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薄竹山》郝晓勤

大山一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筑路薄竹山</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郝晓勤</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在我空军雷达兵第32团的军旅生涯中,有好些经历难以忘怀,值得一辈子回味的往事。其中之一,就是筑路薄竹山...</b></h3> <h3><b>1968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美国为了迫使越共及越南北方军民屈服,以挽救南方摇摇欲坠的吴庭艳伪政权,进一步加大了对越南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轰炸。美军机在对北越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同时,也曾多次对我国领空进行了侵犯、搔扰和挑畔。</b></h3> <h3><font color="#010101"><b>为捍卫我国的领空安全,及时掌握美军机在越北地区的活动情况,为我空军航空兵提供快速,准确的空中情报,必须加强和提高我一线警戒雷达的空防力量。为此,经各级领导机关批准,空军雷达兵第32团领导决定,在紧靠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县境内的薄竹山上,再修建一个新的雷达阵地。並将此任务交给了当年的砚山情报营。</b></font></h3> <h3><b>在海抜3000多米高的滇东南第一峰薄竹山上开辟一个新的警戒雷达阵地,並非易事。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要先修通一条从东瓜林寨至薄竹山双乳峰约15公里,能容雷达工程车通行的准标准公路。为了尽早修通上山的道路,在上级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新雷达阵地的开设,砚山情报营成立了由营长张秸秀任总指挥的薄竹山筑路指挥部。记得指挥部成员里还有砚山情报营赵副教导员等人。</b></h3> <h3><b>当时从文山县老迴龙公社到薄竹山下的东瓜林寨,只有一条仅能容手扶拖拉机勉强通行的简易乡村公路。为此,修路大体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先修通从东瓜林至薄竹山双乳峰的道路。在修通到薄竹山七公里处时,抽调少量干部下山,去组织並带领修路民工拓宽从东瓜林至老迴龙公社的简易乡村公路。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b></h3> <h3><b>1968年10月,在经过紧张的筹备后,筑路指挥部及从团机关及部份连队抽调的人员,由个旧锡矿关家山矿务局支援的一台空压机(专门用来打炮眼用的。也是筑路队伍中唯一的一台大型机械)及工人师傅,筑路所需的雷管、炸药、铁揪、十字镐、铁锤、钢钎等工具陆续也先后到达、运抵东瓜林寨右边的砒霜厂。同时经与地方政府(当时称革委会)多次艰难协商后,由老迴龙公社分派到各村寨参与筑路的民工问题也基本解决、落实。在文革的1968年,文山州大联指,井岗山两派严重对立,武斗枪声不断,农民生活艰幸的文山县老迴龙公社,能在较短时间内动员组织出一批青壮年筑路民工队伍实属不易。</b></h3> <h3><b>1968年10月下旬,修通薄竹山道路的战斗在东瓜林寨正式打响。在没有任何大型挖掘工具的情况下,首批参与筑路的战友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仅凭打眼放炮,铁锹,十字镐等工具,和筑路民工们在付岀了近半年的艰辛后,修通了从东瓜林寨通往薄竹山双乳峰最艰难的路段一一五道弯!</b></h3> <h3><b>我因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曾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局的言论,因此在69年整党中受到了批判。于3月中旬被调到薄竹山参加修路的。我当时在一连任电台台长。同上山的还有团指挥连的排长钱富友,团汽车排的梅排长。还有个姓黄的副连长,好像是个浙江人。哪个连队的记不起了,他是我们干部班班长。我们班还有个叫熊平的卫生员,湖南人。</b></h3> <h3><b>我们到达薄竹山时,通往主峰的道路已经修到了第五个回头弯。正在修筑的,是沿着半山腰向前约一百五十米长的一段直路。这里没有树木,只有些稀疏的乔木在风沙中无力的摇摆。穿过这段直路,便进入到了浓密的薄竹林。从这里开始,我近半年的薄竹山筑路生涯就此开始了。</b></h3> <h3><b>在这近半年的时光里,我同所有筑路人一样,身着上级为我们特别申请到的,原机场地勤人员穿旧的黑色工作服,肩扛铁锹、十字镐,日岀而作,日落而息,整日奔波劳作在工地上。在修那条直路时,几乎一曰三餐都吃在工地上的。那里是风口,风特大,米饭与吹进碗里的细沙一起咽下是家常便饭!但却无一人因此讲怪话,发牢骚。为的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对毛主席的忠心!对党的忠诚!每天虽然很累,但仍要坚持早请示,晚汇报。上工时还要随时警惕巳掌权的井岗山造反派上山抓人(民工中多是大联指派的)。白天工地上听到的都是炸山的炮声,铁器与石块斗力而发出的碰击声。空压机打炮眼时发出的轰鸣声。晚上,挤躺在能看到星空的窝棚里的大通铺上,听着棚外风儿吹着竹子发出的沙沙声,及竹林里时不时发岀的乌酋怪叫声,就着一根昏暗的腊烛学习毛主席语录,翻看几张旧报纸。那时咱穷,连个半导体都没有。只有指挥部里有一台,还不能随时随便听。生活虽单调枯燥,但也没能动摇我们筑路人与天斗,与地斗的意志。一觉醒来了,又生龙活虎,不怕苦,不怕死的活跃在施工现场。为的就是能早一天把路修到双乳峰,尽早把新雷达阵地建起来,加强祖国南大门的空中防线!</b></h3> <h3><b>在这近半年的时光里,我掌过钢钎,抡过大铁锤,填过炸药,点过炮眼,排过危石,清过路面。从五道拐向上,直到双乳峰,沿途都洒下了我及所有筑路人的辛劳汗水!</b></h3> <h3><b>在这半年的时光里,随着道路的不断向上延伸,我们及筑路的民工们,也就不停地‘’搬家‘’。在此期间,我们住过地坑式窝棚(就是自地面向下挖一个三面有挡墙,上面盖上树枝树叶,技竹竹叶。约能容一至二人勉强能坐能躺的空间。早上爬着岀,晚上钻着进)。半坡式竹窝棚(只一面有挡牆的窝棚),全復盖式竹窝棚( 像远古猿人的居所),地面式竹窝棚(在地面上搭盖的能容一至三人居住的,人字型竹棚。不用爬进钻出)。在修薄竹林段道路时,我还在薄竹林箐沟边的一棵大树杈上给自己弄了个乌窉式的小竹棚。每晚与民工们围坐在沟火旁,抽着他们递上的迫击炮烟筒(竹烟筒),听着各族男女青年们的山歌,在消除些许疲劳后,便爬进我的乌窝躺下,耳听着树下哗哗的流水声,吸着竹林中特有的气味酣然入睡,等待天亮!</b></h3> <h3><b>真没想到,在援越抗美时发给我的一块防潮塑料布,及一个若在战场上没有光荣则用来装被包,衣物,若不幸光荣了就用来装自已身体的一个大塑料袋,在搬迁的各型窝棚中用来为我挡风避雨 。在筑路的日子里,它们又派上了用场。它们伴随我经历了一年的越北风雨,如今又伴随着我来经受薄竹山的风雨。这两样物件我一直都走哪带哪,舍不得丢弃。因为看到它们,我就好似又回到了越南奠边府的丛林。80年代未90年代初,因搬家就再也找不到了!</b></h3> <h3><b>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和筑路的战友们,一直都以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无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要求自已。苦活累活争着干,危险关头冲向前!在修路刚开工时,一个名叫张源华的,不满17岁的重庆兵&nbsp; 和另外四个战友不惧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主动请缨,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和顽强的拼慱精神,把东瓜林后山上最危险,最难啃的一块悬崖给搬掉了,为筑路队伍打开了安全通道。在快修到五道拐时,他虽生病发烧,但依然坚持和大家干在工地,吃在工地。张源华同志的亲哥哥张源强同志原在莲花山二连服役。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了。张源华同志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不远千里,几经周折,从重庆来到团部,强烈要求要接过哥哥的枪,替哥哥继续服役。为此,团首长特批了这个当年不满16岁的重庆娃,到莲花山当了一名雷达操纵员。在四年半的军旅生涯中,他多次被评五好战士。68年因二次参与击落美无人侦察机,还多次受到上级嘉奖。</b></h3> <h3><b>抡大锤,掌钢钎,填炸药,排险石,点炮眼这些活最累也最危险。但大家都是争着上!在工地上清渣石,抬土筐,大家都能自觉地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重活,脏活,累活抢着干。为的就是要在这里炼就一颗忠心。</b></h3> <h3><b>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迎来了党的九大的召开,也迎来从海河岸边爬上薄竹山的天津战友。我有幸被派到他们中任临时排长。也就在此时我认识了李津生(俺们现在的群主)、俞世忠。並与他俩一起动手搭建起供我们三人居住的,人字型地面式竹窝棚。我們每天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干在一起。天天相随相伴,时间虽不长但却让我们成为了好战友,好兄弟!记得从指挥部那台收音机里,听到党的九大开幕的消息后,当天晚上,指挥部赵副教导员便指派我带他俩连夜下山到砒霜厂向全厂职工宣传九大召开的消息(那时叫喜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会扱积地争取参与这样的宣传活动。为的是表示对毛主席,对毛泽东思想,对党的忠心。当年年仅17岁的李津生,俞世忠在这次的宣传活动中,第一次跟着我在深山老林里,摸黑走夜路,他俩不怕苦,不怕累,表现的很不错。在一次点名时赵副教导员还当众对他俩进行了表扬!后来他俩都成了五连的战士,在薄竹山上战斗,工作,生活了多年。李津生同志,在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报务集训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克苦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报务员。后来还成为32团的副营职报务教员,为全团培养出不少优秀报务员。俞世忠同志后来也成了五连优秀的雷达操纵员。</b></h3> <h3><b>在这近半年的时光里,我和战友们有幸与老迴龙公社派出参与筑路的汉,壮,苗,土,龙,等各族民工群众,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公路快修至双乳峰下时,指挥部派我,钱富友,梅排长,卫生员熊平等人下山,负责组织带领五十多位民工下山,去完成拓宽由老迴龙至东瓜林寨的乡村简易工路的任务。为工作方便和赶工期,我与熊平在摆衣寨路旁一个苗族老乡家里,吃住了近半月时光。在与这家人朝夕相处,与各族民工们拓路的日子里,我深深为他们的无私与热情所感动。当年参与筑路的民工都是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或口粮,自带报酬(生产队每日给他们记工分。男10分,女5分,那时女民工只算半个劳力,和我们一起奋战在筑路工地。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还苦,但却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只是埋头清理和挖掘坚硬的土石方,和吼不完的山歌。他们淳朴,憨厚,热情,乐观的山里人的风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像!我和熊平同志在下山拓路的日子里,也常被他们请到家里去作客。每次他们都会把那时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我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之情。当然,我们也会主动留下菜金和粮票。</b></h3> <h3><b>我们修筑通往薄竹山双乳峰公路的任务,正是由于当年老迥龙各族群众的极积参与,才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可以说,没有老迴龙各村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参与就没有这条通天的路!事实让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切寓意!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过去我们战胜一切敌人靠的是军民团结,今天和明天我们战胜一切敌人,也仍然要靠军民团结!</b></h3> <h3><b>今天,我们的薄竹山已成为享有盛名的旅游之地。谁也没想到,当年我们军民付出辛劳汗水修筑的这条国防公路,几十年后却变成了一条给老迴龙各族群众的后人们通往文明、富俗的小康之路!为此,我和我的战友们对此感到无比的欣慰!只可惜我的好战友,好搭挡熊平同志已经仙逝。但我深信在天堂的他知道这一切后,一定会泪飞顿作倾盆雨!</b></h3> <h3><b>时至1969年7月中旬,在毛泽东伟大思想的指引下,在筑路指挥部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在我们和各族群众的共同艰苦奋战下,终于提前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筑路薄竹山的任务!7月底,我离开了曾洒下过无数汗水,留下无数青春脚印的薄竹山。回到了我离别近半年的马关老寨山一连。</b></h3> <h3><b>回首往事,无限感慨!现在想来,在薄竹山修路的日子,给我带来的人生收获太多太多!</b></h3> <h3><b>啊!薄竹山!我的薄竹山!</b></h3><h3><b>真想再回到你的身旁,回到你的怀抱,再去亲吻你那清新的空气,再去看看老迴龙各民族兄弟姐妹!再去寻寻我曾住过的各式窝棚。特别是我那鸟窝式窝棚!</b></h3> <h3><b>2006年10月,我退休了,我作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只身上了曾战斗,工作,生活了八年的老寨山,看望了我的老一连。而后赶赴越南奠边府烈士陵园,祭奠了当年我曾亲手参与埋葬牺牲在奠边府的高炮630团战友。由于时间安排太紧,没有顾上重上薄竹山,现在已成我心中的一件憾事!</b></h3> <h3><b>我虽已是古稀之人,但我坚信:薄竹山,总有一天我会回去看你的!我的薄竹山啊,我衷心地祝愿你永远傲立挺拔!永远苍翠峻美!</b></h3><div><b>2017年11月2日</b></div><div><b>赶写于成都家中</b></div> <h3><b>编后语:</b></h3><h3><b><br></b></h3><div><b>郝晓勤,祖籍河北邢台,出生于山西。1962年兵,雷达32团一连报务员,电台台长,副指导员。巫家坝测雨雷达连指导员。转业前任职于成都铁路局军代处。</b></div><div><b>1967年至1968年随雷达32团一连编入昆明军区高炮630团,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经历了1967年9.19,11.29越南奠边府对美空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后,一连回国归建32团。</b></div><div><b>1969年,参加五连从广南换防薄竹山前的道路施工,是薄竹山的开拓者之一。</b></div><div><b>著有《回忆奠边府战事》等文章。</b></div><div><b><br></b></div><div><b>2017年11月4日,五连战友37人家属6人共计43人重返薄竹山。郝晓勤老兵得知这一消息,在妻子术后恢复需要照顾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赶写了《筑路薄竹山》一文,在五连战友聚首文山的当天发给我。文章随即发在薄竹山五连微信群,战友们深受感动和鼓舞,重返薄竹山五连活动也因此壮了行色。五连现役官兵留下了他的文章,表示一定集体学习体会,保证不忘部队的优良传统。</b></div><div><b><br></b></div><div><b>《筑路薄竹山》一文,感情真挚,叙述翔实,文笔优美,格调高雅,填补了那段历史空白,为老五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拜读之余,感慨不已。</b></div><div><b><br></b></div><div><b>感谢郝晓勤老兵!</b></div><div><b>感谢报务员老前辈!</b></div><div><b>向您致敬!</b><b>给您敬礼!</b></div><div><b><br></b></div><div><b>此篇挑选的相片,均为2017年11月4日至18日的薄竹山实地景色。</b></div><div><b><br></b></div><div><b>1977年兵五连杭州小兵报务员林毅</b></div><div><b>编辑于2017年12月1日</b></div> <h3><b>感谢文山梁老师提供薄竹山秋色摄影作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