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贵州蜡染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史记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纺染工艺。</h3> <h3>早在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为盛行,其后,蜡染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h3> <h3>蜡染既用蜡直接涂抹在布上描绘成图案,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则花纹如绘,故能成色,炳然可观。</h3> <h3>贵州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各有特色。如苗族妇女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枕巾、包袱、书包、背带等都使用蜡染成布制成。安顺一带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䄂、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尤其是背孩子的蜡杂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颜色有蓝、白、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彩蜡染。</h3> <h3>贵州各少数民族在蜡染图案设计上以传统古代"铜鼓"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更有日常生活接触的花、鸟、虫、鱼等为蜡染图案。而布衣族则喜爱用几何图案设计蜡染。</h3> <h3>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之花,它的美也更为现代妇女所喜爱。</h3> <h3>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国家之宝,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与伟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