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篇献给我们逝去的童年<br></b><b>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五十三年前,那是一九六四年的春天,我们迎来了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刚刚经历了共和国“大饥荒”的我们,提着坠坠不安的心,壮着鼓足勇气的胆,牵着父辈的手,来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黄河子弟学校。开始了我们人生长河的第一篇,我们上学了!记得我要上学的前几天,我每天握着我们楼下那棵有手腕粗的一棵桐树转圈,一边转一边仰着头看着碧蓝的天一边喊着:我要上学啦!那时的天真蓝!</b></h1><h1><b>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脸,从此结成了我们一世的缘!</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也许是天性使然,只一天的功夫,我们便成了玩伴。追逐着,笑闹着,很开心。报完到大家一起搬桌子,摆凳子,擦黑板,整书包,端座好,手背后,望着老师的脸,急切地盼着发书本,然后庄严地歪扭着写下:一年级二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进行的又是那么自然。</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我们的教室位于学校南端二层小楼一层最东边,朝南,教室的外面有一堵不高的红砖墙,墙上有一个豁口,从豁口向外望,那里是绿油油的一片,后来我们知道了那是麦子,我们吃的馒头就是那东西的果实磨出来的面做出来的。</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叫刘桂仙,和大部分女同学一样也穿着花格子衣服,梳着两条大辫子,身体很壮实,有一双大大的眼睛。</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开学第一课,老师让我们抬起头向黑板上边看,上边有八个红色大字,老师让我们跟她一起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转过身去跟着念: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五十三年过去了,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接好共产主义的班,因为共产主义还很遥远。</b></div></b></h1><h3><br></h3> <h1><b>从那时起,我们一同学习,一起玩耍,共同经历了我们人生当中无数的第一次<br></b><h1><b>-----------第一次独自背着书包去上学。不用家长陪伴,也没有家长接送,或独行,或结伴。现在看看我们的子辈、孙辈,再看看学校门口快放学时的景象,我们简直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大概天生就有勇气,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第一代。</b></h1></h1> <h1><b>-----------第一次远足。大约在我们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去了一次离我们学校很远的地方------烈士陵园,我们排着队一路步行,路程很远,去的时候一路说笑,快到的时候也可能累也可能意识到不能再说笑了,默默地走。<br></b><b>看着青石板雕刻的墓碑,满园的松柏,我们还闹不太清这里的意义,只是心里有些压抑和沉重。当我们走进吊唁大厅,看到大厅里的水磨石地面,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第一次看到这么光这么亮的地面,返光,很滑,稍不留神便会滑倒,有些调皮的同学干脆滑了起来,像溜冰,完全忘记了这里的神圣与庄严。现在想起来那是的我们是多么地天真烂漫</b></h1> <h1><b>----------第一次吃忆苦饭。五年级时我们去了长安县王曲接受阶级斗争教育。那是大地主郭守约家,当时有一句顺口溜:下了王曲坡,四面都姓郭。可见郭家庄园有多大。听完讲解开始吃忆苦饭,每人一碗野菜糊糊一个麸皮窝头,有些同学吃的很快,有些同学皱着眉头难已下咽。其实我们那时的生活比起吃这些也好不到哪里,那时我们每月定量17斤半,还是百分之七十包谷面,每月四两油,半斤肉,一年一人六尺布,想穿新衣裳只有等到过年。现在看看我们孙辈的生活都不知我们那时是怎么活过来的。</b></h1> <h1><i><b>---------第一次在外过夜。其实就是学军拉练。那是一九七零年五月二十日,十三岁的我们背着各色各异的背包,一大早赶到学校集合,准备出发。拉练终点……临潼,对于我们十三岁的孩子来说就跟长征一样,还没出发就有人晕倒了,好在只是紧张造成的,稍事休息就可以了。那是拉练还挺正规,有先遣队、宣传队、收容队等等。<br></b></i><h1><i><b>正在准备出发的时候,学校高音啦叭突然响起,播起了毛主席的庄严宣言,史称520声明,从这一天我们知道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的名言。也是在这一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突然感觉我们犹如生活在天堂一般。三十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我国每年出国人数数以百万,我们明白了,这些人一定是记住了当年领袖的教导,去解救那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劳苦大众,完成领袖的嘱托,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重担!</b></i></h1></h1> <h1><b><font color="#b04fbb">--------------第一次学工劳动。劳动是我们上学期间的必修课,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父母工作的生产车间,那里有很多奇奇怪怪机器,轰隆隆地响。<br></font></b><h1><b><font color="#b04fbb">黄河机器制造厂当时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当时在距离黄河厂向西大约两公里的十字路口栽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超越,可见防备有多么森严。<br>我们也不得入内,因为我们不是黄河厂子弟,不能去哪里,但我们又不能不劳动,于是我就去了个种能劳动的地方。去十六街坊粮店卖面,去红华仪器厂医务学医,去国棉六厂纺纱。从那时我知道了打针得两快一慢、面口袋如何最快拆线,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穿的汗衫左下角印着的16支纱、32支纱、42支纱是什么含义,那是表示纱的粗细,五十二支以上的纱基本都用于出口。我幻想着什么时候我能穿上52支以上的纱做出的汗衫,一定很柔软,穿上一定很舒服。如今我当年劳动过的地方都倒闭了,只有黄河厂还开着,我百思不得其解。</font></b></h1></h1> <h1><b>----------第一次干农活。学工、学军、还得学农,那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于是我们来到了狄寨塬,在那里,我们割麦,我们拉车,我们扬场,仰着笑脸,忍着每天晚上被蚊虫虰的满身红包的巨痒,仍然第二天准时出现在田间,虽然劳动的时间很短,但我们明白了,土地保住了我们的一日三餐。真是世事弄人,三年后我们真的成了农民,而且一当变是几年,滚爬摸打,酸甜苦辣,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成就了我们的身板,直到今天,我们才体会到,没有当年的磨练便没有我们的今天。<br></b><b>40年后的一次郊游,我才知道这里便是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这里的沧桑依旧在,只是少了白嘉轩!</b></h1> <h1><font color="#ed2308"><b>这就是我们的童年,虽已逝去,但点点滴滴永记心间,我们共同拥有太多的第一次,每经历一次便使我们得到锤炼,<br></b><b>想想童年的我们,看看现在的脸,我们是神奇的一代,因为我们有梦幻般的童年!</b></font></h1> <h1><b>本篇部分选用了同学们拍的照片,我做了局部修片和裁剪,在此感谢同学们提供的美好瞬间,感谢你们精彩的表演。</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