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胥塘寂静如秋水,几盏花灯轻浅洄。料得游人应记取,清流枕上梦同魂”(注:西塘古称胥塘)。步入西塘,走入这个吴根越角的东南,你会和古意的江南撞个满怀。</h3> <h3> 八月的一天,与亦邻亦友的康锋、李小玲夫妇相约,我们两家请好假,背上行囊,自驾来到浙江嘉善的西塘古镇。</h3> <h3> 如果记忆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眼前这条西塘河该是连接着吴越两国吧。当西施被越王勾践当做和亲的新娘进贡给吴王的时候,从诸暨苎萝村出发,清纯的她走的也该是这条水路呀。只是那种以身许国的悲壮与新娘的心情相去甚远,远得像陌生的奢华。</h3> 如今的西塘再也追寻不到春秋战国时的蛛丝马迹了。古镇是明清时期的诗意风貌,偶尔有点唐诗宋词的温馨。走进西塘的古董小店,青花瓷器、金丝木雕、铜锁瓦当,品种繁多,然而,你若想从里面找到100年前的老东西,恐怕得有一双孙行者的火眼金睛。但是,女人对于服饰总是独具慧眼,妻子和李小玲很快从铺子里遴选出一件旗袍,穿上后恍若民国时期的青年学女,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西塘古镇上,也颇为相谐相映。 <h3> 在江南六大古镇中,西塘最具特色的就是千米廊棚了。这种类似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给水乡增添了温馨的质感。廊棚是一种俗称,诗意的人都管它叫烟雨长廊。从“爱在西塘”出发朝南走,廊棚就一直像伞一样遮着初秋的阳光。</h3> <h3> 江南古镇多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既可遮阳又可避雨的廊棚应是当年工匠的智慧创造。沿河一侧时有靠背长椅,可供行人休息。善于说古的人绝对不会满足于如此平淡无奇的叙事。于是,就有了胡姓寡妇心疼豆腐郎的故事,碍于封建礼教,不能将暗恋的小伙子邀请入室,就在屋前为他搭个廊棚,替他遮风挡雨。这就是广泛流传的“爱心创造版”。</h3> <h3> 廊棚其实只是西塘人家伸长的屋檐,他们在老屋里住着,也顺便做一点买卖,他们或端着饭碗,或坐在板凳闲聊,偶尔跟路人点个头,脸上的笑也是淡淡的,像西塘河的水。漫步廊棚,最具现代感的是几家K歌的迪厅,外面站着两名扭着摇滚的年轻靓仔,不停地在殷勤拉客,三五个歌手随着强劲的节奏,在里面肆无忌惮地大喊大叫,给这座千年古镇增添了多元的色彩。</h3> <h3> 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有声,据说这是有意的铺设,可以使积水流走。廊棚下曾经走过一些有诗意的人,比如柳亚子和他的南社诗友。他们在橹声桨影中,在廊棚滴雨中,享受着生命浓郁的春色。</h3> <h3> 可以安慰人心的总是西塘随街可见的美食,这是比华美的门楼、精巧的宅院更久远的历史遗留。荷叶粉蒸肉、芡实糕、熏青豆、炸龙虾,这些地方美味的源头说不准就是隋唐、明清。这可乐坏了我们两家的俩小孩,一路买个不停、吃个不停。华灯初上时,我们顺便走进了一家雅致的酒家,点上几道江南佳肴,窗外是流水,是垂柳,是古桥,是灯影里的足音,典型的江南美景可以佐餐。饭后,我们就坐在酒家门口的木凳子上,静静地坐了好长一会。垂柳在我们的头顶轻缓地摆动着枝条,一阵一阵微凉的风迎面吹来,温润的气息充盈于天地之间。在大医院当医师的李小玲,大概长期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不由感慨地说道:“只要在这里静静地坐上一会,我就会觉得幸福无比。”</h3> <h3> 自古江南多才子。仅西塘一地,明清400余年里,就出了进士19名,举人31名。江南才子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风流倜傥,懂得享受生活。走在西塘古街上,今天已辨不清谁是才子谁不是才子了,倒是迎面而来的江南美女,操着吴侬软语,笑靥艳艳,风情万种,时不时地吸引着游人的目光。</h3> <h3> 西塘河上,靠近送子来凤桥的地方,还有不少船舫酒家,那就是用旧船改造的。游人能临水傍桥,与这里久远的文化进行口腹上的交流,也算是平生难忘的惬意。</h3> <h3> 次日清晨,我和妻子起了个大早,漫步于河边。古镇果然烟雨迷蒙,薄雾轻纱,有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灵动的河水在我们脚下舒缓地流淌,时间似乎也慢了下来,让人想一直呆在这里。</h3> <h3> 我们和康锋两家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曾多次结伴出游。每一次旅行都让我们饱览了异地的美景风光,远离了纷争的人群,丰富了生命的体验,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西塘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特别留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