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般的阿拉善一一东风航天城、曼德拉山岩画

余金

<h1><b>  开车前往东风航天城,前边有房子的地方就到基地检查站了。</b></h1> <h1><b>  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年平均气温8.5℃,相对湿度为35%-55%,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又可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闽西,距离数千公里的陆上航天测控网,加上基地已建成多年,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条件很适合卫星及载人航天飞行器发射。</b></h1> <h1><b>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简称(JSLC),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隶属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现隶属于战略支援部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b></h1> <h1><b>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b></h1> <h1><b>  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戈壁的飞天天神话 随着神舟号飞船的一系列升空,一个历经半个世纪的谜也被解开,那就是神舟号飞船升空的准确地点是内蒙古额济纳旗。 当年拉着骆驼腾出草场,让国防科研基地落户宝日乌拉草原的那些牧民,听到神舟号的升空,喜极而泣,泪水长流。 当年为了保密,距离中心城市和行政区划等诸多原因,才起名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默默无闻的额济纳人当了半个世纪无名英雄。 历史终于被还原。 内蒙古额济纳,才是中国航天人的真正意义的起点。</b></h1> <h1><b>  当我们漫步东风航天城,不由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而激情满怀,也为当年的额济纳人舍弃家园的忘我情怀所感动。 一条宽阔平展的航天路将达来呼布和东风航天城联系在一起。 一条滋润着西部大地的弱水,养育着额济纳,也让东风航天城充满生机和湿润。 就是在这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系列奇迹,一个个神话,令世人震惊。这里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导弹、第一艘飞船、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无数个彪炳显赫的“第一”…… 50年岁月沧桑,从1958年10万将士开进额济纳荒原,到中国航天史创造了无数惊人的辉煌,到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们遨游太空,茫茫戈壁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 日前,我们怀着极为虔诚的心情,来到东风烈士陵园,看到了聂荣臻元帅和590名将士的点点坟莹。</b></h1><div><br></div> <h1><b>  酒泉“东风航天城”的由来也有军工单位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b></h1> <h1><b> 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基地时欣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如今,走在这里处处可以发现“东风”的字样。不论幼儿园、街道、宾馆、市场等,都有叫“东风”的。</b></h1> <h1><b>  走进东风航天城,除了有发射和实验任务期间为安全、保密做保障外,平时这里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与一般的城镇没有多大差异。行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现代城市。这里的宾馆和街道取名都极具特色,有太空路、宇宙路、航天路、胡杨路、黑河路、红柳路等。大型宾馆分别取名“神舟”、“东风”、“航天”等。基地还拥有一个专用机场和自备电厂,常驻人口数千人。</b></h1> <h1><b>  50年岁月沧桑,从1958年10万将士开进额济纳荒原,到中国航天史创造了无数惊人的辉煌,到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们遨游太空,茫茫戈壁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 日前,我们怀着极为虔诚的心情,来到东风烈士陵园,看到了聂荣臻元帅和590名将士的点点坟莹。</b></h1> <h1><b> 1998年8月25日,在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庆典时,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中将致信祝贺,信中说,四十年前,在额济纳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在这里还长眠着我的父亲,他老人家生前十分关心这里的建设,从农作物的生长、水土的保持到人民的生活、孩子们的上学,都一一挂念着。 聂帅生前一再说,额济纳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一定要回报…… 这便是上世纪50年代,额济纳父老乡亲怎样将四万多亩水草肥美的草场献给国防事业的缘由。 </b></h1> <h1><b> 人们没有忘记, 祖国没有忘记。 漫步东风航天城,徜徉在我国国防科研的尖端之地,不由为伟大祖国日益强盛而自豪。 高耸的发射架、航天纪念馆、航天员公寓……都是人们留连忘返的地方,都是一张张历史的名片。 而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拂煦,四十年如烟往事,额济纳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掀起绿色的盖头,让世人一睹她的美丽多姿的容颜了。 </b></h1> <h1><b>  对了,你到了额济纳,到了航天城,千万别忘了去宝日乌拉草原哟,去看看额济纳旗旗府旧址宝日乌拉,那里有基地建碑铭文,记下了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那高矗的石碑,隽永的碑文,叙写着这段感天动地的史实和沧桑。 东风航天城,古老和现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这里,你会突然想到苏武牧羊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也可以听到,50年前的宝日乌拉草原上,牧民在风雪中洒下的驼铃声……</b></h1> <h1><b>  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总站。</b></h1> <h1><font color="#010101"><b>  问天阁航天员住的地方。</b></font></h1> <h1><b>  航天员出发前中央领导接见的地方。</b></h1> <h1>  <b>习近平总书记为航天员送行!!</b></h1> <h1><b> 咱也在这照一张!就是没有中央领导接见!</b></h1> <h1><b>  卫星发射中心!</b></h1> <h1><b>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b></h1> <h1><b>  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至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b></h1><div><b></b></div> <h1><b>  这里,成功发射了81颗卫星、10艘神舟飞船﹑2艘天宫空间实验室,相继将10位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往太空;这里,奇迹般走出了34位将军;这里,是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b></h1> <h1><b>  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发射场区的组织指挥,实施火箭的测试、加注、发射,逃逸塔测试,整流罩测试,人船箭地联合检查,船箭塔对接和整体转运,提供发射场区的气象、计量和技术勤务保障,并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实施待发段航天员撤离及逃逸救生。</b></h1> <h1><b> 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b></h1> <h1><b>  神州发射塔架:为载人航天专用发射塔,发射长征二号F及其改进型。“神舟”飞船就是从这里发射的,我国的航天员也将从这里开始遨游太空的旅程。发射塔通体粉绿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矗立在沙漠中。塔架上设有固定平台和可升降的工作平台,供科技人员对飞船、火箭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检查。夜间,几十支探照灯同时照亮塔架的轮廓,使之成为戈壁中最辉煌的建筑。</b></h1> <h1><b>  发射塔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船火箭组合体功能检查、推进剂加注、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在发射前夕,如若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b></h1> <h1><b>  5020工位(停用)<br>位于2号发射场(921、603位于南发射场区),曾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用于发射东风四号、长征一号。</b></h1> <h1><b>垂直总装厂房<br>这个庞然大物高达93.5米,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曾获我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鲁班奖”。<br>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由于其建筑技术难度高,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建造。楼体主色调为纯白,两侧嵌有淡蓝色的巨幅捆绑型火箭图案。“神舟”飞船的</b></h1> <h1><b>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幕布。</b></h1> <h1><b>  从航天城前往阿右旗曼德拉山,公路两边是茫茫戈壁。</b></h1> <h1><b>  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b></h1> <h1><b>  曼德拉山岩画位于曼德拉苏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在18平方公里内,分布着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堪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b></h1> <h1><b>  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4234幅岩画。这些岩画以其历史久远、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的特点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b></h1> <h1><b>  曼德拉山岩画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古朴粗犷,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和元、明、清各代,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文体、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貌。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堪称为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对研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h1> <h1><b>  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b></h1> <h1><b> 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b></h1> <h1><b>  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b></h1> <h1><b>  曼德拉山岩画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保存至今,为了解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依据,可古人雕琢岩画的时间还一直不能确定。有关专家认为岩画的创作时间为远古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期,跨度约有6000年左右。</b><span style="font-size: 16px;"><b>不过受利益的驱动,这里的岩画已被盗毁近半。</b></span></h1> <h1><b> 阿拉善曼德拉山岩画分布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部,阿拉善盟中部的阿拉善右旗,与额济纳旗和河西走廊相接。 蒙语曼德拉山,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b></h1> <h1><b> 这里一道道岩脉蜿蜒东西,山上黑石嶙峋。在附近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墓地,而岩画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体现的更加突出。位于曼德拉山之西的山前丘陵,由西向东逐渐地增高,地势时高时低。 在曼德拉岩画中所见斑点与家畜、骑者出现在同一画面。这类岩画题材在内蒙阴山岩画及乌兰察布岩画都有发现。</b></h1> <h1><b> 以上各地斑点岩画在形象上有很大一致性,这类题材的岩画多数属于青铜时代。这些斑点或许与生殖有关,或许与天文有关。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它们不是漫散、随意刻画,遗憾的是它的文化之谜尚且不能知道。</b></h1> <h1><b> 岩画是一种文化现象,古老的民族习俗从中得到体现,曼德拉岩画中出现的帐篷和穹庐毡帐是北方游牧民传统的住宅样式,它与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传统住宅“斜仁柱”相似。这种原始的住宅,从北欧,东北亚到北美洲都有分布,这是游猎民族代表性的物质文化的典型特征。从帐篷岩画可以窥见远古人类居住的遗迹。</b></h1> <h1><b>  德拉山岩画以其数量之大、内容之多,延续年代之长,在中国岩画史以至世界岩画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b></h1> <h1><b>  曼德拉山岩画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数量有近万幅之多,岩画的内容以刻画动物为主,主要有牛、羊、马、鸡、兔、鹿、蛇、鹰、龟等动物,其形象或静或动、或站或卧、或单或多,其物种之多样、形态之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岩画中也有表现人类活动的画面,画中的人们有的在放牧,有的在狩猎、有的在对搏,有的在歌舞,其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岩画中,还有一部分刻画的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图象,另外还有部分是各族各代、各式各样的文字图案,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意思。</b></h1><div><br></div> <h1><b>  这些岩画的作画手法主要有点击成形法、线条成形法(轮廓法)、金属利器凿刻法三种,反映出其作画年代延续时间较长,通过考证可知,其作画时间多出于商、周、秦、汉时代并一直延续至明、清,而岩画的作者主要是历代活动在此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羌、突厥、蒙古、满等民族,至于作画时间的上限,至今尚不可考。</b></h1> <h1><b>  绵延几公里的曼德拉山曾经是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留下了这一幅幅神秘的符号,创造了灿烂的岩画文化。</b></h1><div><br></div> <h1><b> 据岩画专家考证,岩画的制作时间,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早期开始(以岩画中的鸵鸟、麋鹿形象为证),历经新石器时代的狩猎盛行时期和原始社会牧业萌芽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秦、汉、北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以及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b></h1> <h1><b>  据专家考证岩画的色泽和水温水源资料推测,大约在几千年前,曼德拉山周围湖水环绕,是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当时曾经有许多游牧、狩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满山岩石上留下的精湛生动的艺术图案,反映的就是这些民族部落的历史。</b></h1> <h1><b> 这些作品刻制手法主要以凿刻、磨刻和线刻为主,像儿童笔下的形象画,既刻画其所见,又抒其所想,充满天真、稚拙的自然纯朴美,它达到了庄重中见活泼、方正中见变化的艺术效果。</b></h1><div><b><br></b></div> <h1><b> 曼德拉山岩画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古朴粗犷,记录着远古以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貌,中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将其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b></h1> <h1><b> 据史书记载,最早生活在阿拉善及巴丹吉林地区的民族是大月氐。大约远在战国初年。与月氐同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还有羌人。羌人战国时活动于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带。到了秦代,他们得到更大的繁息。匈奴最初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区域是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匈奴人也长期控制着阿拉善及周围地区。根据这样的历史背景,岩画作者应是月氐人、羌人、匈奴人,西夏人也在其中。</b></h1> <h1><b>  曼德拉岩画反映了古代游牧民的生活,岩画中表现马匹、马镫、骑马、骑驼内容的作品,是青铜时代创作的。从考古资料看,马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过,从岩画上还不能判断是家马还是野马。内蒙赤峰夏家店出土的骑马行猎图中才出现肯定的家马。这些出土虽然是发现于内蒙东部,可阿拉善岩画与之相比,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b></h1> <h1><b> 时代上限</b></h1><h1><b>马镫岩画的时代上限,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用镫的时间问题,学术界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金属马镫是4~6世纪之间在世界某地发明出来,随即很快传播至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的欧亚各国的。国内现有关于镫的起源资料依据,是众所周知的陕西霍去病墓上的石刻。曼德拉岩画中所见供骑者持握的缰绳,是十分古老简单的马具,专家推论其时代上限是青铜时代。</b><br></h1> <h1><b> 阿拉善曼德拉山岩画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自然环境、并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民族中形成的原始艺术作品。它是北方草原岩画的一部分,它同周围内蒙古岩画、河西走廊甚至新疆天山岩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它的研究可以揭开这一地区远古民族历史文化的面纱,寻找到现代文化的根源。</b></h1> <h1><b>  这条蛇昂起头很亲切的看着我,因为我属蛇!</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