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尔卑斯山

时光小屋

<h3><br /></h3><h3>"知道阿尔卑斯山吗?"</h3><h3>"知道"</h3><h3>"长啥样?"</h3><h3>"雪山,瑞士,美丽,就这么简单"</h3><h3>这是我从前对阿尔卑斯山的认知。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阿尔卑斯山长啥样,我会说 "听我慢慢告诉你"。 凭啥?就凭我近距离见过它,而且身临其境。</h3><h3><br /></h3><h3>在细述我的阿尔卑斯经历之前,让我们先简短的科普一下阿尔卑斯山。它是一条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山脉,拥有128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最高峰是勃朗峰 (Mont Blanc, 海拔4807米)。阿尔卑斯山横跨欧洲八国,覆盖了法国东南部、瑞士,意大利北部、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虽然平均海拔只有3000米左右,比不上喜马拉雅山脉雄伟(平均海拔8000米左右),但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俄罗斯除外)。</h3><h3><br /></h3><h3>很少听人说"雄伟的阿尔卑斯山",一般听到的是"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这种说法应该有其道理。阿尔卑斯山不仅有峻峭的雪峰,还有绿色的森林和草甸,清澈的湖水,秀丽的山谷,及山脚下美丽的小镇和村庄。世界上雄伟的山脉很多,但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山脉却不多。</h3><h3><br /></h3><h3>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可以被细分为三个部分:1)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穿过法国东南部和瑞士西北部到达勃朗峰;2)中阿尔卑斯山,从奥斯特谷(意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区)到布勒内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3)东阿尔卑斯山,包括意大利东北部、德国南部,奥地利西部,及斯洛文尼亚北部的各段山脉。</h3><h3><br /></h3> <h3>初秋,一个美丽的季节,我跟着一群爱走山路的旅友(一大半是大学的校友)去了一趟阿尔卑斯山区。我们在德国的慕尼黑市集合 (Munich),从这开始我们的自驾游。领队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对此次行程安排颇费心思。线路主要在阿尔卑斯山附近的几个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北部,瑞士,和法国东南部。这其间,我们去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 —— 勃朗峰,最漂亮的峰 —— 少女峰,最独特的山脉 —— 多洛米蒂山脉;近距离观看了阿尔卑斯山第二峰 —— 杜富尔峰,第三峰 —— 多姆峰,最著名的峰 —— 马特宏峰;还有其它几个峰及山谷。</h3><h3><br /></h3><h3>上下两张照片都是我从马德里飞往慕尼黑的途中在飞机上拍到的阿尔卑斯山脉,应该是在瑞士和奥地利上空。仔细看看上面那张照片,似乎可以找到那有特色的马特宏峰…</h3><h3><br /></h3> <h3>到达慕尼黑后,和大家在市内游览了一天。正碰上慕尼黑一年一度的啤酒节,市内一些城区很热闹,但离开闹市区的大多数街道和公园还是很安静的,具体细节就不在此描述了。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上它邻近东阿尔卑斯山脉的北坡,海拔约500米,年降水量较大,充足的水分使这里的树木生长的非常茂盛。</h3> <h3>上下两张是在慕尼黑的公园和街道拍到的景~</h3> <h3>从慕尼黑起程,我们驱车往南,向阿尔卑斯山脉靠近,第一站是德国的富森 (Fussen)。一路上所见是绿色的树木,绿色的田野,白色的小屋,加上空气中轻飘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画面感(见下两张照片)</h3> <h3>富森在慕尼黑南面大约50公里的地方,位于东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山脚,平均海拔800米左右,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起伏的山峦里还藏着两座美丽的城堡和一个悲情王子的故事。来这游览后,你会感觉,童话里的世界大概也就是这样了。&nbsp;下图是座落在山坡上的旧天鹅堡,也称高天鹅堡 (Hohenschwangau Castle)</h3> <h3>在旧天鹅堡山脚下静静地躺着阿尔卑斯湖(lake alpsee),这里湖面宁静,湖水清澈。</h3> <h3>站在湖边可以望见不远处山坡上的旧天鹅堡,那是路德维希二世 (Ludwig II) 从小生活的地方,他的父亲马克希米连二世当时是巴伐利亚的国王,王子的故事从这里开始。</h3> <h3>这座城堡最早建于12世纪,几经易主,城堡濒于坍塌,并于1800年至1809年拿破仑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城堡地理位置极佳,当时的王储马克西米连,也就是后来的马克西米连二世国王将城堡购买回来,并于1832年至1836年间重新修整,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参加了重建工作。据说旧天鹅堡内的浪漫主义风格对路德维希二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h3> <h3>这座城堡并不算大,但很温馨,整个建筑的内外装饰都很古典讲究但并不奢华。上下两张是在城堡的不同侧面拍到的,城堡内不允许拍照,因而没留下照片。</h3> <h3>城堡的环境很优美,感觉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地方,路德维希二世和他的弟弟在这座城堡中长大~</h3> <h3>城堡远处还有另一个湖,湖的周围是绿色的田野,树林和小村庄。</h3> <h3>从旧天鹅堡处可以望见对面山上的新天鹅堡 (下图,Neuschwanstein Castle),那是路德维希二世成为国王后为自己建造的新城堡。</h3> <h3>走到对面山上,要走40分钟左右,当然人们也可选择乘大巴上山。时值初秋,树林已染上不同的颜色,给整个环境增添了不少色彩~<br /></h3> <h3>在通往新天鹅堡的路上,只见叶子绿中泛黄,黄中见绿,迷人的秋色~&nbsp;</h3> <h3>新天鹅堡处,鲜亮的黄叶映衬着白墙蓝顶的城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nbsp;这座城堡,始建于1869年,面积要比旧天鹅堡大的多,装修也豪华的多,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带着无限的梦幻色彩,简直就是一座童话世界里的城堡。城堡内只开放了部分空间,参观的人非常多,而且是排着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形式,参观过程中配有录音讲解,但禁止室内拍照。</h3> <h3>新天鹅堡是按路德维希二世的构思而设计的,他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一生受着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尤其喜爱歌剧《罗恩格林》。 城堡的设计理念贯穿了瓦格纳三部歌剧的主题:《Tannhäuser》(堂豪瑟),《Lohengrin》(罗恩格林),《Parsifal》(帕西法尔) 。</h3><h3><br /></h3><h3>据说路德维希二世高大英俊、气质高雅,但却对周围的女性毫无兴趣,他甚至解除了与奥地利公主 Sophie 的婚约,之后终身未娶,一生与其表姑茜茜公主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大自然和诗歌。</h3><h3><br /></h3><h3>他的性格也许更合适作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国王,但命运的捉弄让他整日生活在现实和梦幻分裂的世界里,以至被认为有精神病。1886年6月13日,在被宣布患有精神病之后的第5天,路德维希二世被人发现死在不远处的湖边,当时只有41岁。城堡在1892年才最后完工,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这座美轮美奂的城堡。</h3> <h3>在新天鹅堡背后的山中有一座桥,那里是观看城堡全景的最佳位置。有关这座城堡的很多照片都是在这座桥上拍下的,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非常的美。上图是参观后我在桥上拍到的城堡全景。</h3><h3><br /></h3><h3>望着这座美丽的城堡,思想着城堡主人的故事,似乎对 "无奈" 和 "遗憾" 的理解加深了许多…… </h3><h3><br /></h3><h3>离开富森,继续往南行,我们来到阿尔卑斯山的祖格峰(Zugspitze),它是德国的最高峰,也是阿尔卑斯山脉最美的雪峰之一,最高点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奥地利 Erhwald 小镇的交界处。我们驱车来到奥地利 Erhwald 小镇的缆车站(下图),从这乘缆车上祖格峰。</h3> <h3>下图是在缆车上山时拍到的风景~</h3> <h3>第一段缆车带我们上到祖格峰最高观景台,海拔2962米处~ 看到羚羊脚下的标志了吗?</h3> <h3>真正的最高点是在不远处竖着金色十字架的地方,因需要特殊装备才能上去,我自知不行,直接忽略掉了那个景点。我们的领队,一个喜欢偶尔冒一下险的人,爬上去了。据说是一段很惊险的历程,我只是听说,未亲眼看见,就不在此描述了~&nbsp;</h3><h3><br /></h3><h3>在观景台观看了雪峰的景色 (下图),山峰的左边是德国一侧 (可见到雪地),右边是奥地利侧。你看那山边的云朵,好似雪白饱满的棉花团,真想伸手摘一朵~ </h3> <h3>为了体验雪山的风景,我们又乘了另一段缆车下到祖格峰在德国的境地(下图),这里的海拔只有2600米左右。</h3> <h3>缆车站外立着一个拱门,标示这是德国的最高峰 (下图)。尽管是乘缆车上来的,还是忍不住内心那种征服的喜悦,请允许我们自我陶醉一秒钟…… 下一个目标,拱门后山坡上的小教堂~</h3> <h3>在雪地里艰难地走了一段时间,终于上到坡顶,回望一下,缆车站附近云雾弥漫,像是下雪了……</h3> <h3>看看不远处的雪峰和云层,感觉好兴奋,登上珠峰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了吧~</h3> <h3>这里的云真是千变万化,眨眼的功夫就见侧面出现了一道云拱门(下图)</h3> <h3>再一转眼,又见山边乌云压顶~</h3> <h3>抬头看了一下自己头顶上那一小片天空,还算晴朗~ 前面不远处就是小教堂了,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已清晰可见,先与同伴们摆个姿势再说~ 啥?大妈舞?别逗了,见过这么美丽的大妈吗?</h3> <h3>最后一班回奥地利的缆车是 4:30pm,领队说了,误了这班车,你们就准备在这里过夜吧!时间差不多了,还是往回走吧~ 哎,你们别走这么快好么,等等我们, 如果误了车,大家也好有个伴~</h3> <h3>终于搭上了最后一班缆车回到奥地利,在那儿转乘了下山的缆车,在缆车上再回望一下祖格峰(下图)再见,祖格峰,你是我们登上的第一座阿尔卑斯雪峰!</h3> <h3>不到半天时间,经历了两次季节交替,从山脚的秋季到山顶的冬季,现在又回到了山脚下的秋季~</h3> <h3>离开奥地利,我们继续向南行驶,朝着意大利东北部的多洛米蒂山脉靠近。多洛米蒂山脉 (Dolomites) 是阿尔卑斯地区最独特的一片山脉,由18座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峰组成,光秃奇特的山体和锯齿状的锥形山峰是此山脉的特点,2009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在多洛米蒂众多的山峰中,最漂亮的峰是盖斯勒组峰 (Geislergruppe),而坐落在盖斯勒组峰脚下的富纳斯山谷 (Villnos Valley) 更是美的如人间仙境。</h3><h3><br /></h3><h3>多洛米蒂山脉有很多美丽的山谷,我们住在 Gardena 山谷中的 St. Christina 小镇,而盖斯勒峰位于富纳斯和 Gardena 山谷之间。早餐后我们就驱车前往盖斯勒峰所在地,一路上的景色绝佳,绿色的草甸和山坡,点点散散的小木屋,还有那多姿多态的云彩…</h3> <h3>车子在弯曲的山路上行驶着,在一个叫 Malga Zannes /Zanser Alm 的停车场停下,这儿可以看到盖斯勒组峰(下图)。 来这徒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组峰群,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鬼斧神工。据说这里有33条徒步道,若不问清楚很可能会在山中走迷路或走岔路。</h3> <h3>进口处有个餐馆兼信息中心,我们去那打听步道的信息。餐馆老板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张罗着餐厅的事儿一边问我们准备在此呆多久。最多四小时?他拿出一张山谷的地图,在上面划了几道线 (下图),然后解释说,从这出发 (3号站),走6号线,再转35号线,走到6号站后,你们就该往回走了,回程走36号线,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说完,又递给我们几张相同的地图,他就忙其它的事儿去了。</h3> <h3>领队把地图分给了三个人,让大家分成三队走上述线路,并强调三个半小时必须回到这里,如果回不来,你们就准备今晚在这过夜吧(天啊,怎么又是这句吓人的话)。接着他问是否有人愿意跟他走多一站,走到4号站再回头。啥,走多一站?不是吧? 只有三个半小时哦~ OK,那我就先走了。说完,抛下我们,他就一溜烟的不见了。我们也赶紧寻着路牌开始了我们的徒步路线。</h3> <h3>6号线很短,我们很快就转进35号线,在山中的小路上走了一段后,来到一个小山坳,这个视角看盖斯勒组峰很清楚,连山脚下曾经的水流痕迹都看得出来,山峰都是光秃秃的,与周围茂密的树林形成明显的反差 (上图)</h3><h3><br /></h3><h3>我们没敢停留太久,拍了几张照片后就继续前行了。一直在寻找6号站,那是转36号线路的地方。山中的路牌有时标示的不太清楚,不认真看就有可能走错路。穿过山中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之后,又在山路上走了一阵,终于看到远处的小楼和一个小小教堂,那里应该是6号站了(下图)</h3> <h3>到6号站后,才坐下来休息并补充水分和能量。这里也是看盖斯勒峰的最佳位置之一,视野很开阔,盖斯勒七峰在此显得十分壮观,给人一种拔地而起的感觉。下图从右到左数起,第二和第三峰分别是Sas Rigais 峰和 Furchetta 峰,它们并列为盖斯勒组峰的最高峰,海拔同为3025米。</h3> <h3>离开6号站,我们开始往回走,一路都是茂密的树林,路也比35号线平坦的多,没有太多奇特的风景,而且很快就看到了我们起程的那个小山谷 (下图),突然感觉走的不是36号线。但在离开6号站时,只有这条路和另一条反方向的路可走,两条路都未标明号数,路上的行人说这条路是通往山下停车场的(这里的人主要讲德语和意大利语,不太讲英语),我们当时理解就是36号线了。现在再看一下地图,很可能是走了36A,一条捷径。</h3> <h3>哪条路已不重要,顺利返回就好,拥抱一下那奇特的山峰,小宋老师摆了一个漂亮的姿势~</h3> <h3>已超过3.5个小时了,领队和另一小队人马都还未见人影。大家一起等吗?还是留下一部车等候?我们车的主驾驶小雷哥真是个好人,他说一定要等,大家一起来,一起走~</h3><h3><br /></h3><h3>好吧,等!在等的时间里,我和几个同伴跟着蓝队长的车去了附近的山谷拍照(下图)。多洛米蒂山脉的每一个山谷都很美,你看那绿色的山坡,幽静的山谷,散在的村庄,还有天边的云彩,山坡上忽隐忽现的光影,和瞬间飘过的雨点…都是如此的美~</h3> <h3>拍照回来,见到领队已经在招呼所有人上路了,我赶紧回到自已的车里。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领队走岔路了,要不是碰上两个好心的过路人用车捎他回来,恐怕我们全体都要在山里过夜了!不过,他意外收获到了富纳斯山谷中那座著名小教堂的地点(St. John of Nepomuk in Ranui villnöss valley),那是我们要去的下一个景地。</h3> <h3>车开到富纳斯山谷的 Ranui 村,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我们在路边已看到了那座小教堂(上图),但要绕个圈才能走到教堂前。近30人突然走进这片安宁的土地,也不知是否扰乱了这里的平静~</h3> <h3>这里的风景真是美到极致,你看那起伏的山峦,还有那天边的云……</h3> <h3>终于走到小教堂前,门锁着,也许因为不是主日,加上已近傍晚时分。 站在这个角度认真的看了一下这小教堂,的确美的像画一样 (下图),它背靠着盖斯勒组峰,据说这就是它出名的主要原因。</h3> <h3>这里的天气似乎变化很快,忽晴忽雨的,这大半天的时间里,我们已碰上三场小雨,也许正是这多变的气候成就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h3><h3><br /></h3><h3>离开富纳斯山谷,我们算是结束了东阿尔卑斯山脉的旅程,接下来将前往中阿尔卑斯山脉,它们基本分布在瑞士,那里有很多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峰和美丽的小镇,还有发达的穿行在小镇之间的铁路系统~</h3> <h3>我们去的第一个小镇是瑞士南部的 Zermatt (釆尔马特),这里有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二高峰,杜富尔峰(Dufourspitze,海拔4634米)和著名的马特宏峰,(Matterhorn,海拔4478米),这里是登山和滑雪爱好者最喜爱的瑞士小镇之一。小镇里到处是餐馆,旅店和商店,游人也很多。</h3> <h3>我们住在镇外的一个小旅馆,早上搭乘旅馆的车来到镇上的缆车站,准备乘两段缆车,先上到苏内加峰(Sunnegga, 海拔2288米,下图中登山棍点到的白色方框),再上到布劳赫尔德 (Blauherd,海拔2571米),从那开始走著名的五湖徒步路线 (下图左侧细红线标注的线路),一直走回到苏内加峰。一路上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马特宏峰 (下图中的红色圈),杜富尔峰 (下图中的黄色圈),和湖水中的雪山倒影。</h3> <h3>五湖徒步的第一个湖 Stellisee 应该是这五个湖中最大的,也是看马特宏峰倒影的最佳位置 (下图),据说上午10:30左右是最佳时间,我们去的时间正好。</h3><h3><br /></h3><h3>马特宏峰的山体是一个锥形体,非常有特色。除了它那有特色的山体,马特宏峰还有着一个非常悲壮的登顶的故事,这是让它出名的主要原因。据说,2015年马特洪峰登顶150周年纪念,那年的7-8月期间,每晚9点到9点半有沿着当年的登顶线路点亮马特洪峰的庆祝活动,颇为壮观。</h3> <h3>走过第一个湖后, 又走了很长一段路都未见到第二个湖。一路朝低海拔处行走,看着路旁的树多了起来。前方所见由马特宏峰变成了杜富尔峰 (下图),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罗莎山群(Monte-Rosa-Massiv)的最高点,海拔4634米~</h3> <h3>正纳闷第二湖在哪,忽然听到松树后面有说话声,就走了进去。只见一片开阔的空地,领队蹲在那儿不知在找啥,邱医生跟在阮医生后面在匆匆地赶路,无意搭理那边的领队;小宋老师问,佘总,在找啥呢?领队说,找马特宏峰倒影的最佳位置!可湖在哪儿呢?</h3> <h3>从领队身后绕过去,我们才看到了第二个湖 Grindjisee。这湖比第一个湖小很多,站在湖边的某个位置找到了马特宏峰的倒影(下图)</h3> <h3>第三个湖 Grunsee, 比较容易找到,在这儿看到的应该是杜富尔峰和它的倒影 (下图)。湖边显露出较多的砂石,让人感觉这里的湖水似乎在渐渐减退,湖面也在缩小,需要一场阿尔卑斯的大雪来拯救它。</h3> <h3>在 Grunsee 湖的周边见到很多红色的地衣类植物 (下图),给这儿的秋景增添了不少色彩。</h3> <h3>第四个湖 Moosjisee 是最难寻找的一个湖,路标指示牌也有些混乱,指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我们问了两队来往的行人,最后选择了走下山的那条小路。来到湖边后很失望,因湖水已干,根本不见湖影,只好重新爬上山,往第五个湖的方向走去。 在山坡上,又见到马特宏峰,非常有特色的锥形山峰,这里的景色也很壮观(下图)</h3> <h3>爬到山顶后,再走了一小段,终于见到第五个湖 Leisee,就在苏内加缆车站的下方 (海拔2232米),这里是观看马特宏峰的最佳位置之一,但倒影似乎并不出色(下图)。这里也被称作采尔马特的海滩~</h3> <h3>我们用了近六小时走完整个五湖徒步线路,除了最后两个湖的线路较难行走,其它的路段都还算平坦。大家在苏内加缆车站等候李团和领队 (领队又失联了),楚团拍下了这张照片。瞧瞧谁在笑,能笑的出来,说明还不算太辛苦。据说,明天的行程才是最辛苦的~</h3> <h3>休息一晚后,第二天我们开车到采尔马特北部的兰达小镇(Randa), 在那走一个环行山路去看著名的欧洲大吊桥 (Europabruecke)。兰达镇很小,但登山者可以从这里出发登上几座4000多米的阿尔卑斯山峰,包括第三高峰多姆峰(Dom,海拔4545米),魏斯峰 (Weisshorn,海拔4505米),马特宏峰…&nbsp;小镇上有很多的小旅馆,还有直达采尔马特的小火车,但似乎没见到餐馆和商店~</h3> <h3>兰达小镇位于著名的 Europaweg&nbsp;徒步线路的中间,这条二日游的徒步路线从西到东经过五个小镇:Grächen,&nbsp;St. Niklaus, 兰达, Täsch,采尔马特,沿途风景包括了几座阿尔卑斯高峰,据说非常的美。&nbsp;</h3><h3><br /></h3><h3>也许是因为时间有限,领队选择了一条一天内能完成的环行徒步路线(正常情况下 4-5小时可完成),从吊桥南端的山路爬上去,再从吊桥北端的山路返回到兰达小镇。整个线路都比较陡峭,上下落差约650米,砂土小路在长满落叶松的山林中穿过,沿途可见到阿尔卑斯山脉的第三高峰多姆峰 (瑞士境内实际上的最高峰, 下图),魏斯峰和冰川~</h3> <h3>上山的路很陡峭,气喘的很,时不时要停下来休息,风景不错,只是没想到爬的这么辛苦~</h3> <h3>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这座世界上最长的人行吊桥, 长约494米,离地面高度约86米,宽度只有0.65米,2017年7月29日才正式开通。这座桥的意义在于它缩减了人们从 Grächen 徒步去采尔马特的时间,若无此吊桥,徒步者要多走4小时山路。下图是站在桥中央,面朝北端拍到的桥景~</h3> <h3>有恐高症和眩晕症的人走这座桥也许会有些困难,因摇晃的挺厉害。我想着桥掉不下去,与其晃悠晃悠地走,不如大步走更轻松些,很快也就走到了桥的北端。站在桥北端的侧面照了一张,这就是494米长的大吊桥(下图),背景是桥南端的山,左侧的山峰应该是魏斯峰。</h3> <h3>下面这张照片是在吊桥的中央朝着桥的南面拍到的景~ 海拔4506米的魏斯峰有着标准的金字塔型山体 (Weisshorn,左侧那座山峰) ,旁边所见应该是魏斯冰川(Weisshorn Glacier) 。</h3> <h3>在大吊桥北端的休息区歇了半个多小时,大家就开始了下山的旅程。下山的路同样是陡峭的,如果脚踩不稳,就会滑倒,挺危险。 要打足十二分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h3> <h3>又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下到山底,朝兰达小镇走去时,看到前方的几座山峰(下图),近处的应该是多姆峰所在的山区,而远远那片可能是魏斯峰的山区,大吊桥应该是在这两个山区之间。</h3> <h3>回到火车站的停车场,在那等候其他同伴和领队(领队永远让人等,他又多爬了一段山路)。等的过程中,看到好几趟路经兰达镇的小火车,下图中的这趟车应该是去马特宏峰的。若不是驱车自驾,可以乘搭小火车穿行在瑞士各个小镇和山区之间,那一定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旅行~</h3> <h3>瑞士60%的土地都被阿尔卑斯山脉覆盖,主要在瑞士的东南部和中部,采尔马特和兰达小镇周围的山脉都属中阿尔卑斯山脉的南部山区。离开瑞士南部,我们没有直接往中部去,而是先向西去了勃朗峰 (法语:Mont Blanc,意为"白色山峰"),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位于法国东南部与意大利西北部和瑞士的交汇处,属西阿尔卑斯山脉。</h3><h3><br /></h3><h3>领队选择在法国的霞慕尼镇 (Chamonix) 观看勃朗峰,这里拥有全欧洲最高的缆车站,游客可以乘缆车直接上到海拔3842米的观景台观看勃朗峰。霞慕尼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也是登山者攀登勃朗峰的最佳起点,因而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相对于许多瑞士小镇,霞慕尼镇要大些也热闹些,至少晚上九点还能在这儿找到吃饭的餐馆。</h3> <h3>勃朗峰在一组由11个山峰组成的峰群里。勃朗峰群主要在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小部分在瑞士。清晨,我们来到霞慕尼的小广场,看到云雾笼罩着的勃朗峰群,当云雾慢慢散开后,山峰从云中显露出来,光线从雪峰背后闪射出来,整个过程非常的美。下图四座雪峰从右到左分别是:Aiguille du Goûter 峰,Dôme du Goûter 峰,勃朗峰,Maudit 峰。</h3> <h3>在去缆车站的路上看到了 Bossons 冰川 (下图),它长约7.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起源于勃朗峰北侧的冰雪地,冰舌一直下延至霞慕尼的山谷,冰川落差很大,算得上欧洲冰川之最~</h3> <h3>路上还见到很多装备齐全的登山者(下图)</h3> <h3>下图是霞慕尼的最高缆车站 Aiguille du Midi,我们从这乘缆车上到 Aiguille du Midi 峰顶,在海拔3842米处近距离观看勃朗峰。Aiguille du Midi 是勃朗峰群中的一个峰~</h3> <h3>缆车从海拔1035米处起始,20分钟左右将我们送到了海拔3835米处的观景台,一个360度全方位而且多层的平台,有楼梯和电梯带游客到更高层的平台处,直到海拔3842米处的观景台。</h3> <h3>上下两张照片都是在较低层平台拍到的勃朗峰群中的不同山峰,景色太美,我忙着看景拍照,都没认真对着名字去辨认每一座山峰~</h3> <h3>下面这张是在海拔3842米观景台拍到的勃朗峰,它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了,海拔4807米。很多登山爱好者从3842米处开始向勃朗峰攀登,约1000米的高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里风很大,山地也比较险,一般游客只限在观景台内活动,不允许到雪地里行走~</h3> <h3>在这儿还能看到 Bossons 冰川和低层的观景平台 (下图),这里的云海非常漂亮~</h3> <h3>在最高平台处,我扫了一张这里的半全景图,勃朗峰和另外几座峰都被收入了镜头(下图)</h3> <h3>离开法国的霞慕尼镇和勃朗峰群(属西阿尔卑斯山脉),我们又重新返回到瑞士的中阿尔卑斯山脉。先在日内瓦呆了2天,再从日内瓦一路向北到伯尔尼,然后向东经卢塞恩南行到因特拉肯地区(Interlaken),这里应该是瑞士的正中地带,也是中阿尔卑斯山脉的中部地区,有很多3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著名的少女峰群。</h3> <h3>瑞士的高速公路基本在山间穿行,有很多长长的隧道,公路系统也有点复杂,很容易走岔路,但隧道外的风景常常是美不胜收的。上图是在伯尔尼附近的路上,下图是在通往因特拉肯的路上拍到的景。</h3> <h3>据说,少女峰的名字来源于因特拉肯的一座女修道院。少女峰群由三座紧挨着的高峰组成:艾格峰 (Eiger,海拔3970米),僧侣峰 (Mönch,4107米),少女峰 (Jungfrau,4158米)。我们乘小火车从山下的劳特布鲁嫩谷地(Lauterbrunnen) 出发,中途在 Kleine Scheidegg 转换齿轮列车,然后沿着陡峭的山路,再穿过一条隧道才到达了少女峰。一路上的风景很漂亮,山谷,雪峰,小村庄尽收眼底。</h3><h3><br /></h3><h3>下图是在火车行进途中拍到的一个小山谷,看到峭壁上那道飞流直下的细长瀑布了吗?</h3> <h3>这是中途转车时拍到的雪峰和兴奋的旅客~</h3> <h3>列车靠近少女峰时,从车窗里拍到的少女峰群。从左到右应该是艾格峰,僧侣峰,少女峰~</h3> <h3>少女峰出名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旅游景点被开发的比较早而且设施完善,这里有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很多旅游团来瑞士都会到此一游。相比阿尔卑斯山脉的其它雪峰,这里显得非常拥挤,非常商业化。都说少女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美丽的山峰,但我个人更喜欢勃朗峰,可能是因为少女峰过度的拥挤和过度的商业化影响了观景情绪吧~</h3><h3><br /></h3><h3>下图是在少女峰的斯芬克斯观景台拍到的景。山间的冰雪地就是欧洲最长的冰川,阿雷奇冰川(Aletsch Glacier,22公里长),这里只能看到部分冰川看不到冰舌部分。</h3> <h3>下图是在斯芬克斯观景台(海拔3571米)拍少女峰峰顶(海拔4158米)。这里人流如潮,很难等到最佳位置拍照,将就一下吧~</h3> <h3>除了观景平台,少女峰还开发了很多其它的活动空间,如全景电影,嬉雪乐园,钟表店,巧克力天堂,餐厅,纪念品店,超级冰宫,阿尔卑斯体验馆,等。</h3><h3><br /></h3><h3>下图是阿尔卑斯震撼体验馆的隧道部分,里面有图片和实物介绍少女峰铁路开发的历史和当年隧道工人的艰辛~<br /></h3> <h3>冰宫里的冰雕不多,多数是熊鸟这类作品,比较简单。下面这座冰雕上写着"欧洲最高",应该是指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因为真正的最高点在勃朗峰,来过阿尔卑斯山的人,这点可不能搞错~</h3> <h3>我们的火车票是下午2:30离开少女峰,所有队员都到齐了,唯独差了领队,这次李团带着大家走了。与其说我们集体把领队给甩了,不如说是火车把他给甩了,这没心眼的火车,怎么可能知道我们的领队还没到呢?</h3><h3><br /></h3><h3>回程的路上又从不同角度拍到了少女峰群,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树林,风景永远在路上…<br /></h3> <h3>下图是火车途中经过的一个山地小镇~</h3> <h3>半小时左右就回到了劳特布鲁嫩火车站,大家还是走不了,要集体在此等领队回来,只好另找地方去逛了。打听到附近有一个叫 Mürren 的山谷值得一看&nbsp;(下图),大家就买了缆车票和火车票朝那奔去了。</h3> <h3>Mürren 的海拔1645米,比劳特布鲁嫩高了700多米,这儿的秋景挺美,是个赏秋的好地方。据说,007剧组曾在这里拍摄过场景,只是不知具体的场景在哪儿。</h3> <h3>这景是否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h3> <h3>在这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艾格峰,僧侣峰,和少女峰(下图从左到右)。 这位姐姐这么潇洒,不知拥抱的是哪一座峰呢?</h3> <h3>在这漫无目的地闲逛了大半个小时,就匆匆搭火车再转缆车下山了。回到车站,领队也刚到,毫无歉意地说,我只迟了20分钟,你们就走了!是啊,领队大人,只怪那火车少了个心眼……</h3><h3><br /></h3><h3>我们在因特拉肯呆了两天,第二天开车来到这片山区的另一个山谷,格林德瓦 (Grindelwald),海拔约1000米,风景相当不错。下图是在停车场附近拍到山谷风景,那山间的冰川应该是艾格冰川~</h3> <h3>这里有一条欧洲最长的缆车线,Grindelwald- First aerial cableway,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把你送到海拔2168米的菲斯特山地 (First)。一路上可以欣赏到这片山区的各种风景,刚起程时见到的是牛羊满坡的绿地和茂密的树林(下图)</h3> <h3>接近目的地时,绿地和树林都基本消失了,风很大,温度明显比山下低了很多,一种萧瑟秋风换了人间的感觉~</h3> <h3>当然,风光还是在险峰~ 这里可以从艾格峰的西侧看到此峰的全景(下图),但僧侣峰和少女峰基本被艾格峰遮挡住了,图中的冰川应该是艾格冰川。大家在半悬空的观景台上排队等候,想近距离照一张艾格峰的照片。风大的可以感觉到那半悬空的平台在晃动,但必须照一张才能离开~</h3> <h3>除了观景台,还有一条惊险的半悬空环行栈道可以观景。我冷的直哆嗦(山下挺暖,穿少了),根本沒心情再去寻找其它的风景,在观景台照了一张就急着下山了。下山的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徒步回山谷,要走二个多小时,全程落差1000多米,顺着缆车线走就好了。</h3><h3><br /></h3><h3>下山的路上,想给同伴们照一张雪山留影,可惜阳光不给脸,都闪耀在雪峰上了…也难怪,因为他们身后那座雪峰是海拔4078米的 Schreckhorn 峰。没听说过?没关系,只要记住它在艾格峰西北侧比艾格峰还要高一节就好了。嗯,我也是才知道的~ </h3> <h3>继续往山下走,光秃秃的土地开始有些树木了,可还是不见绿地。路还长着呢,别高兴太早了,能笑到最后才算本事哦~</h3> <h3>路不算太艰难,但坡度挺大,总要后仰着身子行走。不知谁提出倒着走,试了一下,感觉还真不错。就这么顺着走,倒着走,折腾了好一阵后终于见到了绿地和牛羊(下图),可人也被折腾成了苦瓜脸,还比不上这牛脸上像,你看他们悠闲的样子,还是把镜头留给它们吧。</h3> <h3>见到绿地和小屋应该就是靠近山脚了,可忽然发现空中的缆车线不见了,路牌指示也找不到我们的目的地 Grindelwald, 搞不清是在哪儿走岔了路,迷路了!再看看人群,也不知啥时候走散了,只剩下了三个人。咋办?宋老师建议等团长,她应该在附近,之后再做决定~ 还好,李团和另一个队员20分钟左右赶到了。无其它的路可选,大家决定继续走下去,直到找到正确的路~</h3> <h3>走不多远,我们就上了大路,见到公交车站。问了一下正在等车的乘客,说再走半小时就到格林德瓦了。 我们走了20多分钟,看见了小教堂(下图),那是我们停车的地方,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走岔了一段路,但还是顺利返回了目的地,徒步的队友们这时也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返回,领队今天也是少有的准时~</h3> <h3>我们的阿尔卑斯之旅就这样结束了,虽然领队全程都在不停地拖团队后腿(不守时),但不得不承认,没有他事先做的大量功课和精心筹划,整个行程不可能如此顺利成功。所以,那些小毛病我们也就不计较了,给他鼓个掌吧~</h3><h3><br /></h3><h3>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我们把阿尔卑斯山脉的重要景点基本都走了一趟。从东部山脉到中部山脉再到西部的勃朗山脉,最后结束在中部山脉的中部山区。一路风景变幻无限,真正体验了一把阿尔卑斯山的景色:峻峭的山峰,秀丽的山谷,绿色的草甸和森林,清澈的湖水,还有那些美丽的小镇和村庄,穿行在山间的缆车和小火车…… 这, 就是阿尔卑斯之美。</h3><h3><br /></h3><h3>阿尔卑斯,我们祝你永远美丽峻峭!</h3><h3><br /></h3><h3><br /></h3><h3>文/ 禾佳</h3><h3>图/ 禾佳(有标注的除外),2017年秋季摄于阿尔卑斯山</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