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有两个月未回家看父母了,于是给父亲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同时邀请他们一起来扬州,想利用休假机会陪他们转转。结果,父亲依然以各种理由没有答应。父亲说,你既休假,就回来吧!</h3><div>第二天一早,驱车回家,一路上熟悉的风景,却有着不同的心情。我感觉这一路似乎与往常的回家路有些不同,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不时地在我眼前浮现。</div><div>父亲今年78岁了,身体还算硬朗。人生如棋,世事无常,我的母亲在我和弟弟分别7岁、5岁时溘然辞世,带给我们一家,特别是年幼无知的我和弟弟缠绵不舍、寂寞失落的痛楚,每每想起这些,不免潸然泪下。记忆里,母亲的肺结核病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已有好转,并基本康复。但因她太过操劳,犯了此病的大忌,后又复发,加之当时的医疗条件受限,终究未能再康复。</div><div>母亲生病期间,父亲一直陪着,弟弟住在婆婆家,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读学前班。我每天和老师们一起吃饭,食堂的老顾师傅很照顾我,老师们也很关心我,晚上轮着住在父亲的同事家中。记得母亲逝世后半年,父亲想接弟弟回家。当时,婆婆建议把弟弟给三姨妈家领养,以减轻父亲的负担,同时也让三姨妈以后能有子女照应。但父亲执意没同意,坚持一人把我们兄弟俩拉扯大。</div><div>母亲去世之后,为了让我们兄弟俩生活好,父亲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部队时,他就是技术尖子,退伍后,先是搞社教,后在供销社工作,本来也有机会在乡里干个一官半职,但因种种原因,还是去了乡办的电器厂。去厂里之后,单位派他去昆明学电机技术,说是学,其实时间很短,回来时带了些书。就靠这些书,加之他的钻研好学,硬是带领同事们生产出了他们厂的第一台55Kw发电机。父亲告诉我,当时这台发电机卖给了宝应的一家单位。后来,父亲他们还开发生产了不少产品,有各种开关柜、电风扇、路灯自动控制器等,但由于当时乡办厂负担实在太重,管事的干部也多,企业终究没能发展得太好。但父亲的这些努力,已足以保证我们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div><div>那时的父亲身体也不太好,也不能过度操劳,每天早晨,虽然我自己做早饭,但父亲还是早早的就醒了,他躺在床上,除了教我做饭,还督促我们读书。父亲一直关心我们的学习,经常到学校与老师交流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div><div>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又充满爱。记得,一次放学路上,我因为和同学们玩扇纸板游戏,被父亲发现并批评了,但他并没有严格禁止我玩。还有一次放学回家,我因为没写作业而是爬到大伯家新房的房顶去了,父亲一句话没说,把我拉到了母亲的坟前。当时,我哭得很伤心,也很悔恨。现在想来,一是父亲怕我有危险,二来可能恨铁不成钢,怕对不起母亲,也许两种心情都有。父亲就这样默默的以他的方式爱着我们,他不善言辞,没有大道理,更不会棍棒相加、武力教育。父亲是一个深沉无私的人,听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姑妈家大表哥给父亲去了封信谈及家中情况,父亲回信并顺夹了15元钱给表哥。前段时间表哥来看父亲,说起这事感动得要流泪。父亲也只轻描淡写地笑着说了声,我都忘了。接着还补一句,我在部队没吃苦,但知道那时家里很苦。</div><div>直到我外出读书,父亲才重组了现在的家庭。印象深刻的是,那年寒假我回家,父亲坚持到上海火车站接我。路上,他跟我说了新家的情况。说完后,他沉默了。其实从心眼里,我也希望他能有个伴互相照顾。但不知为何,当时的我却没有表现得如此的积极,或许是因为当时年少不善表达。</div><div>重组后的新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共四兄弟,我是老大。每年春节期间特别热闹,其乐融融的,这些年我也已习惯由弟弟们负责做饭菜了,有一种幸福安心的感觉。</div><div>一直以来我和父亲的交流并不多,15岁时我去县城读书,工作后回家每次也是来去匆匆。这次休假回家,乘着小酌和一起散步的机会与父亲拉家常式的谈心,谈了很多。</div><div>我为父亲做的最重要的事其实也是我迄今为止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记得22年前的春节,父亲说胃痛,后查为胃癌,父亲很淡然的在电话中告诉我。当时的我真的一片茫然。好在有许多领导、同事的帮助,父亲很快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手术前本来是要母亲签字的,但看到那么多可能的后果后,母亲差点晕过去。当时,我来不及多想,“签字”这份沉甸甸重任也就落在我的身上了。术后,父亲没有完全按要求进行化疗,还是按自己的喜好干自己的事。不过,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情。如今父亲身体很好。昨天,当我告诉他,当年为他联系医院的那位领导已走时,他长叹一声直呼惋惜。</div><div>如今,父母两人常住老家,闲来无事,还开了家面条饺皮店。从半机械到自动化,机器已换了几套,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这也成了他们总呆在家里的借口。父亲说,他们出去了,别人就买不到面条了。我们笑着回他,不是还有其他店呢?他说,人家喜欢到我这来买。他还乐呵呵的告诉我们,经常有南京、苏州的老家人买好饺子皮带回去。每当说起这些,他俩总显得有点兴奋。说实话,他们确实做得真不错,每次回扬州我也带些回去。面条煮不烂,饺子皮是透明的。正是为了让老顾客们能买到好的面条饺皮,母亲4点钟就要起床,和面、碾皮、切皮。虽说机械作业,也要一步步做好。做的时间长了,水和面也有了固定的配比,不同来源的面粉还要调整。包括面皮碾压的次数也都严格执行他们的标准。母亲说,父亲常会因有人来买面条精神倍增,为的是顺便聊聊天。不过,好在他们把此事也只当锻炼身体,没当谋生手段。</div><div>兄弟们都大了,父亲也老了,但他仍然不要我们操他的心。他常说,你们好好工作,把家庭、小孩照顾好。我和你妈在家挺好……</div><div>早上陪父亲快步走,碰到乡邻,一一招呼,感觉他们都在好奇……好奇我怎么在家。</div><div>古人常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亲,我庆幸自己没有这样的遗憾。明天,我还能为父亲干什么更重要的事呢?我想我所能做的,应当还是多陪陪他拉拉家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