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至善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看起来很美<br></font></b></h3><div> 很多人生哲理,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譬如,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被说得最多的人生哲理之一,然而几乎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格结构,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br></div><div> 并且,能在跌倒多次后斩断这个轮回的,就已经可以说是英雄了,而能跌倒一次后就大彻大悟,此后再也不会在这个地方摔跤的人,只怕就是神,而不再是人了。<br></div><div> 再如,理解万岁,成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这也是因为,理解太难。<br></div><div>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也属于这一类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div> <h3>  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h3><div>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我”极端挑剔另一个“我”,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样会发挥作用,因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多数也会对别人苛刻。</div><div> 一位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位优秀而挑剔的朋友。</div><div>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一位太太,她说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对公婆和丈夫其他重要的亲戚,她都尽力照顾。她看起来是在做一个圣人,但圣人在追求什么结果呢?<br></div><div> 她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她说:“我已尽力了,要是我的家庭还有问题,那就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丈夫)的事了。”<br></div><div> 原来,她尽力做得完美,主要是为了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丈夫。</div> <h3>  以前读书打工时,我一个伙伴,仅在工作上,他绝对是“严于律己”,其负责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程度,都令人称道。</h3><div> 只是,他有一个问题——太爱指责别人。的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那么尽职地工作,那么守规矩。尽管因为缺乏创造力,他做不到最好,但从尽心尽力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br></div><div> 现在,我明白了,他做得这么尽心尽力,其实是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有资格指责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宽容胜于挑剔</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许会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做座右铭,但因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他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br></div><div> 宽容,即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div><div>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典范,诸葛亮也是“严于律己”的代表。治国上,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似乎也做到了“宽以待人”,你很少会找到他没有道理地苛责别人。他杀马谡,废李严,设计斩魏延,仿佛都合情合理,都是依法办事,或是形势所迫。</div><div> 然而,在我看来,他这些做法的内在逻辑一样是“严以待人”。这个逻辑也体现在他的“鞠躬尽瘁”上,蜀国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要过手,意识上,他说是要对得起刘备的看重,但潜意识上,这里面有很深地对别人的不信任,他对人才的要求太高,这种高标准最终导致,因为缺乏锻炼机会,蜀国优秀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br></div><div> 这是过于“严于律己”的一个必然结果,诸葛亮对自己苛刻的同时,最终也苛刻地对待别人,尽管从大面上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整体上,这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气氛,令他和蜀国很难锻炼人才。</div> <h3>  <b>因为以上的种种事例,我个人反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矛盾哲理,我更喜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