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赤峰沧桑</h3><div>第十一篇 浴血松漠</div> <h3><br></h3><div>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逐步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赤峰地区是内蒙古开展革命斗争最早的地区之一。从"五、四"学界抵制日货,反对巴黎和会的示威抗议游行,到1926年中共在赤峰开展学运活动,红色革命火种在赤峰大地如星火燎原。反抗封建军阀统治,传播马列主义先进思想,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和反抗地主、资本家、王公剥削压迫的斗争此伏彼起。日伪时期,赤峰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有力地动摇了日伪的统治基础。解放战争期间,赤峰成为东北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峰各族人民携起手来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友援前线,参军入伍,开展土地改革,保卫胜利果实。由赤峰子弟组成的骑兵部队驰骋东北战场,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不惜血染疆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div> <h3><br></h3><div> 王逸伦 1904年出生于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1923年年赤峰中学读书,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在接官亭小学任教。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返回赤峰组织抗日武装。1935年去苏联。1942年受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的派遣回赤峰作地下工作。1945年苏军解放赤峰后,被任命为热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解放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副主席等职。</div> <h3><br></h3><div> 陈镜湖 1901年生于热河省建平县,1923年在南开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被党中央委派到冯玉祥民军内任热河民军司令。1927年当选内蒙古党代表,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1932年任内蒙古临时特委书记。1933年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抗击日军侵略热河,1933年5月遭反动民团袭击不幸牺牲。</div> <h3><br></h3><div> 贡桑诺尔布 1912年8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党由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成,孙中山先生担任理事长,并组成由九位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时任中华民国蒙藏事务局总裁的喀喇泌右旗亲王贡桑若尔布位列其中,积极参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活动,和孙中山、黄兴等交往频繁,成为国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div> <h3><br></h3><div> 韩麟符(右一) 1900年生于元宝山区风水沟镇哈拉木图村。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一中。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成立学生进步组织新生社、向明学会。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与毛泽东等人一同参加国民党一大,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组建內蒙古特委,任书记。1930年被捕入狱。1934年在山西晋中榆次县被军统杀害。</div> <h3><br></h3><div>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后,赤峰学界纷纷响应。全市九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组成"外交后援会"和"学生救国会",上街游行演讲,演出街头活报剧,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斗争。"学生救国团"还组成40多人的稽查队查禁日货,砸了巨庆和商行的货架,将德裕享的洋货尽数烧毁。</div><div>图为北大民主广场上学生的反帝爱国集会会场。</div> <h3><br></h3><div> 1933年初,日本内阁决定侵占热河省。是年1月23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叽国昭在锦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部署进攻热河的作战计划。1月28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在新京(长春)下达466号作战准备令,日军第六、八师团开始向热河集结。2月17日,武藤信义又下达了473号攻击令,决定23日开始发动对热河的进攻,任命关东军副参谋长岗村宁次为进攻热河总指挥。伪满洲国任命张景惠、张海鹏分別担任进攻热河的总司令和前敌总指挥,指挥伪军配合日军作战。大特务、汉奸川岛芳子(汉名金璧辉)也自发组建了安国军,并自任总司令跟随日军作战。</div><div> 2月18日,张学良到承德率领东北军将领通电全国,表示誓死保卫热河。孙殿英率领四十一军奉命进驻赤峰。2月23日,岗村宁次在通辽下达了进攻赤峰的命令,第六师团茂木旅团开始向赤峰进攻。3月1日茂木旅团逼近赤峰后与孙殿英率领的四十一军发生激战。3月2日上午突破孙军防线,进入赤峰市区,经过激烈的巷战后侵占了赤峰。孙部向察哈尔转移。东路日军和西路日军在侵占赤峰东部和北部后在赤峰与中路日军会合,此次赤峰保卫战以失败而告终。</div><div><br></div><div> 日军侵占赤峰地区情况示意图</div> <h3><br></h3><div>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义</div> <h3><br></h3><div>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叽国昭</div> <h3><br></h3><div> 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岗村宁次</div><div><br></div> <h3><br></h3><div> 进攻热河战役伪前敌总指挥张海鹏(右)和进攻赤峰的日本指挥官茂木谦之助在支栋楼前后影。</div> <h3><br></h3><div> 伪满洲国讨热军总司令张景惠</div><div><br></div> <h3><br></h3><div> 伪安国军总司令川岛芳子</div> <h3><br></h3><div> 面对日本关东军即将发动的热河战役,驻扎在热河的东北军约10万人,积极备战拒敌于热河省之外。张学良将热河驻军分编成两个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由张学良兼任,下辖6个旅,约3.5万人。第二集团军总指挥张作相,前总指挥汤玉麟,统率辖孙殿英第四十一军、汤玉麟第三十六师、张廷枢第十二旅等部及热河各抗日义勇军7万人。</div><div><br></div><div> 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div> <h3><br></h3><div> 第二集团军总指挥张作相</div> <h3><br></h3><div> 第二集团军副总指挥汤玉麟</div> <h3><br></h3><div> 赤峰保卫战中国守军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div> <h3><br></h3><div> 日本占领赤峰12余年的时间里,赤峰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抗日义勇军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都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以雾灵山为中心建立抗日游击区的战略主张。1938年2月,由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十一支队挺冀东、热边,从此赤峰地区进入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抗日战争。1943年5月,承平宁联合县成立,建立和发展了承平宁抗日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的统治。</div><div><br></div><div> 热河战役中的东北军</div> <h3><br></h3><div> 高桥烈士遗像</div> <h3><br></h3><div> 中国抗日武装准备伏击日本侵略军</div> <h3><br></h3><div> 战斗在承平方地区的抗日武装</div> <h3><br></h3><div> 位于新京(长春)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div> <h3><br></h3><div> 正在装卸弹药准备轰炸中国守军阵地的日军轰炸机</div> <h3><br></h3><div> 日本攻占赤峰后,黑谷联队和山本联队的指挥官在杨子彬宅影壁墙前合影。</div> <h3><br></h3><div> 承德和赤峰是热河省的两个最重要的城市,图为1933年日军在哈达街市中心修建的一座占领赤峰的入城纪念碑,表示对热河省的占领。</div> <h3><br></h3><div> 1933年3月2日,日军兵临赤峰城下,驻守东城门的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交战,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亲临城头指挥作战,使日军遭受重创。最后还是由日本领事馆派出的特务把大和洋行炸开一个缺口,日军才得以入城。图为日军占领赤峰后站在东城门上欢呼印场景。</div> <h3><br></h3><div> 1917年设立的日本赤峰领事馆在热河战役中充当了急先锋。领事馆内的日本特务为关东军提供了大量中国守写的情报,还派汉奸充当日军的向导,在哈达街上层人士中间培植亲日势力等。进攻热河的总策划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小叽国昭本身就担任国领事馆后武官,是出名的"赤峰通"。</div> <h3><br></h3><div> 日军入城后,立即对哈达街实行军事管制,在支栋大楼设立"占领军司令部"。</div> <h3><br></h3><div> 日军占领赤峰之后,面对风起云涌的义勇军抗日活动,日本占领军如惊弓之鸟,在支栋大楼前面建起高高的城墙,两侧各建一个大炮楼,以防御义勇军的进攻。</div> <h3><br></h3><div>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div> <h3><br></h3><div> 日军、伪满、蒙军驻防赤峰地区示意图</div> <h3><br></h3><div> 四立木日军碉堡群 1939年日苏在外蒙古与呼伦贝尔边境交界的哈勒哈河之间爆发战争,最后以日军惨败而告终。日本由此而决定由北攻改为南进太平洋,从而引发了日美之间印太平洋战争。为防御苏军进攻东北,日本关东军沿大兴安岭天然屏障修筑了东起海拉尔,西至克旗木石匣河之间的国防工事,历时四年。</div><div><br></div> <h3><br></h3><div> 木石匣四立本国防工事 由42个暗堡组成,分部于木石匣河两岸峡谷地带的山坡上。各暗堡之间有战壕相连接,并有弹药库、粮库、水井、寝室等配套设施。由关东军一个大队长年固守。暗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帝厚达一米以上,根据地形地貌和固守区域的不同,碉堡浇筑成圆形、正方式、长方式.五角形和六角形。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战役打响后,守候在四立木们日军不战而溃,使这处日军的防御工事未遭受严重破坏而保存至今。</div><div> 日军机场的防御工事</div> <h3><br></h3><div> 日军机场内的弹药库内部结构</div><div><br></div> <h3><br></h3><div> 马蹄营子军用机场 位于元宝山区马蹄营子乡,是日本关东军为防御苏军进攻东北而修筑的永久性机场。1941年5月开始修里,开工不久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缓建。直到1944年德意日法西斯政权濒临崩溃,日军才加紧修筑机场,以防苏军挥师南下,1945年6月机场竣工,8月9日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越过中蒙边界向赤峰方向进攻。8目12日驻守马蹄营子机场的关东军第二航空军轰炸了抵达林西一线的苏军机械化部队。8月15日,日军飞机全部向沈阳方向后撤,机场被废弃。现仍存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9座飞机库、地勤人员掩蔽部和防御碉堡等。</div><div><br></div><div> 飞机库大门</div> <h3><br></h3><div> 飞机库内境</div> <h3><br></h3><div> 飞机库外景</div> <h3><br></h3><div>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上苏联承诺了在欧州战场结束的两三个月内实施对日作战义务。苏联百万大军调往东线开始对日作战准备。1945年7月26日,美、英、苏三国发表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遭日本政府拒绝。8月9日苏联红军从三个方向向东北的日军展开进攻。为防御苏联红军的进攻,关东军分成三个方面军分前从三个方向组织防御作战。担任赤峰方面作战的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调集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以切断日军东北和华北的联系、占领伪满首都为战略目标,越过了中蒙边界,直扑长春和山海关。</div><div><br></div><div> 苏军远东战役赤峰方向作战情况示意图</div> <h3><br></h3><div> 苏联红军在东北向日军发起冲锋。</div> <h3><br></h3><div> 苏联远东军外贝加尔方面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右一)</div><div><br></div> <h3><br></h3><div> 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div> <h3><br></h3><div> 苏联红军解放赤峰后,与赤峰地区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武装会合。图为中共方面负责人王逸伦(左二)、赵文进(左四)、宋诚(右一)与莫斯科党代表马丁诺夫(右四)及苏军驻赤军官合影。</div> <h3><br></h3><div> 1945年8月在火车站广场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div> <h3><br></h3><div> 搬迁到南山烈士陵园的苏军烈士纪念碑</div> <h3><br></h3><div> 苏军烈士纪念碑 1945年8月由苏联扎布里纳斯宁方面军在火车站站前广场营建。塔高九米,塔座三层,方尖碑式,钢筋混凝土浇筑。北面镶嵌铜铸苏联国徽,碑顶安的一枚铁质五角星。在碑座东南西三面刻有俄文纪念碑文及在赤峰作战牺牲的阿鲁希宁少校等39位苏军官兵名录。</div> <h3><br></h3><div> 抗战胜利纪念牌坊</div> <h3><br></h3><div> 1945年9月在被摧毁的日军入城纪念碑原址上建立的赤峰抗战胜利纪念牌坊。此照片捐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div> <h3><br></h3><div> 牌坊上镌刻的感谢斯大林和苏联红军解放赤峰的碑文。</div> <h3><br></h3><div>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为书记。同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林彪任司令员,彭真任第一政委。中央派往东北的政治局委员有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4人,中委委员和候补委员21人,占七大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三分之一。当时中央还曾有过迁往承德的考虑,后由于局势变化而改变。</div><div> 1945年底,解放战争拉开了序幕,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全国各解放区抽调10万主力部队和2万干部赴东北解放区。先后有近万名战士和千余名干部留在热河省工人冬,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冀察热辽军区设在赤峰。大批我党我军的优秀指挥员都曾在赤峰地区生活和战斗过。</div><div><br></div><div> 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副书记高岗到赤峰视察土地改革工作。图为高岗(后排右一)随四野入关参加辽沈战役时与华北军区领导人合影。</div> <h3><br></h3><div> 194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彭真到赤峰视察,并对冀察热辽分局和热河省的工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div> <h3><br></h3><div>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副书记,辽北省委书记陈云1947年到阿旗视察工作。</div> <h3><br></h3><div> 中共中央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程子华在群众大会上讲话。</div> <h3><br></h3><div> 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div><div><br></div> <h3><br></h3><div> 热河省主席李运昌</div> <h3><br></h3><div> 抗战时期进入赤峰的八路军高级干部在赤峰合影。中共热北地委书记王逸伦(右一),第十五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右二),二十二地委副书记宋诚(左二),热西工委书记杨雨民(左一)。</div><div><br></div> <h3><br></h3><div> 1945年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会在张家口市成立,乌兰夫同志当选为主席。后来联合会组成东蒙工作团进驻赤峰,负责东蒙地区的民族工作。中央为进一步解决热河省和东蒙自治政府之间予盾,1946年电示中央东北局和乌兰夫同志,与东蒙自治区政府代表在承德市召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研究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问题。会议决定撤销东蒙自治区政府,成立以赤峰为中心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从此内蒙古东西部的革命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团结合作,走上了共同反对国民党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为培养民族干部,在乌兰夫同志的倡议下,在赤峰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学院,培养了大批蒙古族革命骨干。在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赤峰北部地区,乌兰夫同志多次会同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领导同志制定民族政策,研究解决办法。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蒙古族人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支援前线,由蒙古族青年组成的朱德騎兵师和蒙汉联军第四师驰骋辽沈战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46年冬,乌兰夫同志应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邀请,专门到林西研究热河省的民族工作,并参与起草了《关于热河蒙民工作的指示》等文件,以中央分局的名义颁布《关于热河蒙民工作的指示》,为热河省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图为乌兰夫同志(前排右一)返回王爷庙途中在大板停留时的情景。</div> <h3><br></h3><div> 国民党九十三军属于滇军的主力,二战结束时被派往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底,蒋介石命令卢汉将该部整編为六十军和九十三军去东北打内战。九十三军在1946年2月开始从广州由美军舰送往东北。在葫芦岛登陆后,于1947年7月开始向热河省进攻,10月10日占领赤峰。在1947年解放军夏季攻势中,九十三军遭受重创,只得退缩到锦州、义县一带,后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div><div><br></div><div> 杜聿明 时任东北保安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国民党进攻热河省的总指挥。1946年10月飞坻赤峰巡视。</div> <h3><br></h3><div> 郑洞国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曾亲自指挥国民党三个军进攻热河。1946年10月到赤峰巡视、负责布署向赤峰北部解放区进攻。</div> <h3><br></h3><div> 1946年1月19日,军调执行部"第二小组飞抵赤峰,监督国共双方停火情况。美方代表杜锐孟·德梯乐上校,国民党代表谷礼汉上校,中共代表段苏权少将。著名作家周立波担任中方英语翻译。调停小组曾为停战协议的执行做了大量的工作。1946年6月10日,在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后,美国宣布调停失败。9月28日,赤峰第二执行小组美方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乘飞机返回北平。10月10日赤峰被国民党九十三军占领。图为设在前日本驻赤峰领事馆的军调小组办公地点。</div> <h3><br></h3><div> 。1946年6月,蒋介石捍然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东北战场上,国民党调集13、52、93、写和71军的一部分,形成对热河的三面包围态势,冀热辽中央分局在敌強我弱的形势下,贯彻落实"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主动放弃大城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自1946年6月到9月底,"热辽纵队"先后发动古山、乃林、小城子三次规模较大的战斗,消灭国民党军队3000多人,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对赤峰的进攻,使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div><div><br></div><div> 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九十三军在越南完成受降任务后,被派往东北打内战。</div> <h3><br></h3><div> 古山战斗遗迹 现残存的一段城墙。</div> <h3><br></h3><div>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把争夺承德和赤峰,占领热河走廊作为战略重点。1946年1月蒋介石命令在奏皇岛登陆的国民党滇军主力三个军,抢在停战协议签订之前占领承德、赤峰一线。中央致电林彪、聂荣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热河。1月10日停战协议下达,国、共和美国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处"执行部在北平成立,军调部第二小组进驻赤峰。6月2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九十三军兵分两路从叶柏寿向赤峰进攻。10月10日我军实施战略转移,主动退出赤峰。1947年冀察热辽军区发动夏季攻势,赤峰于6月6日二次解放,从此回到了人民手中。</div><div><br></div><div> 参加古山战斗的我军指挥员、热辽纵队司令员黄永胜。</div> <h3><br></h3><div> 乃林战斗的战地指挥员、热辽纵队第16旅政委谢镗中。</div> <h3><br></h3><div> 小城子战斗中我军指挥员、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div> <h3><br></h3><div> 古山战斗中国民党军队守卫的宁城县政府大院围墙和碉堡残迹。</div> <h3><br></h3><div> 占领赤峰的国民党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div> <h3><br></h3><div> 驻守赤峰的九十三军暂二十二师师长龙泽汇</div> <h3><br></h3><div> 小城子战斗的主要争夺地点小城子城墙西门迹址</div> <h3><br></h3><div> 1946年6月27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调集了近四个军的兵力从三面合围热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冀察热辽中央分局遵照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主动退出承德和赤峰两座城市,在农村、牧区建立广阔的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只能龟缩在铁路沿线的几座城市中。1947年3月冀察热辽部队开始准备大反攻,并进行夏、秋、冬季攻势,一举收复了赤峰和承德,使东北、华北、冀察热辽三大战场连为一体。图为冀察热辽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今林西县城内),这次会议拉开了热河大反攻的序幕。</div> <h3><br></h3><div> 柴胡栏子事件 1947年春,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决定在林西召开党代会。冀东区党委、军区代表团一行12人在团长冀东区党委组织部长苏林燕的率领下,长途是跋涉十几天赶到林西赴会。会议结束后,冀东代表团返回途中在柴胡栏子村(今松山区大庙镇境内),突遭热北土匪一千多人的包围。冀东代表团与土匪武装与土匪武装殊死博斗,集体突围。在这次事件中,翼东代表团团长苏林燕和王克如(冀东行署财政厅长)、王平民(十五军分区副政委)、冀光(十五地委宣传部长)、胡里光(十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五位代表团成员和17名保卫人员英勇牺牲。柴胡栏子事件是解放战争时期冀察热辽地区干部遭受的最大一次损失。图为冀东代表团在参加冀察热辽党代会期间全体代表的合影留念。(从左至右)前排:冀光、田润之、李中权、张树光、王平民、朱乔生、胡里光。后排:陈东、王克如、张兆仁、李守善、艾平、苏林燕。</div> <h3><br></h3><div> 1946年9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以承德迁到赤峰,赤峰成为冀察热辽地区党政中心。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先后有六家党报在赤峰出版发行,《民生报》是辽西地委机关报,《冀热辽日报》是冀热辽中央分局机关报,《群生报》是热辽新华社派出的分社和热辽地委的机关报,《热中报》是热中地委的机关报,《牧民报》是昭乌达盟委机关报,《大众报》是群众日报社为农民和基层干部办的一份报纸。</div> <h3><br></h3><div> 1947年2月以后,东北战场上我军转入战略反攻。4月2日,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在林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并确定了战略反攻的指导思想和战术总原则。在随后发动的夏、秋、冬季攻势中,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947年6月6日,驻守赤峰的国民党九十三军弃城南逃,冀察热辽部队入城,赤峰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区迁回赤峰。图为赤峰二次解放后,热河省政府在老爷庙戏楼召开的纪念"七·一"、"七·七"及赤峰解放庆祝大会会场。</div> <h3><br></h3><div> 1948年9月,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拉开序幕,冀察热辽部队掐断北宁线铁路,关闭了东北大门。辽沈战役直接参战的部队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冀察热辽的子弟兵。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就足由冀察热辽部队担任主力,对辽沈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为冀察热辽炮兵部队奔赴辽沈战役前线。</div> <h3><br></h3><div> 翼察热辽骑兵部队驰赴辽沈战役前线。</div> <h3><br></h3><div> 朱德骑兵师驰骋在东北战场</div> <h3><br></h3><div> 辽沈战役中,热河地区有136000多民工,800多干部参战,出动担架2.2万副,修路3000多公里,完成公粮5000多万斤,向前线调运粮食2300多万斤,捐助现款400多万元。图为昭盟备界举多的支援前线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现场。</div> <h3><br></h3><div> " 当代花木兰"郭俊卿 原籍辽宁省凌源县北店村人,1932年逃荒到巴林左旗野猪沟乡草帽山。1946年女扮男妆参加解放军,1947年入党,历任通讯员、班长、连副指导员,在解放平泉、承德和上、下板城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三次,小功四次。她在湖北浠水背伤员时累倒,住院检查时才公开了女性身份,消息传开后轰动全国。1950年9月作为四野战斗英雄代表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中央军委授予她全国特等战斗英雄,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图为会议期间朱德总司令接见郭俊卿(左一)等英雄代表时的合影。</div> <h3> 邰喜德 黑龙江省泰赉县人。1945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入党,历任班长、军事教员、排长、副连长、参谋、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军分区作训科长、副团长等职。邰喜德是传奇式的战斗英雄,参加大小战斗200多次,两次负伤,多次荣立特等功、大功。1950年被内蒙古军区授予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期间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两次出席毛主席的宴清。1980年任原赤峰市(现红山区)政协副主席,1987年任赤一市政协副主席。图为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之后,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为邰喜德画的肖像。上图朱德总司令右侧身后站立者即为邰喜德。</h3> <h3><br></h3><div>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冀察热辽的骑兵部队参加阅兵式。</div><div>图为正在长安街接受捡阅的骑兵部队。</div> <h3><br></h3><div>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这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的颁布和实施,使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赤峰地区如暴风骤雨般开展起来。经过土改,赤峰80%以上地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掌握了政权。翻身的农民涌跃参军,支援前线,壮大了人民军队,有力的支援了人民战争。图为解放初期土改工作团干部向农民宣讲中国土地法大纲。</div> <h3><br></h3><div> 以彻底消灭封建剥削阶级为基础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广大的贫雇农被广泛的动员起来,向地主阶级进行全面的清算,从根本上动搖了封建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基础。图为赤峰地区农村召开清算恶霸地主的斗争大会会场。</div><div><br></div> <h3>革命烈士纪念塔 1947年为纪念在赤峰解放战争中牺牲烈士而建。位于火车站站前广场北部,形制为方尖碑型,高9米,钢筋混凝土筑成。南北两侧的碑身上刻有"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的题刻。据不完全统计,赤峰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烈士多达万人以上,他们的英名被镌刻在南山重建的赤峰烈士纪念塔的碑廊上,与世长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