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东坝头农场修改版(2017.11.28)

孙晓中

<p class="ql-block">1970年1月12日我踏上了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独立四营(即现在的大丰东坝头农场)这块土地,成为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的汗水和最美好的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 时隔47年又321天,2017年11月28日,和几位当年农场战友一起重访故地,已是旧貌换新颜,人是物非了。</p> <h3><br></h3><h3><br></h3><h3>农场拥有土地18000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全部实现机械化。全年向国家上交利润1200万元。在职职工月收入5000元左右,退休职工工资2500元左右。这比当年建设兵团体制下:亩产皮棉17斤,严重亏损,我每个月15元工资根本填不饱肚子,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还是现在的政策好啊!</h3> <h3>农场内宽阔的马路,两边是职工住宅。</h3> <h3>这是当年的营部,营长、政委都是现役军人,决定着我们的命运。</h3> <h3>两根杆子拉起银幕,看露天电影是当时最大的享受。</h3> <h3><br></h3><h3>这是原来位于场部中心的小卖部,现在已经翻新。</h3> <h3><br></h3><h3>这口废弃的井,当年曾是供应场部生活用水、周边连队也用牛车来拉水的水源。记得夏天收工回来,还在龙头下冲凉。</h3> <h3><br></h3><h3>这是当年加工厂(十连)旧址。加工皮棉、榨棉籽油、做肥皂。</h3> <h3>无题</h3> <h3>现在的加工厂大门。</h3> <h3><br></h3><h3>这个废弃的车间是我当年工作过的打包车间:把皮棉抱到打包机内,用脚踩实,再用机器压成棉花包,一个都在70斤左右。</h3> <h3><br></h3><h3>这是当年皮棉加工车间,摘上来的棉花要去除棉籽,加工成皮棉。</h3> <h3>重演当年吊拖拉机情景</h3> <h3><br></h3><h3>这是位于场部西面约一公里的三连食堂旧址,也是我每天向往的地方。</h3> <h3>广阔天地?</h3> <h3>记得这是三连连长办公室</h3> <h3><br></h3><h3>农场的田都规规整整,以数字编号。这条田有三十四亩。我们就是在这棉花地里除草,打农药,摘棉花,拔棉花杆。有的棉花疯长,我们就像钻进了青纱帐,累了还可以偷偷的坐一会。</h3> <h3><br></h3><h3>两条田中间的茅草沟,休息时,躺在沟里,嘴上衔一根茅草花、望着天空、想着未来……</h3> <h3><br></h3><h3>这位是当时在三连的排长,叫吴锡贵,是转业军人。他经常用毛主席语录教导我们工作。</h3> <h3><br></h3><h3>这家女主人叫徐春华,是当年战友的女儿。见了我们格外亲热,并且叫出二位同行的名字,热情的她准备了一桌饭菜,还现采摘地里长的蔬菜,送了整整三大袋,使我们深深感到,农场的这份情,这辈子忘不了。</h3> <h3>裕华镇是进入东坝头农场的必经之路,当年只有一条赤膊小路,现在已是面目全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