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访谈录~中国诗书画家邹大耳!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区三届政协委员,区文史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家学者韩少婴(画),刘俊川(书),丁芒(诗)先生的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著名书画教育家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左诗社副社长,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台书画院院长,江苏中陆必得旅游策划设计研究院艺术顾问/创意总监,中国现代艺术网策划总监!</p> <p>画家原本是诗人</p><p><br></p><p>——邹宁题画诗读后</p><p><br></p><p>苏位东</p><p><br></p><p><br></p><p><br></p><p>北宋张舜民《题赵大年奉议小景》有云:“自古词人是画师”,此话不假。在我国诗歌史上,确有不少诗人、词家同时也是书画家。著名者有王维、张志和、杜牧、王安石、苏轼、晁补之、李清照等等;而以书画著称于世同时也是诗人者,有赵孟頫、倪瓒、吴师道、米芾、唐寅、徐渭、文征明、董其昌、沈周、石涛、郑板桥(包括八怪)、吴昌硕、齐白石、刘海粟、何香凝、林散之等等。两个名单对照,书画家擅诗者居多,可见书画家们历来对诗词的修养是十分重视的。潘天寿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地说:</p><p><br></p><p>我以为一张画,有时凑上一句或一首好诗,也像山水得风而鸣,得雨而润,能作诗的画家,他可以集中精力作画,把画所不能及到的,用诗去补救。不会作诗的画家,知道自己无法补画不足,拼命在画上雕琢,反使画不自然。这是不会作诗的画家吃亏的地方。</p> <p>邹宁是个会作诗的画家,所以他不需要“在画上雕琢”,且不吃亏。他是个对画画异常痴迷的人,他说自己“今生约半付轻烟,水墨横斜伴梦眠。过客匆匆何处去?痴情照旧笔耕田。”对于他来说,笔耕不是那种“既自以心为形役”的苦差事,而是一种愉悦,一种精神之释放。虽有那种“照壁青灯伴墨眠”的劳作之艰辛,但更有“今生纸上做神仙”的乐趣与快慰,所以他才会“心种千寻龙凤竹,痴情不晓是何年”。</p> <p>题画诗寄情于丹青,纵思于六合,既能扩大画面的空间,又能延伸画面的时间,在尺幅之间表现出不尽的诗情,无限的画意。</p><p><br></p><p>邹宁有一幅石榴图,画面上是一株“枯木逢春”的老石榴树,苍老遒劲,而新枝挂果结实。一只天牛爬在一根细长的朝天枯枝之端,触须分扬,昂头欲语,画家题诗曰:</p><p><br></p><p>榴花开尽蕊犹鸣,</p><p><br></p><p>独有秋风说古今。</p><p><br></p><p>草木无知能自恋,</p><p><br></p><p>人生相遇重真情。</p> <p>诗中除第一句阐释画面之外,其余三句层层扬开,引读者由画意之视觉欣赏,自然联想到人生、联想到历史沧桑和人间真情。诗情与画意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给人以清新和谐的艺术感受力及丰富厚重的艺术想像空间。诗人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人,即使是阐述画面的语句,也不是照相似地去描摩,而是用诗言来抒发。比如都是写成熟而开口的石榴,元人马常祖说:“ 蕊珠如火一时开”;而邹宁却说:“榴花开尽蕊犹鸣”。一个“火”字把石榴写的红得热烈;一个“鸣”字把石榴写出了声响,写出了精神。并且好像天牛的鸣唱一样,而借助秋风去谈古论今。这是诗的通感,是诗人以其灵气而捕捉到的艺术感觉。只有具备了这种敏锐的艺术感觉的人,才能够从事艺术创作,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诗,画出好的画。</p> <p>我以为艺术感觉的敏锐与否,其决定因素有三,一是天赋聪颖,二是勤学苦练,三是生活丰富。勤学,是要多读书,读各类书,不是只为作诗而去读诗。学养、学养,勤学是为了修养,不是为了应景做门面。当今书画界谈做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是大好事,是一种艺术的觉醒。但不少人是为了做做样子,装装门面。这不是哄读者,而是在哄自己。须知,学问对于书画家来说,是一种母乳似的滋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而做学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只有聪明且有学问,才能在丰富的生活中产生灵感,也才能迅速地捕捉到艺术素材。</p> <p>我们都看过林散之先生的字,我也在许多场合说过林老的字有仙气,却没能为此写出诗来,而邹宁不仅为此作了画,还为此题了诗:</p><p><br></p><p>林老书如醉里仙,</p><p><br></p><p>龙蛇笔走墨云颠。</p><p><br></p><p>润毫饱蘸瑶池水,</p><p><br></p><p>写尽春秋不老天。</p><p><br></p><p>他在林老的作品里找到了艺术感觉,且及时捕捉住一个“仙”字,,借着画与诗表现出来了,因为是“醉里仙”,所以才“笔走墨云颠”,才会饱蘸“瑶池水”,“写尽春秋不老天。”好一个“写尽春秋不老天”!这个警句的蕴含丰富而深沉,令人想到的不仅是“人书俱老”,更有历尽沧桑,长存青史等诸多内涵。这就是苏东坡所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了。邹宁把稍纵即失的艺术感觉一把抓住了,并且深入浅出地作了艺术呈现。这是很见功力的。</p> <p>轻舟,明月,这类画,画家画多了,也看多了,所以就熟视无睹了。艺术家怕就怕这种熟视无睹。一但熟视无睹,必然置若罔闻。那样,艺术生命大概就很难延续了。而敏锐的邹宁,却从这种常见的“景物”中发现了诗,他写道:</p><p><br></p><p>唤醒青山入画台,</p><p><br></p><p>飞泉珠迸落花开。</p><p><br></p><p>一舟轻载千秋月,</p><p><br></p><p>闲看风云几度来。</p><p><br></p><p>他不仅把青山写活了,把流泉写响了,而且把月亮写“老”了,把诗人的胸怀、情愫生动地活托出来了。一个“闲看”的闲字,又把作者的心态写得那么神情自若,轻松淡然。这就让读者不可能不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了。</p> <p>邹宁的题画诗,不仅写得有灵气,很大气,而且还很讲究格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写题画诗也可以不要拘泥于格律,这种体载最需要的是灵气,是性情,是气度。著名诗人忆明珠的题画就是这样的。比如他的《题面壁图》:“曾临深渊履薄冰,雷霆十万哑在胸。回首往昔皆成笑,舍身崖上学长生”;《题牡丹图》:“诗人老去兴犹酣,泼红洒绿写牡丹。最厌名士乞儿相,不说文章说寒酸”等等,写意抒怀,意韵无穷,潇洒自如,不拘一格,虽不完全符合格律,却不失大家气象。我的想法还是能律则律,不能律则便,以畅畅快快地抒怀为好。当今画坛能画擅诗者不多,我看邹宁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为此,我也写了几句赠诗给他,也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吧:</p><p><br></p><p>自古丹青多意蕴,</p><p><br></p><p>画家原本是诗人。</p><p><br></p><p>墨痕韵律交融处,</p><p><br></p><p>借景生情是写真。</p><p><br></p><p><br></p><p><br></p><p>已丑盛夏于闲情书屋</p><p><br></p><p><br></p> <p>书画艺术是积蓄修养 水到渠成 下笔看似无意 然是胸中自发 这才叫自然 率意 天真 洒脱 过于刻求理性去写成什样子是摆布 难有团气 难贯如一 吾一直主张 读书/画 比临习更重要 但临习不是照抄 而是读懂了 悟到了 入心了 笔下自然呈现&nbsp;吾曾在二十岁许 上手持看林散之老临书[米字/石门/等]日课真迹 非创作作品 但凡习书之人一看便知临某帖 当吾找来帖一比看 几乎字型或字的绕法无一形似逼近 然气韵如此合古 如出某帖 此乃 真神似也 从那时起 吾知到理解了 何为意临何为读帖 何为学古不拟古了 感受到对日后学习事半功倍 人讲学习无捷径可走 吾讲 凡事皆有捷径 好地方法悟道也[初习者还是以全方位 形 神 笔 墨 训练] 是乃学习自吾感受 在此分享下&nbsp;!!!</p> <p>诗味氤氲灵馨四射</p><p>—散论邹宁的画</p><p>作者:丁芒</p> <p>画家邹宁,愿列于不是画家的我的门下,以学诗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诗意非诗所独有,中国画之要求神似,要求出神入化,核心就是要求经营诗意。也可以说,诗意就是画魂。画家如不领悟此理,孜孜于纸上仿真之术,终难达高境界。</p><p>邹宁才四十一岁,已有三十年画龄,早慧、潜质,师从名门,书画兼攻,传统与自然两不废,理论与实践求互促。更深悟诗书画相通相益之道,常将所作古体诗交我修改,熟记于心,一面作画,心中诗句纷涌,灵思贯于笔端,产生种种遐想、逆想、奇想、妙想,笔墨之间因而栩然有神,翻然有化,然后再将诗句题上,不但在形式上构成书与画的统一的优美结构,且在内容上互达互补。由于上述原因,就造就了这位年轻画家,使他不但山水、人物、花鸟兼工,工笔、写意两全、宏观、微观俱精,更重要的是笔墨间诗味氤氩,灵馨四射。</p> <p>诗意何来?除上述深厚的因素,如志向深远、功底深厚、体味精醇、钻研诗学等之外,我觉得:术之求新求变,悉以诗作牵引,这大概是邹宁画的成功秘诀,起码是足以充分显示其特色的最内在的原因。</p> <p>且举一例:石榴皮应是黄褐色,而邹宁画中的石榴大多是黑灰色。这不是简单的“墨分五色”之用,而在于出意的考虑。正如其题诗:“深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山深无人问,颗颗明珠起”。画黑灰色皮突出其“熟”:黑色沉重,附得枝垂,随风摇晃,更有空间感、动感:黑色皮与玫红晶莹的石榴籽,颜色和质地对比鲜明,形成并强化了:苍老与新生的对比度、约束与抗争的对比度、寂寞与喧畔(皮进裂、籽跳跃)的对比度,都给人一种生命的强烈的启示与感悟。</p> <p>再说他画的竹。一般都画晴天的静谧的竹,而他笔下却多是雨竹、风竹。晴竹,只能画出自然之态,风竹雨竹却增添了重感,动感、抗击斗争之感,从而竹之孤傲、劲节、挺立不拔之姿之气愈显,对人的生命精神的歌颂、倡扬、批判的画意画魂,因而更为鲜明强烈。他再配上诗句:“雨中听竹和秋意,秋立书窗小榻边”,以诗之虚笔:不写看竹而写听竹,不写雨打而写成“秋”,大大补充并延伸了画中的竹的书写意旨,书画互补、互延,达到导入其诗境、悟其韵味的效果。为此,岂不大大开拓并延伸了一般画竹、几已定格的“象征性”了吗?</p> <p>邹宁年轻,为人踏实、厚道,办事认真、热情,为画则奠基扎实、悟性超常。吾知其必有大成。在他出版画册之际,略抒我之观感以慰以劝,亦颂亦励。</p><p>2003年7月5日</p> <p>邹大耳宗贤四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p><p><br></p><p>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p><p><br></p><p>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p><p><br></p><p>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p><p><br></p><p>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p><p><br></p><p>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p><p><br></p><p>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p><p><br></p><p>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面世。</p><p><br></p><p>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同时《邹宁画集》《一隅有得》公开发行。</p> <p><br></p><p><br></p><p><br></p><p>名家点评</p><p><br></p><p>邹宁的绘画有宋人的隽永含蓄之美,有元人的自然天趣之真,亦有明清的金石书法之气。以诗为魂,诗书画融为一体。相信他在探索学习中会取得更大成功。</p><p><br></p><p><br></p><p><br></p><p>——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赵文元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诗画并茂,风格独具,中西合壁,传统为本。</p><p><br></p><p><br></p><p><br></p><p>——江苏省美术馆著名理论家、画家金明华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在当代金陵画坛,邹宁是位才气横溢、谦虚好学、修养甚深的青年画家。他精工擅写,尤以写意花鸟、墨竹和诗词著称。尤其是他的大写意墨竹,气吞山河如雷电,烟云满纸神逸出,大有青藤、板桥遗风。</p><p><br></p><p><br></p><p><br></p><p>——南京市文联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黄延海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邹宁攻诗、攻画、攻书法,我以为他走的当是一条真正成才之路。</p><p><br></p><p><br></p><p><br></p><p>——江苏省花鸟研究会顾问何鸣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多拜名山作法师。</p><p><br></p><p><br></p><p><br></p><p>——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陈天然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亦诗亦画亦才子。</p><p><br></p><p><br></p><p><br></p><p>——中国美协理事 尹石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诗味氤氲 灵馨四射。</p><p><br></p><p><br></p><p><br></p><p>——著名诗人、学者丁芒先生题 </p><p><br></p><p><br></p><p><br></p><p><br></p><p>寄情于翰墨 得意在笔端。</p><p><br></p><p><br></p><p><br></p><p>——西泠印社理事徐畅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邹宁先生画竹如疾风骤雨神采超人。</p><p><br></p><p><br></p><p><br></p><p>——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车应龙先生题</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邹宁喜画石榴,满腹珠玑,笑口常开,艺林之友称谓“东方明珠”</p><p><br></p><p><br></p><p><br></p><p>——江苏省文史馆著名书法家、楷圣刘浚川先生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