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对古典村落和古典民居情有独钟,也曾自驾到湖南的凤凰古城、贵州省镇远古镇、湖南省长沙的靖港古镇、江西省婺源风景区的李洞镇、重庆市的磁器口古镇、广东佛山的西樵镇、浙江的周庄古镇、乌镇、安徽的宏村。当漫步青石板路,悠闲自在地随心随性走走看看,面对如织的人流和繁茂的村镇,看到了传统的发扬光大和外来文化对古村镇的冲击,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怡然自得的感受油然而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友对古村落也颇感兴趣,热情相邀共赏古村上甘棠。顿时,我心旌摇曳。为了不虚此行,我在网上百度一番,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古典村落。词条介绍:上甘棠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西南的夏层铺,距县城大约25公里左右。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村西南面是一大片沃野的良田。独具特色的远眺龟山、昂山毓秀、古衙遗址、月波雨亭、寿萱凉亭、步瀛古桥、文昌阁、古宅民居等甘棠八景,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美丽画卷。 上甘棠村现有居民435户,人口1865人,除7户为解放前后迁入外,其余为周姓族人。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之动乱从山东青州迁至宁远大洞;唐宪宗年间,周氏一族再迁居永明县谢沐乡机峰山;唐太和二年(827年),迁居甘棠山。自此,周姓家族就开始定居上甘棠,世代繁衍,延续至今已有40多代了,历经1200多年。村子之所以取名甘棠,"甘"者甜也,"棠",海棠果,即野苹果。甘棠,甜甜的野苹果这是从出产苹果的老家山东带来的地名。又有一说:甘棠,原意为高大的乔木,以后用作官吏政绩的称颂之词。</h1><h1> 鉴于此,欣然前往。</h1> <h1> 远眺上甘棠村,它就安静地卧在谢沐河边。看得出来,也许是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或许是为了方便游客的到来,一条用水泥硬化的把人们带入到文昌阁下。</h1> <h1> 村民们基本上住在谢沐河的对岸,河上架着两座桥,一座是古桥,现在基本闲着,偶尔会有游客在桥上走过和停留留影。一座是现代色彩的便桥,是村民天天都走过的主要通道。谢沐河绕着村庄而去,河的这边耸立着雄伟壮观的文昌阁。村民可以在对岸每天仰视着阁楼,阁楼时时刻刻保佑和激励着周家族人的子民,不断努力。因此古往今来,这里走出了很多有识之士,既有为官之人也有好学之士,最近的一位就是陪同张治中将军参加重庆谈判的一位周姓将军。</h1> <h1> 文昌阁,这座阁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至今已几经修葺,楼阁共4层,高16米,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现只留存几栋建筑物。文昌阁的左侧是前芳寺,右面是龙凤庵,前有戏台,后有驿道、凉亭,构成了宫殿式的建筑群。由此可以说,这里曾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和教育中心。</h1> <h1> 在方圆几十里范围之内,古阁楼是最高的一座建筑,它不像我在其它地方见到的古楼那样雕梁画栋,红粉蓝描金彩绘图,时光将黝黑的肤色暗沉在阁楼顶层木质结构的外墙上,一眼望去,虽然少了气势和华丽,却平增了古拙,显得古意盎然。遗憾的是当地村民和政府对古迹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都很不专业,甚至非常的草率,古阁楼的外墙上随意用钢钉钉挂着醒目的宣传横幅标语张贴着向村民公示的公告,还有一些致富项目的介绍的板报也直接固定在古墙上,风雨过后,脱落的颜色污染了古迹,令人唏嘘不已!我想,这里远离村民小组办公室和村民的住处,选这里作为宣传和公示的场地,可以看出这座阁楼在周姓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多少都有一点借文昌阁的公信效应的嫌疑吧。</h1> <h1> 步瀛桥位于谢沐河口下游的西南村口,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历经宋绍兴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的三孔石拱桥。整座桥由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块构成,没有用一钉一木。步瀛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桥头一端与文昌阁相邻,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可惜现在桥已基本废弃,因年久失修和屡遭洪水侵害,桥面最窄处仅存一米多宽,仅仅只是作为一座残缺的古桥供游客观赏了。不难想象,这里繁华鼎盛时期,一定也是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h1><h1><br /></h1> <h1><br /></h1><h1> 这里仍保留着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的建筑因人口集中和建筑用地有限,形成了密集型民居群体。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点。房屋墙体均用大绵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并极尽所能地点缀门户庐、漏窗,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的格调。房量四周突起的马头墙,争奇斗异,有一字型、担子型(二担子、三担子)、金字(人字)型等多样变化或组合使用,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搁窗,从而形成各巷道不同的街景。各建筑大都为楼房,内部以天井为中心布置各类生活用房,一般在进户门口设置屏风门,进户门特别重视安全措施。二、三楼通过外挑走廊,配以各式各样的窗花、栏杆,较好地解决了户内交通、采光、通风,又颇具小范围的空间艺术特色。主街一般为商业店铺,一层伸出小货柜,二层挑出以扩大房间使用面积。</h1> <h1> 登高望远的整个村庄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屋顶排列有序。</h1> <h1> 村里唯一的一条街上小巧方便的杂货铺里生活用品倒也可以满足乡亲们的需求,需要大的物品就坐车进县城去采购了。平日里生意淡淡的,店家也不担心生意的好坏,因为看店的老者基本都把看店作为乡里乡亲见面寒暄聊天的平台,故而每天必定到时开门营业临睡前再打烊关门。这里的一切平静而单一。</h1> <h1> 家境富裕的人在原地依原样把自家的老宅子重新翻盖好,这是一批有眼光的人,抓住了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看到了这里古村落的商业价值,我看到重新盖好的房子并没有任何人居住的痕迹,倒是看到了作为物业出租的准备。</h1> <h1> 离开了小街转入了小巷,眼前景象竟然如此破败不堪。不少的古民居因为无人居住,房子的主人也离开了村子去外面的世界谋生,倒塌了也无人过问。有的民居门窗皆无,房间里也没有什么生活用品,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应了一句话:昏惨惨兮灯将尽,呼啦啦兮大厦倾!</h1> <h1> 当下是旅游的淡季,游客稀少,村子里走动的村民也少。江永的香字号农产品闻名全国,本应是到了香芋香柚收获的季节,但是基本看不到青壮年主力劳力。田间地头和家中只出现妇孺老幼。我好奇地问道一位在门前台阶上晒日头的老者,年轻人去哪了?老者用诧异地眼光和不屑的语气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在村里找泥巴要吃的,都到外面打工赚钱去了呀!"</h1> <h1> 村子里这样的老者比比皆是,不出几步就看见了几个。老人们不愿意离开这里,宁愿选择自己在此终老。生活当然简单平淡无奇,日子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但是孤独寂寞的无奈和奢望乐享天伦之乐的渴望却从他们的眼中强烈的流出,刺透着善解人意的人们的心灵,拨动着嬉笑着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游人心弦。也许他们在不经意间成为古村落中古民居建筑的模特,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对自己一辈子的家的眷念,表达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体现出对自己青春的怀念!</h1> <h1> 这是我在古村落里遇见的一个最乐观的人老妪,她正在杀鸡为中餐做准备。她告诉我,孩子们会从城里来看她,杀的肥鸡是自己平时养的,就等着孩子们来村里老家的时候杀了一家人一起吃。她笑着说,她希望孩子们出去闯世界有出息,不希望他们守着老家过光景。这是一个颇有主见的女人,门前干净整洁有序,房间里也清爽舒适,桌面无浮尘。不一会功夫就把手里的活收拾干净利落了。兴许是许久没有外人跟她聊天了,她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小坐喝茶,我婉谢了老大娘的一番美意一转身离开了。</h1> <h1> 转过屋角,一只狗儿懒懒地躺在地上睡着,对于我们从它的身边经过,它竟然动都没动一下。长期以来的安静让它失去了对陌生人的警觉和防备,依旧抱头熟睡。我顿时失去了再游下去的兴致。老友告诉我,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大手笔的投资计划,意在挽救古村落和古民居,我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村子里的人都走了,一个日渐萧条的仅有躯壳的古村落有何意义呢?!我读书不多,心里却总有一个呼唤: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凝聚在或人或事或物之中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这个世界的主宰。否则就是断垣残壁,不知一文,就算修葺一新,也顶多就是一场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