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滬(沪)”</h3> <h3>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h3> <h3>明代中叶(公元16世纪),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h3> <h3>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而进入21世纪后,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开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局面。</h3> <h3>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h3><div><br></div><div> 上海位于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div> <h3>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5年,全市平均气温17.1℃,日照1493.8小时,无霜期269天,降水量1649.1毫米。全年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月至9月的汛期。</h3> <h3>1949年末,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18平方公里。2015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h3> <h3>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流经市区,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淀山湖是上海的最大湖泊。</h3> <h3>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整体地势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h3> <h3>1949年末,上海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15年末,上海有15个区、1个县,共107个镇、2个乡、104个街道、4154个居民委员会和1593个村民委员会。</h3> <h3>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呈集聚和不断扩大趋势。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1949年末户籍人口为520万;2015年末,户籍人口已增至1442.97万人,是建国初期的2.8倍。全市常住人口2415.27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h3> <h3>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2015年,全市户籍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25‰,死亡率为8.03‰,自然增长率为-0.78‰。</h3> <h3>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301.91万人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870.37万人,占总人口的8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1%。</h3> <h3>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的上海,完成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7%,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7.4%,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20.7%。</h3> <h3>上海信息基础建设呈现新局面。至2015年末,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达910万户,实际使用用户达到454.9万户,比上年末新增45.7万户,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达30M;全市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已基本全覆盖,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用户总数达到2211.3万户,新增547.1万户。城市公共区域WLAN接入热点累计达14.2万个;各类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架总量达6万个,比上年末增加1.9万个;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达177万户,比上年减少23万户。</h3> <h3>上海已相继建成了一批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机场、深水港口等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2015年,全市实施重大项目96项,完成投资1150亿元,其中基本建成17项、新开工23项。中环线浦东段、嘉闵高架南延伸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浦东机场扩建三期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h3><div><br></div><div> 洋山深水港</div><div><br></div><div>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区。港区位于杭州湾东北部、舟山群岛嵊泗列岛海域,由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与浦东新区芦潮港相连。目前已建成大型集装箱泊位16个,码头岸线全长5.6公里,年设计吞吐能力930万标准箱。</div><div><br></div><div> 东海大桥</div><div><br></div><div> 东海大桥是中国首座长距离跨海大桥,连接洋山深水港和芦潮港。大桥全线32.5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2005年底建成通车。</div><div><br></div><div> 浦东国际机场</div><div><br></div><div> 浦东国际机场地处亚、欧、美三角航线的中点,是世界主要航空枢纽港之一,距上海市中心约30公里,外形犹如一只展翅的巨型海鸥。该机场已完成一、二期工程,现有两座航站楼、四条跑道和三个货运区。三期扩建于2015年12月29日开工,计划到2019年竣工投运。建成后,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能力将达8000万人次。</div><div><br></div><div> 铁路上海虹桥站</div><div><br></div><div> 铁路上海虹桥站位于京沪、沪昆两大铁路干线交汇点,是京沪、沪宁、沪杭三条高速铁路的始发站、终到站,也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投入运营的该车站占地44万平方米,站房结构与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轨道交通2号线、地面交通中心结构相接,形成了铁路、航空、轨交、公交等相互便捷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至此,上海已有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三座大型铁路客运车站。</div><div><br></div><div> 长江隧桥</div><div><br></div><div> 长江隧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全长25.5公里。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建设方案,南部的长江隧道连接上海浦东和长兴岛,北部的长江大桥连接长兴岛和崇明岛。该隧桥2009年建成通车。</div> <h3>2015年末,上海新建绿地面积119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15公顷。上海相继建成延安中路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大宁绿地、徐家汇公园、延虹绿地、世博林绿地、滨江森林公园、广中绿地、蝴蝶湾绿地、大连路绿地、南园滨江绿地、辰山植物园、宝山炮台湾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开放式生态景观绿地。至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h3> <h3>上海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发布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4项。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机构职能调整,稳步推进静安、闸北“撤二建一”工作,完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修订出台新的上海市定价目录,政府定价项目缩减幅度达51%。完善国有资本流动平台功能和运营制度,完成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实施一批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项目,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h3><div><br></div><div> 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三级配送体系。创新市民体育大联赛办赛模式,全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达5245场。</div> <h3>上海按照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支出从2010年的481.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925亿元,年均增长13.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于2011年首次突破3%,2015年达到3.7%,这一比例已高于大多数OECD发达国家水平。创新人才高地效应凸显。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66人,占全国总数的10.8%;973首席科学家140人,占全国的12.6%。</h3><div><br></div><div>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制定出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在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实施一批相关配套政策,获批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电路装备、高端医疗设备、北斗导航等成果加快产业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ARJ21支线客机交付使用。</div><div><br></div><div> 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div> <h3>上海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功能型平台加快打造。2015年末,全市拥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45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4家,占全国的11%;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1家;孵化器总数达到211家。</h3> <h3>近年来上海通过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结合,与区域功能特色结合,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创意产业园区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发布、工艺品制作等多种产业门类,兴起了“创意仓库”、“周家桥创意中心”、宜昌路“e仓”、莫干山路“M50”、昌化路“静安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h3><div><br></div><div> 创意仓库</div><div><br></div><div> “创意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81号,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创意仓库”现已进驻10多家创意设计公司、40多家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有境外背景的创意工作室,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为主。</div><div><br></div><div> M50</div><div><br></div><div> 位于莫干山路的“M50”,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园区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以视觉艺术、时尚创意为主题,吸引了14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多个省市的80多家企业入驻,是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div><div><br></div><div> 同乐坊</div><div><br></div><div> 位于静安区西康路、余姚路的同乐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世纪曾是上海最著名的“弄堂工厂”集聚区。同乐坊由22个小部分组成,主打“文化、休闲、创意”,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兼备。</div><div><br></div><div> 八号桥</div><div><br></div><div> 位于黄浦区建国中路的“八号桥”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80%为办公楼,楼宇之间以桥连接。目前,该园区已吸引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创意类、艺术类、时尚类入驻企业40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策源地和文化时尚聚集地。</div><div><br></div><div> 田子坊</div><div><br></div><div> 位于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面积7万余平方米,在20世纪50年代老厂房和旧民居基础上建设而成,老厂房和旧民居的犬牙交错成为其鲜明的特色。园区内创意工作室、绸缎庄、咖啡馆、茶楼等精彩纷呈,成为历史与现代风情交融的创意乐园。</div><div><br></div><div>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div><div><br></div><div>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位于长宁区淮海西路,利用原上钢十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成,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空间特征及生态感。园区总展示面积2万平方米,引进有各类设计工作室、手工作坊等,并将建成多媒体生产园区。</div><div><br></div><div> 尚街</div><div><br></div><div> 位于徐汇区嘉善路的尚街,系由三枪制衣厂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时尚生活区。区域内云集国际服装研发机构、时尚会所和创意家居,吸纳了顶级国际时装、造型设计、时尚制作等专业团队,形成庞大的创意体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