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序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文:原创</h3><h3>图:沉梅</h3><h5>作者简介:杨自忠,男,生于1965年8日8日,湖北襄阳人,大学专科学历,经济师职称,国企领导干部,有全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职资质,曾在地级市党报发表过四篇文章,代表作品《中山晚唱》、《不同步的生日折射》。</h5> <h1>走过的五十载,印记恒久。不是功成名就才想起了过去,不是衣锦还乡才忆起了那段岁月,那些经历与我随行,那些往事与我结缘。</h1><h3><br></h3><h1>善感!浅忆童年,温习少时,触摸经年。</h1><h1>习作!回忆过去,写录旧事,留予后者。</h1><h3><br></h3><h1><font color="#167efb">现呈文两篇,佐膳读者。</font></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堂伯是个打铁的手艺人》</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韵</h3><h1 style="text-align: left;">堂伯生于一九二六年冬月,宝号字民英,是一个地道农民出身的手艺人,受其师傅的真传他学会了全能的铁匠手艺。从我记事开始他老人家虽不是一代名匠,而却有一个类似名匠的口碑,虽不是一个慈善义士,而却有一个比慈善义士更贴切的称谓,这两个称呼分别是杨铁艺、杨济公。</h1> <h1>从我有记忆到堂伯生命永寿止二十几年的时光里,他技艺精湛,忠厚为人,勤劳济世,礼仪为邻,宽厚贤德的事迹现仍历历在目。</h1> <h1>堂伯的铁匠手艺造就了他的一生。早在一九四二年左右,堂伯随其父结识的友人学习铁器锻造手艺,按照传统的拜师学艺、带徒三年的规矩,他一个三年根本就没有出师,据他自己讲述没有按期出师的原因时说:师傅说他学了几年徒,连打大锤的时候就打不好,师傅对他的这种评价,令经历过三年漫长学艺之路的堂伯不得其解,他牢骚满腹,并反问其师傅,而师傅沉默,不言不语。</h1> <h1>堂伯的这段回忆与《薛谭学讴与秦青》有所类同,薛谭学讴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一日铁器铺照旧开张,其师傅说:你今天当师傅打小锤,我来当徒弟打大锤,按照师傅的旨意,他也没有谦虚,自以为是,并装着师傅的模样不客气的手持小锤敲打起来,一片片叮当、一片片号子,几个回合下来堂伯有些招架不住了,一是手钳不听使唤,二是小锤也打不到位,至使铁器打的不成模样,一场师徒的较量之后师徒便停下来歇息,这时师父先开口并诚言到:打铁需要自身硬,这个硬一是指技巧,二是指火候,三是指眼力,差一不可呀!师傅另言到:刚才的比试你虽是师傅的角儿,但徒弟也是师傅,我刚才的一通打法就是要让你明白师傅也不是好当的,顿时堂伯明白了其师的用意,并深刻领悟了师傅的指点,在此后的师徒锻造演义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有轻有重、时轻时重、敲敲打打、师令徒从。一年后堂伯便出师回乡了。</h1> <h3><font color="#ed2308">【牛耕地与木犁】</font></h3> <h1>堂伯的手艺学成回乡之后,便在荆山余脉西南俊岭的雨林台所辖的安场(庵场)开起了铁匠铺,该铺设在自家独立大门的第一个院子里;从民国时期到八十年代后期,共经历了创办、成长、成熟、兴盛、自然歇业五个阶段,五十余年的历程。</h1><h1>这个铁匠铺开张以来,为南、远、荆三县的部分农牧民提了与年代相适应的、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农器具。</h1><h1>如耕作农具:牛耕犁、牛耕耙齿及配套铁器;农家用铁器具:锄头、镰刀、弯刀、钉钯、粪叉、菜刀、火钳、吊锅钩、牛铃、板仓滑、猪牛羊宰杀刀具;狩猎用铁器具:火铳、铁猫、关笼、卧公箭、土电枪等等。</h1> <font color="#ed2308">【家乡春秋寨春景】</font> <h1>堂伯所打制的铁器质量上乘,火钢到位,刀不卷口,耙不弯齿,经久耐用。最为远近闻名的是火铳(土猎枪),不知怎么弄的一块废钢通过大半天的时间竟能锻造出火铳的枪管,几经周折在没有任何定型工具的情况下能用手工将铳管钻得那样的同型,当一支铳完工后会有试铳的环节,在试铳的时候总是能够赢得一阵阵喝彩!他所打制的成品铁器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铁器上打上有自己属名的钢印,就像现在的商品和商标一样,一看就能识别店家,也是品牌的唯一象征。</h1> <h1>在堂伯开铺的几十年里,他坚守师德,不为一已私利丢失诚信,从不见利忘义,并用手艺回馈乡里。在荒年灾月他给乡亲邻里打制农具时,有钱的就收个成本,无钱的就让其先用,从不催款要钱,从不强人所难,从不在农忙时因没钱而拒打农具、以利抢雨水、抢季节耕种;在方圆百里他以艺助农、以艺扶贫、以艺帮困、以艺救急、以艺济世,用自己毕生经历谱写了一曲民间艺人尽善尽美的乐章!</h1> <h1>在我们这片区域像堂伯这样的民间艺人并不是很多,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因打铁是个体力活,且收入低,没人愿意真心拜师学艺,导致其精湛的手艺没有传承下来,丢失了这桩民间手工锻造铁艺的文化,为此我感到遗憾,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追忆堂伯的师德精神,二是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先辈民间艺人的传世经历,三是推崇和营造民间文化的认知、采集、挖掘、保护、传承之氛围。</h1> <h1>说到这里最想表达的就是:向堂伯父致敬!向和堂伯父一样的民间老艺人致敬!是他们上几代的民间艺人用智慧支撑着近代农业、农垦、农耕事业的发展,是他们用师德精神推进了近代、现代农牧业种、养、加走向初始文明,并为现代农业走向文明奠定了良好基础。</h1>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当家人的施政方略》</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家居住在鄂西南边陲小镇的雨林台村,那个时候叫全胜大队,家庭人口八人,有哥姐弟六姊妹,姊妹我行五,兄弟四个我行三,由于父亲是国家干部常年在外地工作(肖堰区〉,母亲又经常生病卧床不起难于当家作主,所以当家的重担便落到大哥身上。</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自大哥当家开始,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全家人吃饭的问题要依靠生产队每月分给的口粮和工分粮养家糊口,那时二哥和我还有小弟都比较小,正在上学还不能做重体力活,只有大哥、大姐、小姐在生产队务农、挣工分,以换得每个月能够多分点工分粮解决八口之家的吃饭问题,那个时候的那种家境真的难为了大三姊妹,也难为了大哥这个当家人!</h1> <h1>从我记事起,大哥这个当家人很精明,有两把刷子,有治家之策,每年、每季、每月、每天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既像个长哥样又像个当家人,家庭所有成员既佩服又服从。</h1> <h1>大哥的当家之策大多为激励措施,但对儿时的我和少年的我们那就是一种莫名的诱惑!</h1> <h1>我从十发左右的时候开始做一些小体力劳动,如放学后到顺路的小煤矿上背煤回家以备冬天取暖和烧石灰之用,放学后到自家烟火山上背柴回家烧饭之用等,当然,从事这些劳作也是当家人的安排,我和二哥都不例外(小弟还很小);记得第一次背煤回家,晚上大哥到现场进行了查看,查看后不仅口头上给我戴了高帽子,而且还对我实行了物质奖励,奖品是我最喜欢的自制玩具枪使用的火药炮子两颗,我将奖品用布包好藏了起来,觉得来之不易,那一晚我兴奋了半夜!后来大哥为了鼓励我参加劳动并许诺给予奖励,在多次劳动之后大哥也能兑现许诺,好几次奖给我火药炮子,积攒最多的时候火药炮子有二十余颗,而这些火药炮子只有在小伙伴们一同玩耍的时候才肯拿出来一颗显摆显摆,然后用小锤或石头在火药炮子上用力一砸,瞬间山响,那种响声感觉到十分美妙!</h1> <font color="#ed2308">【襄阳.唐城】</font> <h1>针对长哥的用心良苦和采取的小小计策,现归纳几方,以佣眼耳:</h1> <h3><font color="#ed2308">【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font></h3> <h1>之一,利益激励。</h1><h1>我们小几弟兄遇礼拜天、暑假和寒假是大哥施展治家方略的最佳时机,按照不同的季节当家人适时的都会安排劳动,并在做事之前宣布奖励措施,如春、夏、秋季下雨时会叫我们到山上检野生的黑木耳,检回来的黑木耳晒干后由大哥称重,然后给我们按斤奖励,每斤给我们的奖金为两角钱,运气好的时候每人每天才能检到半斤左右,得到的奖金一般为一角多钱,由于奖金的诱惑,一遇下雨的第二天我便早起上山,争先恐后。</h1> <h1>记得那些年的春、秋季,当家人安排我们上山检橡子,摘贝子,采梨寄,挖药材等打山货都对我们采取了奖励政策,记得有一年我获得的奖金有十三块多钱,经大哥同意我买了圆规、文具盒、钢笔、量角器等文具,我所在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羡慕!</h1> <h1>之二,物质的善诱。</h1><h1>我十四岁那一年刚放了寒假,心想放假后除了帮忙做家务外可以好好玩一段时间,心里正美着呢,不料大哥腊月十六晚上开会了,开会的大致意思是:大三姊妹正在生产队里修水利,要出勤挣工分,腊月二十八才放假,要求二哥负责带领小三弟兄检柴、背炭准备过年用柴炭,为防止正二月反春下雨下雪,要求多检多背,并规定了每天每人检柴背炭的回数,超检超背一回奖励两个鞭炮,由二哥记数年前兑现。看到大哥开出的这个条件,我们小三弟兄劲头十足,每天完成基本任务之后超几回次,累计算下来应该奖励的鞭炮有一百多响,大年三十吃过谈年饭,大哥从木箱子里拿出每封两百响的小洋鞭炮对我们小三兄弟说:,这是奖给你们的,每人两百响(个),另每人发了两个小炮竹,那一刻我们高兴极子,背柴背炭的劳累瞬间化为乌有!大年初一至元霄节我们燃放的鞭炮声零零散散地响彻在老屋的上空。</h1> <h1>之三,精神的褒施。</h1><h1>大哥在当家期间,不仅是在劳动方面常会给我们一点小甜头,而且是在学习方面也有方略,为了让我们小三弟兄读好书、作好人他既有物质的投入也有精神和荣誉的给予;记得我小学升初中的前半年,他在全家人吃饭时说:老三今年要升初中,星期六和星期日少让他做活,多学习,多复习,争取高分考取,希望老三今后能够成才,并承诺如果我考上初中,一是由他亲自用红纸做成家庭喜报挂于堂中,以示表扬,二是给父亲汇报上初中的时候让我住到父亲的单位(矿务局)吃住并走读,生活条件好点……!后来我考上了初中他毫无折扣的兑现了上述承诺。</h1><h1>这是我少年时期得到的、最珍贵的、第一份精神鼓励和至高无上的家庭荣誉!他的那一番话和践行不仅激励着当时的我,而且还激励着我后来的人生!</h1> <h1><font color="#010101">大哥作为我们小时候的当家人,为了家庭使出了全身解数,在少年的我们看来他的治家方略具有较大的诱惑力,不仅能够调动家庭成员参与劳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使人在愉悦中劳作,在劳作中受益。他的这些激励之策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也被广泛采用,且行之有效!</font></h1> <h3><font color="#ed2308">【古襄阳、三国文化发源地】</font></h3> <h1>啊!谢了,当家人的治家之策,它教会了我的勤劳,也孕育了我的智谋!</h1> <h3>本文属《家庭回忆篇》,整理于2017.11.3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