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盐亭,是一生的眷念。</h3> <h3> 其山,表达着憨厚;其水,流淌着轻快;其人,书写着勤奋。盐亭,是中华母亲嫘祖的故里,也是盐亭儿女抹不去的乡愁。</h3> <h3> 二十世纪末,在着紫垭读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的是东街的"玉米沙沙饭"。趁着周末,三五同窗骑着单车,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玉带城门附近,看守所对面的稀饭摊摊。"老板,五笼包子,三碟泡菜,十碗沙沙饭!"话音刚落,胖乎乎的老板娘就麻利的端上了桌。盐亭的沙沙饭,不是吃,而是喝。喝,也有讲究。这个讲究,首先是要紧锁眉头、凝神聚气、正儿八经的吹几下,然后再出神入化的喝上一口。喝,要喝出"烁烁"的声音来。这个声音,是幸福生活的惬意,也是盐亭人乐在其中的一种生活态度。</h3> <h3> 年少之时在盐亭,五指山桃花盛开的季节,有我们的指点江山;凤灵寺的董叔亭,有我们的到此一游;高山公园的盘山路,有我们的柏梓白酒。有人说,盐亭很穷,除了打石头,就是打饼子!对此,我认同,但不认可。认同的是,欠发达这是盐亭最大的县情;不认可的是,"双打",不是盐亭的全部。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盐亭人的骄傲。比如,共和国大将,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的老师袁诗尧,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盐亭人。当年的袁公是整个川西北响当当的中共领导人之一。有一天,袁公提着一只马灯前往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部。军长好奇的问道:“为何白天打马灯?”“此间太黑暗,不提灯无以行!”这,就是盐亭人的性格,黑白分明,有棱有角,不失犀利与智慧。</h3> <h3> 人们说,名师出高徒。也有人说,高徒出名师。无独有偶,诗仙李白的老师赵蕤也是盐亭人。自古以来,盐亭人嫉恶如仇,也自强不息,豁达包容。诗圣杜甫颠沛流离于盐亭时,就曾饱含深情的直抒胸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h3> <h3> 高中三年,回忆总是满满的。那个时候的文同中学,其前身是袁诗尧创办的盐亭师校。我是学校由中师转办为高中的第三届学生。坦率的说,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搞应试教育真不咋的,但他们的课堂不压抑,除了知识的讲授,还有不少的跨界神侃。正是在此种环境下,那三年,所学所知不仅在书本,还有不少在书外。王寅老师的政治课,哲学原理生活化;彭加卉老师的地理课,天南海北充满了文艺范;何建春老师的物理课,一手粉笔字个性十足;张宗源老师的语文课,一字一句甚是严谨;何大敏老师的数学课,时常打着酒饱嗝;黄小跃老师的英语课,经常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得其乐。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何少知校长。何校长,学识渊博,和蔼可亲。他既抓学校管理,也亲自执鞭上课。我记得,校长当年给我们上的是历史课。每次上课,他总是精神饱满,富有激情,没有丝毫的枯燥与乏味。与此同时,何校长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谆谆教导,感恩于心。一路走来,校长对我求学、工作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指导……现在想来,就读文同,所遇之师,算是幸运,至少当年的我们没有变成机械的刷题工具。</h3> <h3> 抚今追昔,盐亭荣光。走进新时代的盐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幸福安康,"五位一体"交相辉映,"四个全面"协同推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绽放出了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新时代新征程,新时代新作为。自强不息的盐亭儿女,不等不靠不懈怠,以梦为马,以勤为帆,以实为本,挥洒汗水,励精图治,在各自的领域以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志气、勇气和底气,赢得了赞许与认可,也赢得了尊重与地位!</h3> <h3><font color="#010101"> 道不尽的盐亭,说不完的往事。一碗醋汤,一碟酸菜,一种情怀;一口烧馍,一坨牛肉,一种生活。那些年在盐亭,我的梦想是三尺讲台志为人师。时值今日,梦想仍在路上。由此说来,盐亭,是有故事的;盐亭人,也是有梦想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