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磨丁古寨,一次触动心灵的旅游(原创)

柳暗花明

<h3>中国磨憨口岸</h3> <h3>老挝磨丁口岸</h3> <h1>  磨丁位于老挝琅南塔省,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口岸接壤,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磨丁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极高。群山一隅,有个距今三百余年历史的村落------磨丁古寨。</h1> <h1>  2017年10月,我和妻随旅游团来到这里。这是一个以制盐谋生的颇有名气的小寨。说他有名气,是因为几百年来寨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靠着山脚下一眼盐井,制作出含有极高矿物质的“鱼牌”食用盐而闻名遐迩。说他小,是因为历经三百年的沧桑岁月,寨子里至今仅有一个赖以生存的盐场,几十户人家百十来口人。</h1> <h1><font color="#010101">  从磨丁小镇驱车至磨丁古寨约半个小时路程。大巴行至寨子山脚下,这个传说中的制盐古寨便映入眼帘。盐场建立在半山腰地势平坦处。称其为盐场,我觉得叫它作坊更加贴切。尽管古寨制盐历史悠久,但迄今为止这个所谓的盐场并没有过像样的厂房。眼见的依然是其祖辈们遗留下来的四面透风,低矮昏暗的一个窝棚。大概这是老挝政府为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刻意而为之的吧。我们看到窝棚里制盐设施异常简陋,三百余平米的地面上垒砌着十余个烧盐的灶台,每个灶台上放置着一口长两米,宽一米左右的长方形大锅。制盐所需的盐水直接从附近的盐井里汲取,燃料来自盐场附近原始森林的树木。就资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或许这是古盐场之所以历经百年沧桑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吧。</font></h1> <h1>  不知是原本如此还是特意安排,我们到来时,村民们恰巧在制盐。但见几眼灶膛炉火正旺,锅内盐水沸腾,窝棚内水气氤氲。几个女工正端坐在灶前往灶内添柴。之前熬制好的一批食盐堆积在过道两旁木板搭建的平台上。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盐工们手持制盐工具,挥汗如雨作业的场面。对于制盐,以前聊天时听朋友说起过。印象中制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天然的太阳光晒,另一种则是通过加温把盐熬出来。熬盐并非我们想象那样把水熬干了,就成为食用盐了。熬制过程中,盐卤里不光是纯粹的氯化钠水溶液,其中还含有氯化镁等有毒的物质,盐工们须将这些有毒物质从含有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分解出来。这是熬盐工序中最难之处也是关键所在了。如若不然,则会发生食盐中毒乃至人员死亡事故。令人费解的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寨民们几百年来在知识贫乏,缺少必要的检测器具的情况下是如何成功提炼氯化钠水溶液使之达到食用标准的呢?或许这个问题是古寨历经百年不衰的关键所在了。</h1> <h1><font color="#010101">  离制盐作坊百十来米的山脚下,我们看到了那眼具有传奇色彩的咸水井。咸水井乍看起来与国内通常所见的水井别无二致。但今天所见的盐井,其意义我觉得已不能简单的用其历史存在时间的长短这个概念来衡量了。老挝政府近几年似乎赋予了咸水井新的使命,即通过大力开发古寨旅游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旅游观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老挝,了解古寨,进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老挝投资建设,以摆脱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这大概才是古盐井今朝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了。</font></h1> <h3>远处小屋内就是那眼具有传奇色彩的咸水井</h3> <h1>  离开盐场,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古寨行进。古寨,这个名字听起来是那样的充满诱惑,那样的令我心驰神往。</h1> <h1>  看着道路两旁站立着的十余个少年儿童,第六感官告诉我古寨到了。待我们走近,孩子们不约而同的伸出食指与中指,嘴里发出拜拜,你好的问候。我走近一小男孩儿,逗他说,我们刚见面你就说拜拜,应该先说你好,我们走了再说拜拜啊。那个小男孩儿一脸茫然,我想他大概没听懂我说的意思,也可能听懂了但一时还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吧。后来发现,我们所到之处,但凡有孩子,与人见面打招呼的语序都是先说再见,后说你好。看来老挝的老师们面对庞大的中国旅游群体还真需在中文上下点功夫啊。<br></h1> <h1>  如导游所言,每逢游客至此,寨子里的小孩都会站在道路两旁欢迎游客的到来。对此导游给大家一个建议,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自食其力的好习惯,希望游客不要给孩子们钱,要给最多给一小包饼干或糖果之类的即可。导游的话听了让人感动,既给原本就舍不得花钱的大爷大妈们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又想到了如何培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真是“言语不多道理深啊”。但我想,到了购物中心,导游是否还会这般心疼大家乱花钱呢?</h1> <h1>  行进途中,我见到一家四口站在路边笑迎游客。夫妇俩看上去四十来岁,脸色黝黑,衣着简朴。男人半举着幼小的孩子,大概是希望得到游人的特别关照吧。女人站在一旁露出腼腆的微笑,那大点儿的小女孩则规矩地立在他们身旁。身后是他们的家。所谓的家与我遐想中的木墙茅草顶的高脚楼有着天壤之别。眼见的用“破旧不堪”四个字加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那低矮的房子,从墙体到屋顶全是用大小不一的纤维板和破碎的塑料制品拼凑而成的。房子周围并不见什么热带雨林中的奇花异草。高低不平的山地上随处可见被丢弃的塑料袋、菜叶之类的生活垃圾。那为远道来客举行拴线祝福礼仪的愿景,则成了虚幻的海市蜃楼。依照老挝民俗,客人是不能进入主人房间的,所以那一家四口屋内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寨民们如此的居住环境,着实令我惊讶。我只知道老挝是亚洲最穷的国家,但不曾料想会穷到如此地步。我不知道如此的生活状况他们已经历经了多少年,更不知道其间他们经历了多少坎坷与磨难才顽强生存至今。我不愿再多想,心里早已五味杂陈。征得他们同意后我给他们一家拍了几张照片。心里默默祝愿这家人从此过上好日子,希望可爱的孩子将来能够走出深山,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h1> <h1>  循着山路,我环顾了整个山寨,除了个别富裕的村民建起新房外,绝大多数村民的住所与我先前看到的四口之家情况大同小异。我不知道这下无寸砖,上无片瓦的房子,他们还要住多久。</h1> <h1>  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一老妪蹲在家门口,见我们路过,她面带微笑双手合十,嘴巴一张一翕,念念有词。我知道这是老挝人对客人最为隆重的欢迎礼节了。我从她那布满深深皱纹的脸上,读出了“饱经风霜”四个字。从她那惨淡的笑容里,我感觉到了老人对过往游客的羡慕之情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无奈与期许。是啊,身处这穷乡僻壤,就此一生,我不知道老人年轻时是否也曾期盼过有朝一日能走出深山,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或许我的臆想对她而言过于奢侈了。我本能地拿出一张人民币递给老人,老人将钱紧紧地攥在手中,脸上露出一笑。</h1> <h1>  我去过的国家不多,屈指一算大概十几个。那些国家的景观、人文地理给我带来过无数次的欢愉,每每让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然这次老挝之旅,准确地说磨丁古寨之旅,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这里的人民是淳朴的,他们生活在贫困中,每天站在路边迎送往来的游客,目的无非为了获取点滴的恩惠。他们接受游人的馈赠,但绝不乞讨。他们需要别人帮助,但又不失尊严。这里的人民是勤劳的,尽管上苍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勤劳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地继续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承祖业,繁衍生息,固守着祖辈们留下的这眼盐井,这座山寨。<br>  我思绪万千,那站立在路边的一家四口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确活的很艰难,一方面他们要承受来自经济、自然界等外部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自己内心的思考与疑虑。在苦苦的挣扎中,有人若是向他们投以理解的目光,哪怕是短暂的一瞥,我想他们定会感受到人间的暖意。我不忍再想下去,急忙折转身体,原路返回。那女的抱着小孩,依旧站在路边,我随手拿出两张不等面额的人民币递过去,她欣然收下了,脸上依旧露出腼腆的微笑……<br>  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老挝的国民经济仍裹足不前,磨丁古寨人民的生活质量仍如此低下,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感受老挝人民生活最真实一面的同时,我的心灵一直被深深地触动着……</h1><h3></h3><h3><br></h3> <h1> 2017年11月29日于杭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