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站在您的面前

碧海蓝天

<p>  冬日暖阳的时节,我走近您的身傍,站在了您的面前。尽管物不全是,人已全非;尽管屈指算来己近40余个春秋;尽管吾辈已从晕懂的"青葱"之身成为"奔6''之躯,但还是静静地站在了您的面前。有点局促,有点小心悸悸,更有许多无语的沧桑……</p><p><br></p><p> 大门还是那个形状,正对大门的甬道还是那么幽静宽敞,甬道两旁的柏树郁郁葱葱,正面新塑的毛泽东主席全身站像和蔼可亲,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在冬阳下轻轻飘扬,东西两侧的教室平房仅剩下西面的两排还能看见当年的模样,仔细瞧才依稀辨认出是当年的黑板墙……</p> <p> ㈠</p><p><br></p><p> 1978年秋,是第一个秋天开学升级的季节。</p><p><br></p><p> 以前都是春天开学升级,我们这一届延长了半年。第一批通过考试上高中,以前都是村里推荐。</p><p><br></p><p> 作为刚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应届高中生,我和我的同学们在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告别了村里的"秋凉虫"、"麻雀"、小河里的"鱼儿"、"虾米"、山坡上的"羊群",仍下"弹弓"、"铁环",背着"黄瓜"行礼,穿着母亲洗了又洗、缝了又缝的衣裳,拿着一纸被揉搓的邹巴巴的录取通知书,带着一脸的稚气,象鸟儿一样从乡下的乡下,从四面八方,灰头土脸地走进了这所县直的乡下中学、座落在夏店公社桥头村的县直中学一一夏店中学!</p><p><br></p><p> 本来认为可以进县城念书,由于考试成绩不好,只好怯生生地进了这个乡村学校。</p><p><br></p><p> 不过还好,上学是快乐的,也是无忧无虑的。</p><p><br></p><p> 我们这一届共招了14、15两个班,我们新的集体的全称是"夏店中学高中15班"。大食堂、大通铺、大锅饭都是大。后来才知道虽然都是大,但吃不饱、睡不暖。好在快乐起来忘记了一切。</p><p><br></p><p> 首先认识了同一宿舍(27号)窑洞宿舍的十几位同学,而后是班主任,各科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知道了校长是个瘦高个儿的叫付维邦,书记是个胖胖的叫李俊明……还有办公楼前两棵高大而''奇怪"的树。我们叫它"夜合槐''。因为,树的叶子白天张开、晚上则闭上,就和我们的眼睛一样。为此,我好奇的一个人白天、晚上偷偷去看过好几遍。</p><p><br></p><p>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叫芙蓉树、也叫''合欢树",落叶乔木,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 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的象征,是南方生的一种树木。当时在我们这个地方很难见到,可见当年植树之人的用心是多么良苦啊!</p><p><br></p><p> 就这样,迷迷瞪瞪地开始了我们两年学制的高中生活。</p><p><br></p><p> 从此,这里也成了日后我常在梦中游历的地方,在我的人生中打上深深"烙印"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想念的地方,同学们相聚时高谈阔论、娓娓道来的地方,说不完的那人、那事、那情、那景的地方……</p> <p> ㈡</p><p><br></p><p> 上学就是学习,但学业确实也搞的不怎么地。一方面由于基础太差,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不高。百废待兴的年代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但学生们的学习劲头,老师们的诲人不倦精神到是值得称赞,刚刚恢复的高考制度毫无例外地给这所乡下的县直中学打上了"鸡血"。</p><p><br></p><p> 韩显和、王志仁、李读、邢文保、范春润、韩志斌、王耀文、刘东红、谢根贵……一批中青年老师严厉管理、循循善诱、勤勉敬业,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记。本来是初中就该开的英语课程,高一才认识26个字母,还有音标、单词,我们和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文盲一样,伊伊呀呀早念晚学,怎么也学不会。说实在的,到毕业时英语还是那个英语,中文还是那个中文,最终也没有把他们弄到一块,真正融会贯通。虽然,念英语时有汉语的味道,念汉语时又有英语的音调……表面上的应付支差,实则是望而却步。晚上的自习,有电则好,教室亮亮堂堂,但经常停电,同学们只好点燃自备的煤油灯。早上起床,勤奋的同学们两个鼻孔都是黑的,相视而笑。不用说,都是被煤油灯熏的。</p><p><br></p><p> 当然,快乐的时光还是点缀了生活的幸福。我的古文基础得益于北师大毕业的王志仁老师,现代文的底子得益于范春润老师,而且受益终身。非常记得的是:《第二次握手》和《少女的心》都是在晚自习之后的煤油灯下一气读完的,主人公的经历、情怀和激情至今记忆犹新。</p><p><br></p><p> 在这里,我初识了人文学科的魅力。高考,因只能报理科,夏店中学没文科班,我正常地"名落松山"。因为,数理化加起来还沒有语文分数高,总分的结果自然跑出"靶"外。与我不同病但结果一样相怜的是一位数理化学的很棒,但文科差之较远的好友自然也是"松山名落"。</p><p><br></p><p> 事后多年,挚友同心,烈酒豪肠,话说当年: 如果珠联壁合,清华、北大任吾辈之挑选矣!豪气干云,决非虚言……</p><p><br></p><p> 最美丽之记忆则是: 校园的大喇叭某一天上午的课间,忽然响起刚看过的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电子琴的旋律,朋友捅了捅我说: 你听,电子琴的声音,好听。我侧耳,马上淘醉在了优美的旋律中……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电子琴,第一次被电子琴的声音所淘醉,也终身拜倒在了电子琴的声音下面,以至于对电子琴的声音敏感终身,淘醉终身。一听就醉,一醉就听,屡试皆爽!</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㈢</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艰苦的生活,被日子过滤后剩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14一15岁的我们正是发育长身体的时候,但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一个月7、5元钱的火食费家里难以凑齐,周转粮由学校统一配发。</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我们最爱的是食堂的大师傅,最恨的是食堂的大师傅,最羡慕的也是食堂的大师傅。我曾经一度立志要做一名食堂的厨师,因为他们能先吃饭、吃饱饭、吃好饭。现在想来有点幼稚,可当时着实有过这样的"坚定"理想。</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早上是蒸干粮,蒸锅水灌饱;中午是稀汤面半饱,晚上是调和饭(菜汤)沒有几根面条……大师傅高兴了给舀多点,不高兴的话则给少舀点。为了在大师傅高兴时多打点饭,我们的饭盆儿都不小,最终大师傅高兴的时候还是不多,常常是盆儿大饭少……</span>盼只盼星期六放假,能回家疙瘩米汤饱餐几顿。</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记得在一次周末放假回家的路上,肚饿的实在走不动啦,恰好发现路旁一块地里种的胡萝卜,几个同学一合计,拔了些胡萝卜,用手撸巴撸巴装在书包里,边走边吃,害得我回家后上吐下泻……</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幸福的日子应该是元旦。当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不远处的付村河湾,学校师生从种到收有一大片稻米。元旦时,学校会免费让学生们吃一顿烩菜大米饭,叫元旦会餐。用现在的话说叫"敞开肚皮吃饭"。为了吃好元旦中午这顿"大餐",有的同学早上不吃饭……,晚上已不用再吃饭了……</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校后面有一排整齐漂亮的砖窑洞,是我们的宿舍,当时叫斋房。</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所住的27号斋房住着十二位同学,从窗户到窑洞底一溜通坑,通坑的对面是一溜的同学们的小木头书箱,门背后是一盘带烟囱的砖砌的火炉,供冬天取暖。十二名同学挤在通坑上,斋长要用尺子平均分开地方,不得越雷池半步。第一年免强还可以放得下,第二年,由于长身体,晚上常常有人因翻不转身而兴师动众,闹得大家开怀大笑……</span></p><p><br></p><p> 记得最清楚也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是我们斋房集体中煤烟。</p><p><br></p><p> 白天下了一场雨夹雪,同学们的鞋都巳里外湿透,晚自学后将湿鞋放在了火炉边烘焙,以便第二天早上好穿。当起床的铃声响过,首先起床的一位同学倒在了地下,接着一个、两个、三个……大家神志清楚但就是站不住、起不来,在相互趣笑的同时才意识到是中了煤烟。</p><p><br></p><p> 立马打开门窗通风透气,进行自救,一个个相互搀扶着走出门外。最可笑的是一位舍友的鞋子因离火炉太近,己烧成了灰,虽然看起来仍是鞋的样子,但一碰则成了一堆,害得这位老同学卧床一天,不能下地!我们则笑的前仰后合……</p> <p>  时过境迁,一眨眼己近40多个春秋。</p><p><br></p><p> 这里曾经的沧海已成桑田,看到的、能有记忆的实物已是凤毛鳞角。但我们的青春,不,是我们的"青青葱"早已栽在了这里,在这里吐出了花蕾。阳光充分的,雨露滋润的,己然在这里绽放………</p><p><br></p><p> 如今斑白的两鬓只能是久违的离伤,陈年的老酒才是最好情场!</p><p><br></p><p> 当我欲离去时,我仿佛看到从甬道上涌出来的当年的我们……欢天喜地,趾高气扬,笑声朗朗,青春的锐气,势不可挡……</p><p><br></p><p> 慕然回首: 如今,这里已不再生产同学,生产的是钢筋铁梁。那更好,好的是共和国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厘每一毫都记录者每一代人的向往。</p><p><br></p><p> 我深深地向我青春的领地鞠个躬,也给我自己鞠个躬,再致以我亲爱的同学,同学们的青春,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崇高的敬意!</p><p><br></p><p> 纪之念之,文掘情至。 感恩的心地久天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