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一张珍贵的相片,摄于1944年,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主人公是最早的中国交响乐团的成员们,中排左一是我父亲彭显光。可以说,这批人是中国第一代演奏西洋乐器的先驱者、音乐家,其中大部分人是以后中国音乐界的栋梁。</h3> <h3>1944年之前,上海只有一个工部局乐队,成员大都是外国人。当时,曹石俊和李德伦商议,应成立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管弦乐队,于是就着手组建。通过大家多方努力,组成了一个(除了指挥)其成员都由国人组成的、比较完整的管弦乐队。</h3><div><br></div><h3>乐队于1944年正式成立,初命名为“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后更名为“中国交响乐团”。其成员年龄大部分在17~19岁,广东人居多,很多人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学习或任教过。</h3> <h3>于是在这年的夏天,大家就在兆丰公园(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合影留念。</h3><h3><br></h3><h3>相片中后排的各位如下:</h3><h3><br></h3><h3>左一纪汉文,大提琴首席。</h3><h3><br></h3><h3>左二司徒海城,小提琴家,司徒家七人中排行第二。他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h3><div>其父司徒梦岩是我国最早一批接触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的人之一,他的七个子女中,有五个从事音乐事业,他的第三代、第四代人,都是从事提琴的演奏和教育的。</div><h3>司徒海城一家当时住在新闸路(泰兴路口)南面的石库门内,和我外公居住的庚庆里(后与近邻的“福康里”动拆迁后合并成“新福康里”)仅隔一条新闸路,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拉小提琴的。小时候我去外公家时,总爱去对面的弄堂里,驻足倾听从他家不时传出的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不愿移步离去。</h3><h3><br></h3><h3>左三陈传熙,我国最早期的双簧管教员,后担任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指挥。</h3><div><br></div><div>左四李珏,演奏小提琴,后来成为李德伦的夫人。</div><div><br></div><h3>左五郁忻祖,在上海创办了南洋饭店,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会打击乐,在威海卫路的家房子很大,乐队就在他家开展活动。1946年与马思聪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音乐协会并兼任常务理事一职。</h3><h3><br></h3><h3>右一谭抒真,当时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教授,还擅长小提琴的修理和制作,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顾问,获第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h3><div><br></div><h3>右二和右三是一对口腔大夫夫妇,名字不详,是乐团资助人之一。</h3> <p class="ql-block">中排各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一是我父亲彭显光,当时17岁。由于喜爱踢足球(在大学时期还跟上海足球队比赛),所以显得有些黝黑。在“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之前,就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跟一位犹太人学习小提琴。</p><p class="ql-block">父亲年轻时的音乐造诣亦是中国最高级的水准,他与好多中国第一代的音乐宗师都曾经是同窗。 这些宗师包括中央乐团的长年指挥李德伦、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指挥陈传熙、上海的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等等。</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1949年3月在香港的香港大酒店(该酒店位于香港中环,是香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他教钢琴的大姐彭志信(中)一起开了一场姐弟钢琴小提琴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因我爷爷彭纯全不赞成他吃音乐饭,所以去了私营企业工作。不久遇上中央乐团组建,李德伦等老朋友们都希望他能一起去中央乐团,由于爷爷不愿意他离开上海,父亲最终没有走上演奏小提琴的道路,而是选择了走工程技术这条路,日后成为一名高级机械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耀荣,儿时都是跟着父亲学小提琴的。父亲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演奏三重奏,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兴趣。我后来去了上海前卫农场,八年的战天斗地,逐渐就中断了练琴。弟弟比我拉得好,还在市少年宫交响乐团里演奏过。我俩没有将演奏小提琴作为职业生涯,以后都吃起了技术饭。不过,我俩仍然酷爱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来跟父亲学琴的人挺多的,有我三个很要好的同学——张豪伦、吕依群、陈国勤,有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还有亲戚、朋友介绍来的。他下班后回到家总是匆匆先吃晚饭,然后就会有2~3个学生上门来,星期天学生还要多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所有的学生,父亲都分文不取,而且教得非常耐心细致。家里还提供茶水,大热天还给我钱钞让我去买冷饮回来大家一起吃。父亲有一位学生李礼刚,家里比较贫寒,住在新闸路,比较远,为了省去这位学生每礼拜来学琴的车费,父亲把自己的"老坦克"(旧自行车)长年借给了他。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总是很开心的。</p> <h3>父亲以前的琴谱,在十年浩劫中被造反队给抄走了。那时学琴,也没一家书店有卖琴谱的,于是父亲就到处打听哪个朋友还幸存有谱,于是就去借来抄录了后再还给人家,很辛苦的。不像现在,琴谱、光盘、教学视频什么的,音乐书店和网上都有,还能复印、下载。</h3><h3><br></h3><h3>有一段时期,迫于那个时候的政治气候,不敢用传统的西方教材,父亲就改用他自己编写的从“东方红”、“国际歌”、或是样板戏里提炼出来的内容作为教材。</h3> <h3>父亲还要花不少时间来抄谱,他是个很认真的人,下面是他抄写的《开塞》练习曲,使用的是一整套当时很高级的绘图工具,用可以调节粗细的鸭嘴笔蘸着有光亮的绘图墨水画出不同粗细的直线,一笔一划很是工整,仿佛是印刷的。每一页上面还留有他给我和弟弟教学注释的手迹。</h3> <h3>下面是我抄写的《罗德》(RODE)练习曲。</h3> <h3>现在每当我看到五线谱,就不由会想起父亲在家时常拉着帕格尼尼、孟德尔松等曲子的情形。</h3><h3><br></h3><h3>除了练琴,小朋友们聚在一起,还偷偷欣赏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古典音乐(胶木唱片),那时候无标题音乐是被批判的。</h3> <h3>我最喜欢的是圣桑作曲的小提琴独奏《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至今我手机铃声就是设置了这首音乐。《引子》末尾最华丽的乐章都是六连音(见下面的晒图谱),速度极快,要求演奏时间是31秒,可我只能在33秒时完成,再快的话,不是节奏不稳定,就是音符模糊或有长短。</h3><h3>曾经有一张郑石生先生演奏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胶木唱片,但不慎被摔坏了,甚是可惜。</h3> <h3>中排左二柳和埙,著名小提琴家。退休前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首席长达38年之久,被称为“老首席小提琴家”。2016年4月20日,在上海交响乐团的老演奏厅,度过了九十华诞生日。</h3> <h3>左三李德伦,大提琴家,是乐团的组织者之一。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但曾一度失去组织联系。国立音专毕业后赴延安,后担任中央交响乐团指挥。</h3><h3><br></h3><h3>左四王端伟,黑管演奏家。</h3><h3><br></h3><h3>左五司徒兴城,司徒家排行第三,在乐团中担任中提琴首席,后任台湾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是世界上少有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全能演奏家和教育家。</h3><h3><br></h3><h3>右一曹石俊,也是乐团的组织者之一。</h3><h3>我父亲很久以后才知道,曹石俊和李德伦当时都是中共地下党员。</h3> <h3>相片前排各位是:</h3><h3></h3><h3><br></h3>左一林寿荣,中提琴手,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经商。<h3></h3><h3><br></h3>左二邹廷恒,小提琴家。解放前夕曾赴广州以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小学校长身份作为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1952年中山大学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邹先生曾在康乐园工作、生活过一段时期,后任武汉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h3></h3><h3><br></h3>左三韦贤彰,著名小提琴家,曾灌有唱片《小夜曲》,后任中央交响乐团首席。<h3></h3><h3><br></h3>左四司徒华城,著名小提琴家,司徒家中排行第四。司徒华城从小喜欢广东音乐,又跟二哥司徒海城学了小提琴。后来是中央歌舞团首席。 <h3>左五黄飞然,大提琴演奏家,善唱男中音,灌录过不少唱片。</h3><h3><br></h3><h3>左六刘君瑞,小提琴手。</h3><div><br></div><div>右一钱邑珊,当时是中国唯一跟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学过的大提琴家。后来成为曹石俊夫人。</div> <h3>右二尹政修,长笛演奏家。</h3><h3><br></h3><div>这是我父亲和另一位吹长笛的同学古仁杰(右)于1948年时的合影。</div> <h3>当时乐团里还有:</h3><h3><br></h3><h3>秦鹏章,黑管首席,还会演奏箫、琵琶等乐器。后任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指挥。</h3><h3><br></h3><h3>黄贻钧,小号演奏员,还会小提琴、二胡等乐器。后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及指挥。</h3><h3><br></h3><h3>蒋衍,演奏长号。</h3> <h3>这是1945年8月,在兰心大戏院举办慈善音乐会时,中国交响乐团演出成员名单,当时我父亲彭显光是第二小提琴手。</h3> <h3>而到1946年3月1日,在参加兰心大戏院《交响乐演奏会》的中国交响乐团团员名单中,父亲是第一小提琴手,当时他刚过18岁。</h3> <h3>那时,第一小提琴有九个人,拉得最好的当属马思宏。</h3><div>马思宏家中排行第九,7岁开始学琴,启蒙老师是他的三哥——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思宏1951年成为第一位获得海菲兹奖的小提琴家。</div> <h3>由于都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也一起担任过第二小提琴手,和我父亲关系最密切的是第二小提琴中的叶椿秀,他后来成为仁济医院著名的心胸外科主任。</h3><h3>他除了教自己两个女儿拉小提琴外,在家经常把小提琴用水蒸汽将胶水化开,拆开后鼓弄一番,然后用胶水粘起来,听听音质是否变得更好听些,如果不行,就再拆……,家里常常挂着近5、6把残缺不齐的小提琴,弄得像个工场间。</h3><h3>我小时候还随父亲去他家玩,也曾去借谱回来抄写。</h3><h3><br></h3><h3>下面是从他家借来后抄写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谱,弟弟小学六年级时就是拉的这首曲子考入了市少年宫交响乐团。</h3> <h3>下面是从他家借来后抄写的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谱。</h3> <h3>1946年3月1日晚,中国交响乐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一场隆重的《交响乐演奏会》,指挥是著名音乐家德籍犹太人佛兰克尔(W.Fraenkel),小提琴独奏由马思宏担任。</h3> <h3>演出的曲目是:</h3><h3>1、莫扎特序曲《唐璜》;</h3><h3>2、孟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h3><h3>3、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h3> <p class="ql-block">看乐团团员名单,乐团阵容中缺少圆号,有人在猜测这三首作品的演绎味道会缺失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父亲回忆:那天,家人也一起去观看了那场音乐会,演出盛况空前,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赞誉。这对乐团的成员们来说是一直引以为豪的,也是他们经常津津乐道的。</p> <h3>衷心祝愿健在的乐团成员们身体健康!希望乐团成员的后辈们能记住他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