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河郡版築堂傅相祠</h3><div><br></div><div> 清河郡版築堂世居徐州(古代是薛為徐州)沛北水城港道東傅家谷堆周邊,為泗水朱水之間,考古認定至少春秋戰國以前以來居住於此,現在仍在此地的傅姓族人,沒有從外地遷徙而來的記載。</div><div> 距傅相祠西北三公里處,是傅家谷堆,當地方言谷古兩字,同音,是古傅國國君公舉為東夷部落首領誓盟的鑒證。方圓七點八頃(老畝),折合新畝一千多畝。全部由黃土堆成。歷經四千多年,仍然很高。傅元彬宗親等等當地年長宗親親自見過,可惜現在挖煤塌陷到水里。</div><div> 古傅國城邑是傅陽,大由封於傅國的時間約為距今4350年。大由是堯的嫡孫,比舜禹都年長,按照漢書的說法,舜禹都得稱他為同族的爺爺。大由生於曲阜,長於定陶,封於傅國,成為東夷部落首領。統一了東夷,東到朝鮮北到遼寧那至吳越,治理得很好,促進了東夷與中原的融合,成為堯舜大理。舜繼位後,大由被改封於靈州,降為食采。傅國改封於陸終第三子求言,為大彭國附庸。是否是大彭國附庸,還有待考證。因為商代武丁滅大彭國時,沒有滅傅陽。古代傅陽國存在時間約是距今4350——2500年前,存在時間大約1800年。有人說,傅陽國國君是妘姓,不是傅姓。最後的傅陽子是妘姓,在1800年的歷史中能沒有變化嗎?即使是妘姓,國民都是妘姓嗎?以國為姓是我國古代的許多姓氏成因的慣例。秦始皇姓嬴,秦朝的國民都姓嬴嗎?現在還有姓嬴的嗎?卻有許多人姓秦。現在還有沒有妘姓人嗎?沒有了。卻有數百萬計以國為氏的傅姓人。</div><div> 棗莊市古傅陽城,秦代、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均設有傅陽縣,到隋朝廢。設傅陽縣時間是約800年。</div><div> 清河郡版築堂堂號啟用於隋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載入唐代李世民貞觀六年(公元622年)的《四庫書》。</div><div> 始祖敬公,為清河郡版築堂一世。版築堂五世還有位敬公是尚德堂始祖。</div><div> 這裡傅相祠原名為傅說廟。動工於元末至正年間,不知具體時間。接著出現元末農民起義,被迫停止。明代初期間斷出現22年大旱,黃河、淮河幾乎全部斷流,多少年顆粒無收,人們都沒有飯吃。燒制磚瓦的不燒了,賣不出去,即使有錢買不到糧食。最後竣工於明代成化 11 年(据今542年)。因此清河郡版築堂傅相祠使用的建築材料,有元代的,有明代的。</div><div> 明清之際,周邊不論府官,還是州官、縣官,上任到此地,都前來清河郡版築堂傅說廟拜祭。</div><div> 據說明代有一個縣官剛剛來這裡上任,不知道這裡有傅說廟。他的外甥到微山湖遊玩,仗著他的舅舅是縣太爺,在湖邊罵人。有人告訴了湖董(為的衙門管理湖務的官吏)。湖董說:“留下”。意為打死。一頓痛打,縣官的外甥一命嗚呼。</div><div> 第二天,縣官坐著轎子來問罪。湖董端座在傅說廟門口喝茶,沒有理睬縣官。 衙役高呼:大膽!見到朝廷命官縣太爺為何不下跪?湖董仍然目無所視,端坐喝茶。縣官下了轎子,一看這是傅說廟。普通跪下,三叩首。衙役們驚呆了。進入前院,又三拜,進入後院再三拜。然後進入大殿恭恭敬敬再拜。拜後走出來才問緣由。縣官說:“該打!該死!拖到湖邊,扔到湖里餵魚!”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傅家人賠禮道歉。湖董示意還禮,縣官說:“免禮,免禮。傅姓是貴姓。許多朝代,傅姓人,見到帝王也不必下跪的。”</div><div> 這裡的家譜譜碑宋代以前的很多,都沉到微山湖下。元明清三代的墓碑譜碑有些在排灌站的底下,現在只有幾個碑在傅相祠里。有明代,清代的譜碑抄文,拓本也有(字跡不全有些字無法辨認。</div><div> 濟寧市,棗莊市,泰安市,臨沂市的蘭陵縣,平邑縣,費縣,徐州市的沛縣,丰縣、銅山縣,邳州市等等地方都是從清河郡版築堂遷去。許多分支由續譜時交通不便沒有續到一起。後來,他們有的自己單獨修了族譜,沒有使用原來堂號。岩野堂,原來也是版築堂,由於輩數問題分歧,另立了堂號。微山傅村鎮及棗莊市的傅姓七八萬人,其中傅村鎮版築堂的譜中3.8萬人。山東省的傅姓人口2005年是86萬人。清河郡版築堂的族譜記載的遷出的記載很多,如遷河北、蘇、皖、豫,還有遷江南浙、贛、閩、粵、雲、貴等等,還有在乾隆年間遷徙到台灣的。</div><div> 大由從東夷改封到靈州這是一次東民西徙。秦的祖先是封於齊的,遷到陝西、山西、甘肅、寧夏,這是第二批西遷的族群,其中也有傅姓人。秦末農民起義,劉邦從沛起義,數出名字的很多,如傅寬等等都是從清河郡揭竿而起,到了陝西,山西等地的。這是第三批西遷的。傅氏北地郡望至少是三次東民西移移民形成的。明代山西大移民,是把飢民騙到大槐樹下,繩捆索綁押出去的,途中死亡過半,無數人家破人亡。大小便稱為解手,出自於此。</div><div> 總而言之,清河郡版築堂傅姓人不是遷來的。遷來說,只是古代傳說,現代傳說。遷來的有,只是少數,或者是從東部遷出又遷回來的。</div><div> 秦、漢、唐等等幾個朝代的都城都在長安。說書唱唱的比較多。許多傳說是這些編造的。據傅斯年的好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參考資料列出了詳細清單。據這些著名歷史學家考證,許多古代傳說是司馬遷年輕時聽各地長老們說的。長老聽誰說的?說書唱唱的人說的。再就是這些著名歷史學家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已經不是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了,經過了多少人的竄改。《史記》說,國語,左傳,作者左丘明,生而無目。那時候沒有盲文,生而無目,怎麼能寫書呢?典型的說書唱唱的。</div><div> 我掌握的資料不多,更多的資料還要到傅村去找,需要去那裡仔細採訪才能找到更多詳細資料。-----傅元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