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日记

糊涂脸水聪明枕

<h1><b>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分析完第10道,引领学生在脑海中完成了(同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的2倍)的建构。进入第11题的探究。思考片刻,发现有几个孩子面露为难,我要求他们说出困惑之处。</b></h1> <h1><b>陈说,我就是找不到底和高<br></b><b>何说,我感觉无从着手<br></b><b>十来个孩子表示也是这般为难<br></b><b>我:“既然用常规的底乘高解决不了问题,那么请你再重读题目,题目给出的信息是什么?”<br></b><b>除了之前就高举手的学生,又多了不少高举的手<br></b><b>鲁说48÷2,当让他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解,却讲得很模糊<br></b><b>原先就举手的学生显然有点急<br></b><b>我:谁有本事讲得让所有学生都十分清晰,大家准备一下<br></b><b>学生一个一个上来展示,教室里安静得出奇</b></h1> <h1><b>师:平移解决了我们的困难,真好!(陈)</b></h1> <h1><b>师:虽然平移的图形与前面的同学不一样,但数学思想相同(孙) </b></h1><div><br></div> <h1><b>师:公式引领,方程思想,现学现用,真好!(金)</b></h1> <h1><b>师:既有空间图形的分割,又有分数知识的应用,更用到了六年级的分数乘法,好厉害!(魏)</b></h1> <h1><b>┄┄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无论是发了言的还是听讲的,看得出很享受。一直以来,我知道自己正是特别享受课堂中这样的点滴感觉而冲淡了被功利裹挟的疲倦感,它支撑着我的前行!一道练习半节课甚至一节课的探究,我的课堂经常会有,这样的花费,在既要关注基础又要穿插奥数教学的实验学校是一种奢侈,我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br></b><b>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很困难,聪明的不教也会,不灵光的教了也白教。的确,提升思维能力是艰难的,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真心不易。然而,这些年的潜心研究,还是有了些许发现。孩子越了解自己,能合理评估自己,思维能力提升的可能性越大。</b></h1> <h1><b>回顾课堂: <br></b><b>(1)面对题目,面露困惑之色的孩子们心里在纠结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我是清楚的。但他们未必敢说,即使敢说也未必说得清,让他们说是需要花时间的,这时间可能占用了孩子的课间活动(弥补作业时间)。然而敢说困惑会说困惑是学生提升思维的前提,我绝对要为他们打开这扇门。学生没有让我失望,说了,说出了一小部分孩子的心声,拘谨少了,恐惧没了,思维有了开阔的可能。 <br></b><b>(2)面对题目,敏锐地感觉到48÷2的也有一部分学生。然而,他们真的理解了吗?我知道,未必。让谁来讲,很关键,这需要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果然,鲁同学从自信满满到讲得满头大汗。这一步很关键,既让这一撮学生明白了自己,也激发他们想听到有质量的分析的欲望,学生的需求已然喷薄而出。思维急求打开。</b></h1> <h1><b>(3)面对题目,建构能力强的学生那是一刹那的事情,他们的表达需求是何等的强烈,但他们已经等得太久太久。耐心倾听在这一刻被培养,尊重他人在这一刻被落实,合作意识被强化。当然更多的是在耐心倾听中更完善了他们的数学结构,待到上台展示时已经胸有成竹。清晰的思路,自信的讲解,于台下的学生而言是羡慕更是顿悟,哇,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原来我是第几层次的学生,我该做怎样的努力。 <br></b><b> 我做不了名师,因为我不喜欢做潮流的舞台课,也写不出理论满篇的论文。但我喜欢我的课堂,喜欢琢磨我的学生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我的所有努力 <br></b><b>就是让他清楚地认识自己是谁和我想成为谁。 <br></b><b> </b></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