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经过近两个月的经心筹划,以长征农场三队为主,另有一、四、十一、十六、十八队共32位知青怀着感恩之心于2017年11月19、20日分别从长沙、广州、汕头三地出发,相约20日于海口民航商务宾馆集合。</b></h1> <h1><b>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我们纷纷到海口了!<br />杨付连长和老工人赵大姐的女儿阿彬忙着又是订宾馆又是订车辆,还亲自到车站来接我们。</b></h1> <h1><b>在进入海口市区的一路上,大家瞪大眼睛向车窗外寻找着"农垦招待所"、老车站、码头、售票处……。<br /></b><b>变了,一切都变了。<br /></b><b>以前一条窄窄小路的海口巳经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记忆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b></h1> <h1><b>当晚我们和杨付连长、淑琴大姐相聚在龙泉花园酒店。</b></h1><h1><b>最热情的相拥、最真挚的问候……,</b></h1><h1><b>席间频频举杯的祝福和期望,无不表达着我们知青对值得尊敬的两位大哥大姐的感恩之情。在那些艰苦的岁月 ,大哥大姐对我们的关爱、帮助和鼓励将永远铭记于心。</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相识是缘、相亲是情。</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我们感恩岁月凝结的友谊,感恩相互间的不忘记、不放弃;愿长征岁月共燃的青春,将友谊持续永存!</b></span></h1> <h1><b>在这欢乐的日子里,好长时间不见的朋友们都满面春风,有说不尽的话题、诉不完的回忆、道不尽的故事……。</b></h1> <h1><b>闪动的快门啊,请快快记下我们幸福快乐的一个又一个瞬间。这是生命中的珍藏、这是史册上的辉煌。</b></h1> <h1><b>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11月6日在河南禹州见到的崔爱琴大姐和她的儿女们。</b></h1><h1><b>她和巳故的付连长李圈大哥曾经给过我们多少教诲、帮助和关爱。她们直到回到老家几十年了还心心念念想着我们知青。就连当时在连队十来岁的大儿子阿珍和大女儿萍都还能数出好多三队知青的名字,并要我们向三队知青转迏问候和邀请,邀请大家去游览河南美景。</b></h1> <h1><b>11月21日我们来到琼中县城,原来那么个一条街的小县城已经成了马路宽阔、商铺毗邻、新建的楼房紧紧相连的新兴县城。不甘心的我们执意要大巴司机小郑(三队退伍兵郑学洁的儿子)给我们指点以前老车站、老电影院、老饭馆、医院……的位置。<br /></b><b>但是,没有原貌了,毕竟是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变迁啊。</b></h1> <h1><b>11月22日我们踏上了回长征的路。<br /></b><b>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猜测着此路是否还是原来的彼路?相互追逐着记忆中道路两旁的模样和树木。<br /></b><b>途经四队我们的车进去转了一圈,领略了今日农家乐的模样。<br /></b><b>尽管司机小郑已经告诉我们从三队再往里去的烟园黎苗寨现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家念念不忘68年到三队时,每逢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我们一定会打着火把、走小路淌水沟去寨子里宣传最新指示的场景;平日也会赶上几里地去寨子里买1毛钱一个的菠萝;去看看那竹子编成的透风的墙的房子里没有床、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堆做饭和取暖的火的样子。我们执意还是坐车去了一趟烟园黎苗寨,真的完全没有丝毫以前的样子了,甚至还在兴建教会的场所。也太赶时代的潮流了。</b></h1> <h1><b>来到三队车还没停稳,就听到了震耳的鞭炮声。<br /></b><b>老工人在放鞭炮欢迎我们。<br /></b><b>感动——<br /></b><b>感恩之心油然而起——<br /></b><b>被温暖包围的心让我们热泪盈眶。</b></h1><h3><br /></h3> <h1><b>少年离队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b></h1><h1><b>谈何相见不相识,笑拥相亲泪花来。</b></h1> <h1><b>现在的三队队长<br /></b><b>老工人曹增广<br /></b><b>老退伍兵李珍来和夫人</b></h1> <h1><b>李珍来大哥刚刚经历了一场身体的重创,他扶着金属手杖支架站在台阶上等候我们多时,这一刻已是双眼通红泪光闪闪。</b></h1> <h1><b>崔山的老婆巳经七十多了,仍然如孩童般笑容满面;<br /></b><b>我和司机小郑的父母親。</b></h1> <h1><b>拉着手拥着肩,大家互道问候、互相打听着没有见到的朋友。</b></h1> <h1><b>老工人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木薯、准备好的巴蕉。</b></h1><h1><b>要知道老工人原以为我们昨天会到连队的,一早蒸了木薯在等着我们,我们昨天没来。他们马上又重新去挖了木薯,今天一早便和小郑司机联系着,要在最佳时刻点火,让我们吃上刚刚蒸熟的木薯。</b></h1><h1><b>因为,刚蒸熟的木薯才是最好吃的。</b></h1><h1><b>这热气腾腾的木薯真的又香又甜,比当年的好吃多了。我们一口气把几大盆都吃光了。</b></h1> <h1><b>老工人杀鸡、摘菜,一定要为我们准备中餐。好不容易劝住了几家,否则都杀鸡我们真的会吃不完。</b></h1> <h1><b>追寻老三队的踪迹</b></h1> <h1><b>原来洗澡的小河沟。(现在水混浊了、似乎也窄了很多)<br /></b><b>男生在上游女生在下游。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还是生理特殊日,收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跳进这河沟洗头洗澡洗衣服;遇到大雨的日子,收工了连家都不回,先跳进河沟洗净一身泥水再穿上洗净的湿衣服背着锄头回房间換衣。<br /></b><b>记得我第一次去这河沟洗澡是元旦休息日,当天4度,我还穿着棉衣,同房间先到的海南知青赤华叫着要带我去洗澡,其实我想想都觉得冷真的不想去,但又怕她说湖南人不爱卫生,只好硬着头皮脱下棉衣跟她走了。<br /></b><b>只到几年后连队组织知青自己打了井、盖起了一栋洗澡房。(现在井被填埋了、洗澡房也没有了)<br /></b><b>现在,家家也都用上了燃气热水器。</b></h1> <h1><b>连队大多数还是以前的老房子,有的加盖了一层。但也有2户建起了很起眼的小别墅。</b></h1> <h1><b>合影、合影、合影。<br /></b><b>我留下三队的记忆、三队留下我的身影。</b></h1> <h1><b>想去找一片胶林,但是失望了。<br /></b><b>只有这槟榔树林还惹人喜爱。<br /></b><b>据老工人告知:原来的胶林经过几十年,巳寿终正寝完成了历史史命。后来的胶树,因为割胶产量达不到定额,一年结算下来胶工的收入是负数,养不活自己,所以没人干了。以前我们三队割胶工有几十个,现在仅仅三人。不少人看到槟榔赚钱,所以都改种槟榔树了。</b></h1> <h1><b>在老工人家找到了一把不用的胶刀。找来找去就在这里再试试手吧。看这不成体统的"胶林"长满乱七八糟的杂树,我们也完全没有了当年那份爱惜的理由了。</b></h1> <h1><b>当年的胶工都想再实战体验一回</b></h1> <h1><b>场部招待所已经没有了。当晚,我们只能把三队老工人接到场部的小饭店聚餐。</b></h1><h1><b>以此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b></h1><h1><b>长征居有两位领导参加了我们的聚会。</b></h1> <h1><b>队伍中:相识海南、情定长征"的有好几对。</b></h1><h1><br /></h1> <h1><b>告别三队____我们曾经的家。<br /></b><b>何日将再归……。</b></h1> <h1><b>古人云:"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b></h1><h1><b>农场、三队——虽然房屋巳经破旧、道路泥泞不平、胶林荒芜不整,昔日操场上的青春喧哗也不再现……,但是不管他如何变化,也将永远是会占驻我们心中一角的怀念。</b></h1> <h1><b>去往长征农场场部。<br /></b></h1><h1><b>途经长征桥____老桥的边上建了一座新桥。</b></h1> <h1><b>长征老桥上</b></h1> <h1><b>"长征"的标志下怎么一派荒芜?虽然我们巳经离开几十年了,但眼瞅着曾经热血奋战的地方变成了这般模样,人人不免倍感凄凉、伤心、失望。<br /></b><b>那零乱的球场上还能见到奔跑跳跃的身影吗?<br /></b><b>"长征居"____一个新的名词,一个试点的政府行政机构。能带给长征农场恢复元气的力量吗?</b></h1> <h1><b>场部:<br /></b><b>工人的住房;<br /></b><b>股级干部的住房;<br /></b><b>科及干部及场领导的住房。</b></h1> <h1><b>新建的长征小学;<br /></b><b>新建的长征幼儿,是一湖北人来办的;<br /></b><b>当我们代表知青向一位81岁原十一队老工人问好,没想到这位老工人会追着我们的方向在去场部的道上等着我们,只为了向我们打听一位原来在十一队的湖南知青。<br /></b><b>几十年过去了,亲爱的湖南老乡你还记得这位老人吗?<br /></b><b>我们不得不又一次被感动了:老工人不管当年还是现在,一直都在关心着我们知青。</b></h1> <h1><b>经过辩认和求证,图片一是原来场部露天电影场地;<br /></b><b>图片二是现在老工人的一处住地;<br /></b><b>图片三是停建多年的场部办公室楼——烂尾楼。真的好奇怪,问了好几个人都支支吾吾说不出现在场部办公的地方,为什么又不把这烂尾楼建好?</b></h1> <h1><b>11月25日我们到达三亚。与我队海南知青赤华和锡英相聚在海亚餐厅。</b></h1><h1><b>我的挚友赤华这些年经历了病痛的折磨,我曾无力相助,在她抱头痛哭之时我倍感惭愧。她珍惜长征农场之情谊,执意要作东招待远方的朋友们。</b></h1><h1><b>赤华的侄媳妇是餐厅工作人员,她为来看望她姨妈的朋友们而感动到流泪。</b></h1><h1><b>其实,被感动的应该是我们……。</b></h1><h1><b>感恩赤华的倾情厚礼!</b></h1><h1><b>感恩赤华、锡英的深情厚谊!</b></h1><h1><b><br /></b></h1> <h1><b>锡英当年是三队的赤脚医生,是我同房间的小妹妹。在一次开荒大会战一个早上砍茅草时,当我挥动着长把砍刀用力横扫过去时,只听到"唉哟"一声,我砍到人了。一人多深的茅草我们一横排谁也看不到谁,而且当时年轻力壮有十分力决不会只出九分九的情况下,我知道这一刀下去的份量,我一下吓蒙了,砍刀砍到了锡英的右脚关节。万幸的是砍到脚上的是砍刀前端凸起没有开口的部分,否则一定会是至残的结果。当时有转业的军医在会战现场马上给她缝针处理后送场部医院,后来伤口感染化脓,脓血喷射出来,住院半个多月才归队。从此我提起砍刀再也哆嗦着使不出力气了。<br /></b><b>几十年过去了,我闯的祸一直横梗在心头,所以记着记着把锡英拉到没人的地方好好看看她的伤痕,询问着她现在是否还留有隐痛。</b></h1> <h1><b>难得的聚会,珍贵的留念。</b></h1> <h1><b>在返场探友的一路上,我们享受着司机小郑的热情周到服务,在既定路线的同时接受小郑的介绍,好好游览观光了海南的如画美景。<br /></b><b>说来别人都难以置信,在海南生活七、八年的我们,整天只知道在大山里战天斗地,竟然几乎最多只到过10公里之远的县城。所以知道能夠在海南岛游游玩玩,大家重拾青春的激情,抑制不住满车的兴奋和喜悦。</b></h1><h3><br /></h3> <h1><b>海口火山口地质公里</b></h1> <h1><b>汽车不能到的地方,我们翻山越岭也要去看一看——海南琼崖游击队第一次会址纪念馆。</b></h1> <h1><b>看看景、歇歇脚,追寻琼崖游击队的脚步,设想当年的艰辛,再远再险也不畏难了。</b></h1> <h1><b>纪念碑前的两棵大树上曾弹痕累累,记录着当年的战斗历史。</b></h1> <h1><b>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首次代表大会会址</b></h1> <h1><b>去三亚途中蓝蓝的天空下美丽如画</b></h1> <h1><b>槟榔谷</b></h1> <h1><b>琼中县城一瞥</b></h1> <h1><b>三亚天涯海角</b></h1> <h1><b>西岛</b></h1> <h1><b>三亚南山寺</b></h1> <h1><b>万宁新隆热带植物园</b></h1> <h1><b>红色娘子军纪念馆</b></h1> <h1><b>难得浪漫一次</b></h1> <h1><b>照片一:在淑琴大姐家话别。为大姐的晚年幸福生活而高兴并祝福!</b></h1> <h1><b>即将告别,朋友们又将天各一方。<br /></b><b>相信人在情谊在,永恒的记忆、永恒的快乐、永恒的幸福。<br /></b><b>大家各自多多保重,来日再相会。</b></h1> <h1><b>这次出行,一贯健康的我不慎带着咳嗽嘶哑上路。从见面的第一天起就得到各地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爱。<br /></b><b>回到家中捧着朋友们的这些东西,心中无限感激。朋友们的笑脸和问候不时在眼前晃动,想着想着会不由自主热泪盈眶。<br /></b><b>是的,尽管我们脾气性格各不相同、人生经历各有千秋、贫富差距甚至也会不小;但是只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青春岁月,有过同吃一锅饭、同舀一勺酱油罗卜干,同顶一片太阳同开一座荒山……的艰苦坎坷,我们才会如兄弟姐妹般情谊灿烂如花,才会久不相见也永远牢牢记挂着对方。<br /></b><b>我会永远感恩岁月,感恩磨砺、感恩艰难、感恩朋友,感恩友情。<br /></b><b>感恩之心会让我意志更坚定、步伐更沉稳、心情更开阔,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