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谢池巷可能是温州老城区现存巷弄中最宽的一条巷了,说它是巷,其实宽度和解放南北路(今已改为解放街)差不了多少。过去的谢池巷没有这么宽,是很窄的,如戴望舒《雨巷》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温州老街坊的巷弄模样原本大同小异,只不过谢池巷这条巷特别直,像一条直线根本没有拐弯,巷底有两所中专学校......</p> <p class="ql-block">谢池巷中间本来是有条河的,这条小河与城内纵横交错的小河相通,河水经茶院寺连接塘河,直达瑞安、瞿溪等地。谢池巷中间架着几座石桥,旧时著名的小石桥有永宁桥和寿女桥。汩汨的河水穿巷而过,两岸各式民居参差交错,鸡犬之声相闻,众多"河埠坦头"的众多"连子挞(温州方言,意谓洗衣服用的棒槌)"此起彼落。五八年大跃进时河两边的道路拓宽了,道路贴到了墙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河又给填埋了,建了花坛。后来花坛又拆了,大部分老房子也拆了,尤其是巷中和巷底,巷弄口盖起了30层高的开太天厦,进驻了台湾的开太百货,借着五马街的虚名和地缘,纱帽河第一桥女人街的时尚风,开太百货的人气,人民路手机一条街的繁荣,还有附医老院的名气,谢池巷也是从早到晚人声嘈杂,熙熙攘攘,谢池巷成了谢池街,那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老谢池巷早已面目皆非了。</p> <h3>谢池巷西起解放街,东至中山公园西南角出口处,长约500米,平均宽约12米。因巷底有"谢池",亦称"谢公池"而得名,北宋杨蟠【(约1017~1106),浙江章安即今临海人。北宋时曾知府温州,诗人。】于此地立"谢池坊"。清改名为谢池巷。后来康乐(谢灵运号)调任温州,仍不放弃他的温州宅弟,而留嫡孙超祖侍奉"太夫人"居此。自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谢公池"、"如园"、周宅屋,妇孺皆知。</h3>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的《永嘉县志》(编者注:温州旧称永嘉)所载:"谢康乐守郡,爱永嘉有东山之胜,且山水优美于会稽,乃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谢公府第落成之后,他迎眷属来住,称为"谢村",水池取名为"谢池",谢池巷也因此而闻名。又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谢池在"积谷山麓,又名春草池。谢灵运尝憩此。池水澄湛,俗称灵池"。<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为今谢池巷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如园:秋风吟屐依然旧,春草鸣禽次第新</b></p> <p class="ql-block">谢灵运纪念馆于2012年11月完成布展和开放。作为谢灵运的遗迹池上楼,是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馆内展陈内容分为谢灵运和山水诗、谢灵运和温州山水、谢灵运后裔展示及谢灵运书房布置等四大板块,展现了谢灵运的才思俊逸及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1981年公布为温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h3>现作为谢灵运纪念馆的原"池上楼"遗址旧称"如园"。清道光初期,任湖南粮储道的张瑞溥从任上引疾辞官还乡,他本人爱好诗文,崇敬谢公。为纪念谢灵运,他就在"谢池"旧址旁购地十多亩建造了如园,因为也是其家族住宅,又名"张宅花园"。在谢灵运"池上楼"旧址旁,临池建屋三幢,取名"如园"。门对清山,碧水溶溶,山色拱门,门上刻有"水光连碧岸,山色到门清"的联语。园内假山、奇石、回廊,内有飞霞山馆,馆中有名联一对,嘉庆进士江苏全椒人吴鼎撰联:"青草池塘仍旧迹,东山风月绘名园"。还有"青草轩"、"环谢楼"、"十二梅花书屋"等,风光秀丽,引起骚人雅士相互争吟。清代梁章巨的"楼阁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风流思太守,千秋康乐旧池塘",正是如园的生动写照。</h3> <h3>抗战期间,如园还是中共地下党活动据点之一。当年经常在如园开会,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有胡景瑊、徐寿考、吴昭文、郑之光、郑伯永、邹正、林斤澜、马骅、冯增荣、曾芙秋等人,为温州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园的张古怀、张益健,早期都投身中共地下革命,尤其是张益健,他1937年就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38年入党,曾多次在如园召开抗日救国的重要会议,布置工作,可惜年仅廿岁就为革命捐躯。</h3>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如园主人大多离散,迁居外地,如园第四代主人其大房长子张之纲的长子张毅远决定举家迁居上海,遂将如园出售给卫生局,成为温州卫生学校的用地(教工宿舍)。2000年,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如园被按照原貌,缩小面积,精心修建,池上楼、怀谢亭、春草轩等具有清朝特色的建筑群又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作为温州市十大名园之一,如园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至三为原如园即今谢灵运纪念馆现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二、谢池周家:南下的中原望族</b></p> <p class="ql-block">周宅花园,又称涉园,俗称周宅大屋,老谢池巷和老府学巷的人都习惯叫"周宅屋"“周宅祠屋”。清嘉庆以来,积谷山麓谢池巷的周家大屋成为周氏家族的聚居地。它和张家花园(现温医附一院老院区妇儿急救中心和池上楼)相邻,前门位于谢池巷,后门直达府学巷,纵深五进,每进有正屋七间,边置轩房,第三进起正屋两层楼房,走马楼回廊,相互衔接,道坦30个,并有演戏的厅堂。周宅屋有房屋500多间,前堂两侧各有花园,西侧的"涉园"系当时温州乃至浙江省内名园。</p> <p class="ql-block">大屋最后一进建有花园,历经扩建,设置"友花吟馆"、"种莲池馆"、"小浮沚廊"。园中有假山、水池、廊榭花墙,种有桃、竹、梅、柳,四季如春,花樽、花盆无数,楠木、红木制的太师椅、八仙桌,太湖石制的石墩多座放置园中。</p> <h3>大屋为青砖门庭,门台上书"大夫第"横匾(祖辈周礽曾官授清代朝议大夫),大堂高悬"周景善堂"巨匾。另有贴金匾额"竹孝松贞",以表彰周氏孝悌、有操守的大家之风。</h3> <h3>谢池巷周家原是中原望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北宋时,因为战乱,始祖佶自河南开封辗转迁至福建,后从福建迁居浙江平阳。据传,明宪宗时(大约六百年前)从平阳迁入今温州市鹿城区谢池巷,从此瓜瓞绵延,其中一个分支还前往平阳万全雅周村。这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以"学而优则仕"闻名,在宋朝有进士二十七人、解元一人、大博士一人,历代分别有官至刑部侍郎、翰林宣教、中议大夫的周氏后代。</h3> <p class="ql-block">1952年,这座大屋以12000元(旧币,含今人民币1.2元。10000元旧币合1元现在流通的人民币)典给温州雨伞厂,后又转典给温州化工厂,以后陆续为平阳矾矿驻温办事处,"温化"职工宿舍,居民公房租住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拆迁后盖多层连片住宅,几经周折,原屋已经荡然无存。更为遗憾的是,周家的许多重要文物在"文.革"中被扫荡一光。大屋旧址目前是居民住宅区。<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大致为原周宅屋大门入口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三、爬藤记忆</b></p> <p class="ql-block">谢池巷底是中山公园后门,从后门进去迎面的积谷山山脚小山有棵老树倚山生长,凡是我等年龄的孩提时代都有在此"爬藤"的经历。今天看这藤蔓缠绕的地方顶多也就三四米高,小时候感觉高耸入云,爬的过程惊心动魄,爬到山顶了虽十分自豪,但心会"呯呯"跳老长老长时间才会平息。<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谢池巷底的原"爬藤"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四、温信证券:新中国温州股市第一家</b></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谢池巷谢池商厦处的上海证券谢池经营部前身是温信证券,这是温州包括丽水、台州等浙南地区的第一家证券公司,创办时间是1993年初,创办人是黑龙江莲江口农场的温州知青胡向东(已故),当时他在"温州国信"工作。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国内开始出现期货交易市场,当时全国期货交易所有13个,市场比较混乱。在那混战的时代,1992年,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派胡向东赴上海参加红马甲培训,同时开始筹备开通温州异地股票交易流程。并开始发放第一批股东账卡,近500人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批准股民。同年,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成为第二批会员。</p> <p class="ql-block">1993年1月18日,温州市第一家证券营业部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营业部(现今的上海证券谢池商城证券营业部)正式诞生,营业部坐落于市区垟儿路,在原光明火柴厂简陋的厂房里生根发芽,并重重地烙下最早期温州市民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痕迹。当时的温信证券营业部只是温州国信下属的一个小机构,营业面积480平米,运营资本不过500万元,员工10多人,业务品种非常单一,只有股票的代理买卖。2000年初温信证券成为上海证券分支机构,营业部迁至谢池巷至今。<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今谢池巷上海证券营业部现址今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五、五马文化站</b></p> <p class="ql-block">谢池巷开太百货东北角后门对面偏东的鹿城区物业"文.革"初期是五马文化站,这个文化站很有名,当年差不多成了谢池巷地标了,一说文化站,五马街区的大人小孩都知道是指谢池巷文化站。文化站里面有康乐球桌和乒乓桌,在此活动的绝大多数是小学毕业因所谓家庭成份不好,或家贫,或多子女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所谓"社会青年"。笔者记得管理员是一位20来岁的小姑娘,个子不高,大脸盘,眯缝眼,胖胖的,性温和,笔者当时约15.6岁,“文.革”停课缀学在家,有去文化站看热闹,女管理员经常叫笔者帮帮忙整理环境拿个东西什么的。管理员她母亲好像时任谢池巷居委会主任。<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原五马文化站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六、公交汽车站</b></p> <p class="ql-block">现在温州人说公共汽车为"公交车",长途客运为"长运";老温州时,我们说公交车为公共车,长途车车站叫"南站"(当年东门还有个长途客运“东站”),"公共车"的车站总站我们叫"汽车站",而且汽车站即公交站似乎只有一个,它就设在谢池巷口,一楼调度室,二楼办公室,巷口头的空地就是停车场。今天的市区公交有常规公交、快速公交(BRT)、动巴公交共计150条线路,2600辆公交车;长运车站总站5个。以前只有一路车等几条线路,那时的一路车也就二三辆吧。市区十字路口交警(当时叫“交通警”)岗亭大概就五马街、大南门、小南门、康乐坊口(解北)四个。</p> <p class="ql-block">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巷中的一位邻舍在汽车站空地卖起了西瓜,两板车的西瓜倒满地,两口子还带一个孩子吃住在现场,盛况空前。笔者才发现温州人也像北方人,西瓜开始整个整个的买了,这也算是一场"小革命"吧。过去温州人买西瓜是打花买的,黑漆漆的夏夜,瓜铺上红灯照着,看着鲜红,买一花;离了灯,是白的;一咬"淡水味",方知上当了,大呼冤枉!</p> <p class="ql-block">这块停车场空地当年演出红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数“温革”某群众组织最红火,其中唱《老俩口学“毛选”》的戴眼镜的女主角队员演技唱功十分了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江心屿文天祥纪念馆作讲解员,笔者曾见过她)、黄伯仁卖膏药、银洪"打吵儿(说书讲故事)"兼卖梨膏糖,还有“文.革”风云一时的“牛司令”陈达明(约1966-1966年初,时陈尚未发迹),以及后来工人文化宫的“故事大王”林永森轮番上阵讲故事(《肖飞买药》最红火),还有连卖带演奏,卖铁皮音哨的等等生意人,各路“豪杰好汉”纷至沓来,接踵而至。<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为谢池巷口原汽车站办公室、调度室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七、巷口公裕堂</b></p> <p class="ql-block">"公裕堂"是中药店名称,位置在巷口头"汽车站"调度室往东隔一间,药店是私营的,五八年公私合营,文.革初不知为何店没有了。开药店的祖辈三代一代比一代老实,知书达理,非常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公裕堂,同仁堂,延生堂,大生堂......老中药店为何都称"堂",查典故如下:东汉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某某什么堂等等。原来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公裕堂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八、卫生学校、戏剧学校</b></p> <p class="ql-block">老温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色中专学校和行业中专学校不少,小小的谢池巷就有两所,均在巷底,分别为温州卫生学校和温州戏剧学校,公办全日制。两所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如当年各县及市郊区的医疗骨干,市京、瓯、和剧团、市文工团及各系统的文艺骨干,很多人就来自这两所学校。温州当年还有工艺美术学校,农业学校,粮食中专以及不少机构的附设专业中等学校等。现在这些学校基本都没有了。改革开放后有一所护士学校(市卫生局下属单位),设蛟翔巷原蛟翔巷小学内,不是原温州卫生学校的延续(今迁移至瓯江口新校址)。</p> <p class="ql-block">卫生学校旧址现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医院)老城病区妇幼急救中心。戏剧学校老址现为温州少年美术学校。<b style="font-size:15px;">(分别见图一、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九、棋坛觅踪</b></p> <p class="ql-block">"文.革"停课休闲时期,谢池巷可谓是一条"棋巷",巷口头巷中巷尾到处可见奕棋者,军棋有裁判着暗棋,无人公证就着明棋,都不会的翻牌玩。中国象棋更丰富了,正规的红旗先走,落子无悔,"观棋不语真君子也",旁人支招"戳棋"很可能不欢而散,"棋输木头在"是"走夜路吹口哨",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而已。象棋如随便玩玩的就照军棋明棋形式,翻子个比个,以"军衔"大小高低"煮酒论英雄"。</p> <p class="ql-block">棋坛位置位于谢池巷90弄往里左拐一住户,里面有道坛。这条巷弄的5号是金氏故居,系民国近现代欧式建筑,由门台、主楼、前后院组成。主楼三间两层。该院是金筑山于民国34年(1945年)卖给温州名士杨玉生,后杨开医院。</p> <p class="ql-block">当年谢池巷棋桌虽多,散手虽多,但大多是功夫一般的年少人玩玩罢了,真正厉害的棋局、高手聚集在这个"棋坛"内,棋手们可不是孩子,绝对是大人,"猛将"如云。笔者等“童子痨”棋迷看着下棋的大人们烟熏的黄黄的手指头,半小时也落不下一子,阴深莫测的样子,深感下棋的大人们是如此的老谋深算,非常可怕。棋坛有时还下"描(盲)目棋",一人蒙眼一对一,由旁人"一平二,二进三......"的报棋,缪天荣先生的三子缪晓东老兄似眼科不甚专研,围棋象棋却玩得滴溜溜转,他还可一对二甚至一对三,差点赶上大师杨官磷、胡荣华了,这些下盲目棋的棋手的脑子绝对是特殊材料,是电脑。</p> <p class="ql-block">棋坛里还发明了一种玩法,即五个兵和士象全,对对方16子全齐,条件是出棋方可一次着两步。结果出棋方杀得对方屁滚尿流。当然下多了,对方摸着破绽了,最终必定还是会破局。<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原谢池巷棋坛旧址——谢池巷90弄,入小巷左拐处;图正面建筑即5号原金氏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解南小学、还有夜校……</b></p> <p class="ql-block">今谢池巷口过街的环球大厦沿解放街店面原来是解南("解放南路"简称)小学旧址,白天是小学,晚上是初中夜校。夜校的学生是小学毕业因故初中辍学的,老师是初高中毕业也因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里有些素质不好,但老师们多为那一代的热血有志青年,素质好,教学水平很高。这些老师大多忘了,唯记得两人,一人是张绍光,好像在府学巷对面的"张大兴(编者注:温州老字号)"里面住,改革开放后张绍光老师在陶建总公司(局)搞宣传工作,古诗词有功底。一位是教笔者一年初一夜校的语文女老师,记得姓樊,高高的个子,朗诵课文很优雅,人很老实,压不住阵脚常常哭鼻子,有次她转身在黑板上写字,被一同学射弹弓,石头弹到黑板上又反弹到她眼睛,不知是哪只眼珠当场出血肿大险酿成大祸,结果“凶手”又不站出来认账。第二天晚上,这位女老师照常带伤上课。真是坚强令人感动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被剥夺了正常学习的学生和老师,被人欺负的年轻的女教师,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好老师......都给笔者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烙印。<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为解南小学原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十一、裁缝老师兰兴、弹琵琶的叔文、本装老师、皮鞋佬、鞋底佬......</b></p> <p class="ql-block">"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以前过年新衣服都是找做衣老师做的,横巷口的兰兴老师以及他已故的老父阿青老师都是"老裁缝",差不多谢池巷半条巷的人的新衣都是兰兴老师杰作,皮尺365天,兰兴天天在脖子上吊着。笔者是家里老大做得多,下面弟弟不用做。兰兴是做大众衣服的,安装公司西侧巷弄还有专门做中装即本装的,笔者母亲和笔者外婆做得多,就是那种扣子是布的,解扣要从胳肢窝下很吃力的使劲的那种衣服。笔者也做了一件,那是上世纪1975年吧,笔者从北大荒回家旅行结婚,突然听说今年夏天流行"老老衫",冬天流行本装棉袄,笔者也赶时髦了,灰色的,纽扣是用布圈套的,回到农场,当时正放电影《难忘的战斗》,他们都说笔者像电影里那个坏蛋,那个用秤砣砸死小解放军的账房先生,他也是穿本装。</p> <p class="ql-block">兰兴隔壁小楼住着一位弹琵琶的叔文(音)老师,1967年光景他大约20多岁样子,人很正直,琵琶弹得好名气很大,我邻居的好几个女孩子都拜叔文为师,其中有位单妙玲尤为出色,在温州也很有名气,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横巷至巷口头还有两家个体户,一户是做皮鞋补皮鞋的,一直是在自己家门口做,从不出去,不像有些心想歪了的皮鞋佬,拿纸版充垫,跑至南站五元钱一双糊弄外地人。还有一户是做鞋底的,收购汽车轮胎压成鞋底。由此可见,温州个体早就有了,解放后几十年一直存在,好像也没有人说他们是什么,"薅社会主义的羊毛。"<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为兰兴老师、"皮鞋佬"等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二、巷口头的开太百货</b></p> <p class="ql-block">位于谢池巷口的开太百货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1月8日,是一家大型百货商场,迄今已有19年历史,深受温州广大市民支持,业绩蒸蒸日上。开太百货的旧址是牙科诊所、国营的贸易信托公司、蔬菜公司、解南日杂商店等单位,还有一家老字号的秤店,两兄弟自制经营,主营是老式的大小杆秤,似是祖传的,手工制作的杆秤非常精制考究。旧址还住着谢池老宅吴家大院,南拳世家的黄氏一家等等,均人丁兴旺,门风纯正。</p> <p class="ql-block">现在开太百货沿街谢池巷口的北门,当年是牙科诊所位置,是一大块空白“柄墙”(温州方言,墙壁之意),此柄墙是“山头人看告示”必聚集之地,因旧时候常有“安民告示”布告发布,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下面落款是大大的书法体,上写“院长陈立业”,布告上如有红勾,那肯定是判死刑了;到了“文.革”时,形形式式的“通告”“布告”“严正声明”“特大喜讯”……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最令笔者心花怒放的是1979年约盛夏快入秋辰光,“柄墙”突然张贴了一张大红纸喜报,内容是五马公社(今称街道)上山下乡返城待业青年国营单位考试录取名单,笔者名字赫然在目!意味着“修了十来年地球”,近而立之年,一夜之间突成“待业青年”,城市“盲流”的笔者,今天终于柳暗花明,“接上关系”,找到组织了!——笔者“心花”岂不“怒放”!</p> <p class="ql-block">开太百货的投资人是地地道道的温州鹿城区人,今宝岛开太集团董事长郑重。1993年,应温州市政府邀请,在宝岛经商颇有成就的郑重,积极投身到了温州旧城改建工作中,并投资成立了温州开太房地产有限公司。而开太天厦的拔地而起,成为了90年代鹿城区最高、最具规模、最具现代化标准的商住楼。</p> <p class="ql-block">郑重大胆地突破了温州原有百货业的经营模式,将"台式"百货管理、经营理念搬回了温州。把房地产开发和百货经营相结合,将开太天厦地下一层至四层12000平方米的房产打造成为了当时温州市第一个大型百货商场,填补了温州百货经营的空白。兰蔻,雅诗兰黛,香奈儿……一线的国际品牌通过"开太百货"进入了温州市民的家中。开太百货毫无疑问成为了温州市民朋友购物的首先之地,更为鹿城注入了新鲜的"时尚元素"。<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为今谢池巷口的开太天厦和开太百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三、谢池巷168弄18号</b></p> <p class="ql-block">谢池巷168弄18号是大宅院,民国老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二层有大天井(道坦),典型的"72家房客"。大院正门朝168弄谢池巷通往府学巷的横巷,站在横巷口便可看见不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大院后门通往谢池巷,后门口内小天井有一公用水井。老温州井多河多桥多道坦多,现在这些东西都消失了,唯在五马街四顾桥口的景观地面雕塑了水泥平面图,留下了曾经的"小桥流水"的痕迹。老城区内算是留了几口水井,数量寥寥,像动物园里的猴一样,篱笆拦起来,井口再放上钢丝罩,供行人欣赏。</p> <p class="ql-block">谢池巷168弄18号当年是医学院教工宿舍,住着的主人个个医术精湛,技术非凡,如林镜平,如缪天荣,如缪晓平(缪天荣先生四子),如一体育张老师,据说是民国时期参加奥林匹克的铁饼国手,曾获铜牌......该屋宅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过温州民国名士杨玉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图为今谢池巷168弄18号旧宅现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四、巷“臀”(底)的“胡志明小道”</b></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道在巷底中山公园出口内,当年是温州城里人经过谢池巷通往东城下(今人民东路)的必经之路,出了这条小道,到了东城下,行人稀少就显得荒凉了,像到了长城外,我们戏称为"胡志明小道"。这条小道1967年夏天某日突然异常忙碌,无数人经此到医学院看药水浸泡的死人尸体,"武.斗"中不幸死亡的阶级兄弟姐妹。还有一次是改革开放"严.打"前夕温州发生了三大恶性刑案,一是"九段分尸",至今未破案;二是两派出所被炸,后案破了。还有一案是一民警(市局干部)值夜班回家被杀,佩枪被抢,案发现场就在这条"胡志明小道",案件后来也破了。<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原谢池巷"胡志明小道"今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五、第一幼儿园,产妇院、敬老院</b></p> <h3>第一幼儿园的记忆几乎全忘了,只依稀记得园里面有"徛尺儿(温州方言,一种用于控制刚会站立,尚不会走步幼儿摔倒的幼儿用具)",幼儿园兼托儿所。大跃进后,大炼钢铁,鼓励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劳动,那时幼儿园不多,谁家一楼或道坦大些的,办托儿所。我家一楼当时是中堂,很宽敞,居委会就办了个托儿所,记忆中当时托儿所不少。第一幼儿园旧址在原卫生学校对面,挨着戏剧学校,以后半个多世纪了,一直叫"一幼"即第一幼儿园。前两天去看了一下,不料"一幼"已人去楼空,不知搬什么地方去了。现在新温州人剧增,与时俱进,老一幼确实也太小了,再说它挨着医院,医院生意火爆,门口人多车多,幼儿相当不安全。</h3> <h3>谢池巷老文化站对面当时是五马公社敬老院,敬老院收留的老人几乎没有我们街坊邻居,印象中当年家家拖家带口"佗蛮阵(温州方言子女多)",几乎没有什么单身汉老人,收留的老人大多是近郊或外县农村的,当时温州的农村又穷又苦,来城里讨饭人很多。敬老院西侧是牌子很响亮的温州市设备安装公司,原来是五马街的,不知怎么搬这儿来了,"设备安装"?好像是大城市里才有这样的单位,温州都是皮鞋厂塑料厂,踩鞋帮,糊火柴盒,搭表带,哪有什么设备?</h3> <h3>敬老院旧址这幢上世纪末新盖的房子旁边,当年消防队在这里建了个消防池,有两米多高,消防池正对着一户住户的北窗。"文.革"前有一天,下暴雨响炸雷,突然发现消防池浮上来一小女孩尸体,后得知是小女孩从后窗不慎掉进池里淹死了。消防池水里长满了绿苔,孩子家人之前根本就看不清池底,所以也根本就没往这处想,天天还拿着女孩鞋打锣串街喊:"娒走宅(错)下哇,娒走宅(错)下哇!(温州方言:小孩丢了!)"......后来响雷了,小孩从池底浮起来了,才被发现了。"响雷了,水底的尸体会浮起来",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怪怪的。</h3> <p class="ql-block">谢池巷敬老院邻近还有一所公办的五马产妇院,如同今天的月子中心,在当时小小的温州城中名闻遐迩。<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二分别为原"一幼"和五马敬老院、五马产妇院等旧址现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十六、从谢池巷走出的温州名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晋宋时期文学家、诗人。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晋宋政权交替,谢家逐渐失势并遭排斥。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任永嘉郡太守。出任永嘉郡太守是谢灵运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他在任内创作了大量描写温州山水的诗篇,最著名的有《登池山楼》、《登江中孤屿》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鼻祖。现今温州仍有谢池巷、池上楼、谢客岩、澄鲜阁、康乐坊等与谢灵运相关的历史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行己(1067-1125),字恭叔,人称浮沚先生,温州瑞安人,迁居永嘉(今温州市区)。早年随父宦游开封、洛阳。十七岁入太学,与元祐至元丰间一起在太学读书的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号称"永嘉九先生"。不久,赴洛阳,受业于程颐。元祐六年(1091)登进士第。曾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等职,官至秘书省正字。大观三年(1109)罢官,返回永嘉,在谢池坊(今温州市鹿城区谢池巷)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孟由(1887-卒年不详),是温州周宅当家长子,名门望族之后,著名居士。1910年毕业于杭州高等师范学校,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读史地专业。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谋求强国富民之路,为老同盟会会员,与同在日本求学的李叔同因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周孟由后因体弱提前回国,致力于实业救国,在温州开办了周氏钱庄,将周宅祠堂捐办为"民德小学"(解放后改称"府学巷小学"),又投资开办"温州普华医院"等。民国八年(1919年),他陪同祖母登普陀山,恳求当时著名的高僧大德印光法师收为弟子。印光法师遂赐法名"师导",自号寒香。普陀归来后即开始长斋念佛,专修净土,并行善济世,潜心研佛,竭力弘法。与这时已出家的挚友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一僧一俗,共赴弘扬佛化之事,时与其弟周群铮先生同为温州城知名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守良(1892-1947),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谢池巷周宅人。少颖异,就读北京大学商科。1919年毕业回温后,曾与姜琦等组织新学会,创办《新学报》,传播新文化。同年末与徐寄庼等在温州发起设立瓯海银行,任董事,次年应黄群之邀,供职上海通易信托公司。不久被派送美国考察金融,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回国后参与筹设远东最大证券交易机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8年后为中央银行业务局副局长。1933年改任邮政储金汇业局副局长,不久回央行原任。1937年3月中国实业银行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八一三"事变后上海陷落,周在汉口主持中央银行业务局工作。抗战时期在重庆,周任中国农民银行四联总办事处兼粮食部中国茶叶公司董事、粮食公司副董事长,并与傅汝霖以中国实业银行名义筹建重庆钢铁厂,以及与萧铮一起筹设华西垦殖公司,又与友人创强华轮船实业公司。抗战胜利后,授青岛财务特派员,接管敌伪金融产业,因病未就。辞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一职,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四明银行董事及中国国货银行监察。1946年冬,因中央银行敦促,抱病任该行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邦基,生卒年月不详,谢池周宅人,温州早期现代医院瓯海医院创始人之一。温州早期只有外国人办的白累德医院,急需创设自己的现代医院以拯世康民。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1919年7月1日,瓯海医院创立。医院初创之时,由于治疗霍乱获得显效,声誉远播,急待扩展。于是本土士绅踊跃捐款,由黄冠圭、杨玉生、周孟由等社会贤达慷慨出资,瓯海医院新院于1922年落成。周邦基、缪天荣、吴性慧等著名专家受邀来院工作,周邦基成为瓯海医院内科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院改名为浙江省立温州医院(原温州医学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邦基任内科主任,以擅治心肾疾病闻名遐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申生(1927-)温州谢池周宅人,上海同济大学毕业。1947年在上海学生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夏撤离上海,到浙南游击区任特委秘书处副技术书记。解放后任温州地委民运部第二工作队队长、首届团地工委宣传部长、浙江省科普协会兼浙江科联专职副秘书长、常委、党组成员,主持日常工作。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任温州地市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温州市第三届科协主席、党组书记等职。1988年离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上世纪30年代,夏承焘搬住谢池巷原东山书院旁,从此以"谢邻"自号。夏承焘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瑞溥(1776-1831),字百泉,号鉴湖,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生于永嘉县吹台乡十六都河庄(今瓯海区娄桥镇河庄村)。祖籍陕西凤翔府,后迁贵州,再迁居温之永嘉县河庄,雍正间乃移居府城中。清嘉庆中入资为同知。官至湖南粮储道。道光初引疾返乡,在谢灵运"池上楼"旧址旁购置田地,临池建屋,筑"怀谢楼"、"春草轩"、"鹤舫",取名"如园",成为温州城内一名胜所在。祖父兆享,赠中宁大夫。父锦,字绮霞,乐善好施,中乾隆辛卯年(1771)武举人,封朝议大夫。 瑞溥排行长,倜傥自喜。以监生遵川楚例捐纳州同知,分发安徽。嘉庆七年(1802)遵工赈例捐,升同知。九年八月,内选授以同知分发四川、重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应庚,生卒年月不详,如园第二代主人,官至广东连平州知州,著有《寄沤吟草》等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志瑛,生卒年月不详,如园第三代主人。官至湖北候补通判,署汉阳府通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之纲(1847-1939),字文伯,如园第四代主人之大房其长子。中国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历官内阁中书、制诰局佥事。生平精于许氏《说文》之学及钟鼎款识、古文奇字。著有《毛公鼎校释》《契亭金文校释》《池上楼诗稿·文集》《周书王会解校注》《周书逸文徵》《说文解字缘隙》《纵理内外篇政论》《读书丛录》《留庵杂志》《学老学庵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珍怀,如园张之纲之三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后师从夏承焘学习古典文学,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词人,著有《飞霞山民诗选》、《清词研究》、《词韵简编》等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亦文,生卒年月不详,如园第五代,是我国著名土木建筑专家、教授级高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设计建造开封市旅游胜地《清明上河园》主体工程,荣获国家与省级重奖,著有《清明杂谈·从"清明上河图"谈起》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梁益华(1924-1995),谢池巷人,中国第一代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早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后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系。1946年在所在大学的南京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曾经组织"中大"一大批进步大学生参加浙南根据地工作。并动员其大妹梁仲秋(温籍新中国第一代作家,《浙南大众》创办人之一洪禹平夫人)、二妹梁素华先后参加浙南游击纵队。解放初期,又动员小妹梁季芳赴京参加苏联援华项目之一,北京电子管厂建设。梁益华建国后在南京水利研究院任副处长,1958年调北京中央水利电力部先后四局副局长,科技司司长,"文.革"中下放任刘家峡水电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改革开放后退二线任中国水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市委市政府首届经济恳谈会特邀顾问。被《温州市志》编入温州历史名人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杨玉生(1890-1965),又名杨畴,温州平阳人,住谢池巷。民国时期温州名士,民国民医,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一医前身)创办人之一。杭州广济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医师。辛亥革命时任浙江省陆军一师师部军医、炮兵营军医正,曾参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战役,获六等文虎章,陆军二等军医正军衔。中华民国成立后辞职回温州,得道尹黄庆澜支持,与温籍同乡吴钟镕、潘鉴宗、黄溯初等一起筹办瓯海医院。率先捐银洋1000元,杨玉生为院长,次年在积谷山麓兴建新院(今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于1921年夏建成开业。1925年因患严重肺结核,离职休养。嗣后在谢池巷家中设立诊所(1932年改玉生医院)。1933年瓯海医院因经费困难,几乎无法维持下去,杨玉生又与热心士绅叶志超、吴百亨等商议,医院改由慈善机构济善堂管理,继续维持到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林镜平(1900-1997),温州瑞安人,住谢池巷。是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外科一级教授,曾任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委员。温州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温州市委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第六届名誉主任委员。市科普协会主席,市科协科技顾问、荣誉委员。中华医学会温州分会副理事长,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于建国初期当选为温州市第一、第二届武术协会主席,以后历届名誉主席。 他热心温州地方文化事业,1950年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时,他即将家传的明、清名人书画等40多幅精品捐赠给文管会。1980年,他又将家传明、清名人书画等90多件捐赠给温州文管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缪天荣(1914-2005),浙江瑞安人。住谢池巷。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1953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长期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和模型眼》等。缪天荣四子缪晓平亦为著名眼科专家,现任温州明乐眼科医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王庚尧(1926-)谢池巷人,原温州医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前在温中参加中共地下党,后赴浙南游击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林声宇(1922-),温州谢池巷人,原温五中语文教师,温州教育界老前辈,汉语言和楹联专家。林声宇为墨池公园大门撰写的楹联:过化存神,盛传文脉;荣今涵古,秀揽江城。温州诗词楹联专家胡嘉祥点评:这副联是墨池公园的一大门面也是一大亮点,许多省里的专家来看后都赞不绝口,称林声宇先生为温州诗联界"一顶一"高手。胡嘉祥点评,"过化存神",就是指经过圣人感化的文化和存留的精神。据说,公园里的墨池是永嘉太守"书圣"王羲之生活,练字洗笔之地。短短几个字,切中墨池公园的悠久历史踪迹和文化脉络,文思精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周鹏奎(乳名金凤)女,著名越剧演员。浙江嵊县人,1932年5月出生。1943年进丁筱芳科班学戏,拜丁筱芳为师。专工大面。1946年加入宁波红牡丹剧团为演员,后进如意剧团为花脸演员,演出于浙江丽水、青田,温州一带。1951年应温州市东南剧院之邀,在该院演出,1952年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为拓展戏路兼演小丑、彩旦、老生诸角。30多年中演过的今古剧目有300多个。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秦香莲》中的包拯、《啼笑因缘》中的刘德柱、《蛟龙扇》中的焦永、《屈原》中的楚怀王、《雷雨》中的周朴园、《将相和》中的廉颇、《二度梅》中的的卢杞、《狸猫换太子》中的包拯、《胭脂》中的施愚山、《灰阑记》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罗汉钱》中的五婶、《打严嵩》中的严嵩等等,得到行家与广大观众的好评,称赞她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在越剧花脸中是不可多得之才。退休后在民间职业剧团为挑梁演员,以演包公戏为主,每至一地观众如潮。1957年参加浙江省戏曲会演,因饰演《灰阑记》中包拯获表演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绍光,谢池巷人,温州知名业余作家,市陶建系统干部。从青少年始即爱爱好古典文学,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章。著有《古诗艺术探胜》、《诗林拾翠》、《秋窗流莹》、《美丽并不遥远》等六本著作,其中《美丽并不遥远》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至今10年间在海外旅行时写的60篇散文。张绍光著作先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张绍光还撰写了大量采访报道文章和报告文学作品陆续在中央、省市级有关媒体上发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吴崇富,谢池巷人,温州著名骨伤科医师,南拳武术家,温州市"十大名医"之一。1966年和朱鹤等温州骨伤科名医创建东风医院(今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黃瑞虎,生卒年月不详,谢池巷人,温州南拳著名名师,时人称"阿虎老师",著有《浙南虎形拳》。阿虎老师平生精练催马三战、双虎挂、南少林棒等几种套路,另承金连仁老师传"五虎下山"一路,此拳系正宗南少林拳法,技法开合有致,劲透不固,是南北合拳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文及手拍/杨振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