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花园宝宝

<h3>李洋</h3><h3>中央美术学院人物教研室主任</h3><h3>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h3><h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h3><h3>上海画院特聘画家</h3><h3>出版:《信天游 . 李洋》</h3><h3>《李洋 . 彩墨心象》等画集</h3><h3>作品参加:&quot;首届中国画展&quot;</h3><h3>&quot;百年中国画展&quot;等</h3> <h3>细读李洋作品,最夺目的当是画面上弥漫着的充满大气的颜色,那种不由分说的肯定使人无法逃避这种&quot;熟悉的陌生&quot;(熟悉的是水墨画着色,陌生的是竟然这样着色)。他的作品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笔墨、设色、造型、布局和内涵,都具有非常一致的程式性。他尤其喜欢把这些因素及其一致性的特点布置于接近方形而画幅不大的画面上。作品在总体上更趋浑然,显露出作者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达到一个较为自由的境界。</h3> <h3>一直以来,李洋的创作似乎都在理性地审视的,其学术关注点在我们看来在直指中国传统绘画中带有本质意味的矛盾性,无论是其作品中的大片色彩,还是朦胧中若隐若现的线,以及经常与作品相伴的&quot;自然&quot;物象,应该说都昭示着李洋作为一名高点审视者、一名学院出身、立身的画家追求的恒定性和理性,也昭示出画家在心定气闲的沉着中思索的深刻。</h3> <h3>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决定着艺术是要创作者的情绪思想,如果没有任何表达的欲望,作为艺术将走向衰亡,作为艺术家将走向枯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表达?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在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相互混淆以至意欲取消此艺术的主体性的现象至今影响着当今的艺术家们。&quot;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quot;,一直是我们创作和欣赏中所寻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在当今的&quot;语境&quot;里,&quot;诗中有画&quot;,画的存在合理性必将遭到质疑,诗亦然。所以,强调绘画的主体性就成了每个画家所共同面临的责任。创作的重心必然由表达什么转到了怎么表达上。</h3> <h3>李洋的绘画,很像南朝诗运转关时期的风格变迁。在此意义上,李洋的绘画一直比较注重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哲理与人生趣味,并立足以中国画&quot;画学文化&quot;为载体的水墨本味,把他所看到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转换为以中国画水墨本味为载体的独立的审美对象。于是,在摹写生活场景和生活感受中,他的绘画也就自然而然地转换到了意象表现的境界,从而具有了从写实性到意指性启示的转换,这就标示着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欲望与水墨技法语言的表现有了美学深层结构意义上的契合。于是,李洋的绘画也即由此显现出特殊的个性化的技法语言和精神风貌。</h3> <h3>李洋习惯于以陕北为题材,画面上的人和物、山和水在他的导演下呈现出了一种异于常人理解的状态。在常人的惯性评价中,陕北贫瘠、沧桑、单调、悲凉。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固定的笔墨表现程式,是另一种&quot;随类赋彩&quot;的流行。李洋作品中表现的却是黄土地的另一面:和平、自足、幸福、和谐。前者来自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都市人对西部农村的主观判断,而后者则来自于画家融入对象生活之后的真实体验以及面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索。</h3> <h3>在李洋的作品中,他更关注的是画面本身,自然界中的形象通过筛选、过滤、变异而进入绘画,成为主观的心象。在李洋笔下,山石云鸟与人物共同组成个变幻不定的梦境,其中深深渗透着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快亮丽的设色。李洋在作品中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层感受,而不是表面的视觉真实和直观的功利评价。在这里,绘画与生活的关系,转换为绘画自身寻求纯粹性的语言探索;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转换为对造型结构与表达方法的探索热情。来自生活的形象成为符号化的构图因素,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逻辑,成为画家谱写画面旋律的基本动机。这种对生活形象的抽离,是上世纪 90年代中国人物画的重要特点,它所带来的直接困惑就是,符号化的人物在被过滤掉个性特征与社会背景之后,它将表达的是文化意味与时代气息。</h3> <h3>李洋的作品是各大重要画展的&quot;常客&quot;,其绘画造诣和作画风格得到了学术及市场的一致认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