知恩图报,对老人要尽孝,要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珍视保护环境;三是重视民族团结。一条江两岸世世 代代繁衍居住着众多民族兄弟,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国家兴旺发达、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关键因素。</h3><h3> 谢谢作者为我们写出这样一篇好文章!请朋友们一起来欣赏!</h3><h3><br /></h3><h3>王文林(左)一</h3> <h3> 附:《我的母亲河嫩江》</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从伊勒呼里山挣脱大兴安岭的怀抱,劈开山岩,冲出峡谷,一路欢啸南下,经过九曲十八弯,在一个叫做墨尔根的小城边,她文静优雅地拐了一个弯,折向西流。</span></h3><h3> 这,就是被誉为母亲河的嫩江。古称"难水""那河""脑温江",清初称"诺尼木伦"(蒙古语,"诺尼"为"碧绿"之意,"木伦"为江),清代中期取其谐音始称"嫩江"。</h3><h3>我在诗中写道:</h3><h3>古镇饮水思源</h3><h3>就取了和大江一样的名字</h3><h3>嫩江,是我的家乡</h3><h3> 我的家乡,原名"墨尔根",后改称"嫩江"。我家原住嫩江县城,距江岸很近,我在嫩水边度过快乐的童年。</h3><h3> 夏天,妈妈去江边洗衣服、扒树皮就会带上我。那时候江边堆满排木,我上上下下跑来跑去玩耍,树皮扒光了,我站在木垛上,翘盼到木排涉江而来,就会欢快地报告妈妈。那一片一片散发着松香的排木垛,是我童年迷恋的"淘气堡"!</h3><h3> 冬天,在江面溜冰,打陀螺,放爬犁,撵野鸡,更是其乐无穷。我的同学,姓赵,有俄罗斯血统,父亲是放排人,爷爷是打鱼人。我和同学跟随他的爷爷,去嫩江支岔刘家窑打冰川,捞哈什蚂子(青蛙),那时不曾禁捞。同学的爷爷经验丰富,左转转,右转转,看准一个地方,用冰穿一点:"就这了!"我们帮爷爷刨冰眼,不一会儿,便到了水层,爷爷选的冰眼无人可比,但见冰窟窿里翻江倒海,满世界都是哈什蚂子,用筐捞吧,一个冰窟窿可以捞出多半麻袋,随后,用爬犁拉到街里去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1斤大个的哈什蚂子1角1分钱。</h3><h3> 嫩江北是内蒙地界莫旗,现在小轿车在江北辽阔的草原上往来穿梭,而江北人驱赶的勒勒车早已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记忆中,小时候经常看到蒙古人、达斡尔人,从冰冻的江面过来,赶着装柴的勒勒车,那勒勒车,一匹马,大轱辘,木制的,特笨重。一个下雪天,我去江上玩,看见一个达斡尔人,赶着柴车刚过江,江边居民以酒换柴。三斤瓶装散酒,那个达斡尔人接过便喝,一气下去大半,大雪也豪爽起来,下得紧了。好笑的是,达斡尔人调转车头,过江回家,醉酒人把酒瓶搂在怀里,倒头躺在车上酣睡,任由识途老马拉着大轱辘车,咯吱咯吱奏着催眠曲,优哉游哉向江北踱去。现在,我要继续说我的妈妈,她是满族人,对北方满族先民发明的皮革乌拉鞋经过一番艰辛的改造,制作出工艺独特价廉物美的布乌拉,随后上街摆摊出售,换钱贴补家用。我有时在江上玩累了,就坐在雪堆旁,观看冰雪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寻找妈妈的布制矮筒靴,那是母亲独创的乌拉!经营者惟我一家,不会错的!看,那一个江北过来的男人,他穿着我妈缝制的乌拉,赶着勒勒车,精神抖擞地奔向街市。母亲缝制的漂亮乌拉,令诸多关东汉子,添了几分英俊潇洒。</h3><h3> 妈妈不在了!我经常一个人徜徉江边。想到偎依妈妈的我的童年时光,我把对妈妈的深情眷恋,全部释放给了滚滚滔滔的大江,在空旷的荒野,面对大江,我曾深情地呼唤:我爱你,我的母亲河嫩江!</h3><h3> 我深爱的嫩江,为松花江北源,全长 1370 公里。在嫩江县境内,嫩江干流由北南流,蜿蜒穿越兴安山地进入松嫩平原,县内嫩江干流长度404公里。嫩江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科洛河、门鲁河、卧都河、固固河,较大的次支流有科洛河支流沐河、门鲁河支流泥鳅河,处于嫩江上游,流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而尼尔基水库,这一项国家水利枢纽,为松辽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的大型控制性工程,为嫩江增添了又一壮美华章。我们的母亲河,日夜不息的大江,滋养了一代代嫩江人,给嫩江人以纯朴豪爽的性格,百折不回的坚毅,这里的人民,以嫩江的宽阔胸襟,豪迈气概,勤劳耕耘着家乡这一片神奇的土地。</h3><h3> 我无法断言,嫩江几时有。但有据可查,吮吸着母亲河的乳汁,墨尔根人走出了旧石器的幼年。一部积淀历史风云的《嫩江县志》,可以见证肃慎先民弯弓射大雕的荒芜的河畔,元世祖忽必烈追击乃颜叛军的幽翳的江段。伫立江堤上,可以感受叱咤风云的抗联战士驾扁舟奔赴解放墨尔根的沙场:</h3><h3> 1941年5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3路军3支队,在中腰站被日寇和伪警察追赶过了嫩江,当天深夜又突然过江回来,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原来这支队伍本来要过了嫩江继续往西南走,与八路军会合。但被敌人发现了,为了保存实力,他们毅然返回嫩江老区。这一时期,他们奉命打了几个漂亮的阵地战,牵制日寇进攻苏联。之后,他们过了嫩江进入内蒙地区。当3支队乘着暮色登上一座山头时,居高临下清晰地看到日寇也到了江对岸,就在他们眼皮底下钻进两座小马架子房子准备过夜了。3支队悄悄在下游涉水过江兵分两路包围了这两个马架子,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3支队全歼敌人。之后,3支队继续转战在嫩江两岸,牵制住这条兴安古道上的几十万日伪军,使他们配合德国法西斯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的梦想化作了泡影。</h3><h3> 嫩江,有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h3><h3>今天的江畔百姓广场,是一个欢腾的乐园。</h3><h3>我歌唱嫩江:</h3><h3>朋友,一起来畅游嫩江吧</h3><h3>畅游千里画廊</h3><h3>你可以在舒缓的江心</h3><h3>乘一只小船荡起双桨</h3><h3>在湍急的江段漂流</h3><h3>享受刺激的感觉冲浪</h3><h3>你可以在温暖的蒙古包</h3><h3>品味烤全羊的大餐</h3><h3>在新建的楼房</h3><h3>感受鄂温克人喜迁新居的欢畅</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