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六中校本课程《书法鉴赏》系列之一:第一章《汉字起源》

中庸之道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莆田六中校本课程《书法鉴赏》</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之一,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在当今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造型艺术。汉字来源于原始的象形图案和指事符号,能够因形见义,汉字本身的形态,天然地具有丰富多变的美的意象。这也是汉字书写最终演化为一门独特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汉字从产生、发展到定型,历史漫长,变化繁复,其一字多体的特点为书法美的创造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汉字丰富众多的部首形态和多变的点画书写方法及其构架的虚实、章法意识,也给书法的点画美、结构美的创造,留下了可以广阔驰骋的天地。<br> 中国书法的神秘,在于字里行间透露着的高妙意境,在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类言语的朦胧;中国书法很复杂,在于涵容其中的精神深度与文化厚度,书法从来不仅仅是书写的技艺;中国书法也很简单,在于“技近乎道”的笔墨修行,在于“人书俱老”的时间厚重,在于洗笔池俱黑、退笔成冢的习练。你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可以说“无他,唯手熟耳”。历史上任何经典书法作品都是高妙的意境与精湛的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只是常常由于欣赏的对象、时间、空间的位移,而产生了很多以偏概全的错觉罢了。<br> 中学生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熟悉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过程,认识符号文字、甲骨文、篆书、汉简、章草、隶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的流变、沿革、代表作,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建立书法审美意识,掌握书体书风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适应我校同学对书法鉴赏的知识需求,特编写了《中国书法鉴赏》这一校本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书法。本课程主要分为汉字的起源、先秦和秦代书法、 里耶秦简、汉简草书与章草形成、魏晋风骨、南北朝隋唐书法、尚意领袖、元明清民国书法、翰墨情怀、书香致远等。通过对书法鉴赏学习,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同学热爱书法,学习书法,进而全面提高书法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因此,书法到底是什么?无需给她下定义,你完全可以通过与书法经典作品的沟通,达到与古人的心心相印,从而体会到历史的脉动与生命感。古人云,“观千剑而知器”,重要的是,你看,你思,你方有所得。<br> 人生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作用任何别的因素和手段都无法代替。书法教育是中国当代最普及、最简便的艺术教育途径,是美育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书法鉴赏》是刚刚兴起的人文素质课程,本教材的编写也是一项抛砖引玉的工作,里面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相信这本校本课程对于中学生普及中国书法文化,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br> </font></h3> <h3>  目录</h3><div><br></div><h3>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h3><div>第二章 先秦和秦代书法<br></div><div>第三章 里耶秦简 探源章隶<br></div><div>第四章 汉简草书与章草形成<br></div><div>第五章 魏晋风骨<br></div><div> 一、魏晋书法 承前启后</div><div> 二、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div><div> 三、千年书法 至尊书圣<br></div><div>第六章 南北朝隋唐书法<br></div><div> 一、南北朝隋唐书法<br></div><div> 二、热血书家 字如其人<br></div><h3>第七章 宋朝书法 尚意领袖</h3><div> 一、韵外之致 意在笔先<br></div><div> 二、两宋书法 宗法尚意</div><div>第八章 元朝书法</div><div> 一、元朝书法 复古求新<br></div><div> 二、悲情书家 集书大成<br></div><div>第九章 明朝书法<br></div><div> 一、明朝书法 帖学大盛<br></div><div> 二、淡笔尚书 芝英云气<br></div><div>第十章 清朝书法<br></div><div> 一、帖学余绪 碑学倡兴<br></div><div> 二、浓墨宰相 古拙朴茂<br></div><div>第十一章 民国书法 国学精粹<br></div><div>第十二章 翰墨情怀 书香致远<br></div><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第一章 汉字起源</h1> <h3>  学习汉字要从汉字的起源讲起,为什么?首先,我们了解一个事物要有一种寻根问底的意识,也就是找到它的起源,然后顺着它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来了解它。在起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把握它的规律,了解它的特点。在学术史上,关于汉字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三种:一种是起源于八卦,一种是起源于结绳,还有一种就是仓颉造字说。一、汉字起源的三种传说</h3><h3> 八卦说历史上有人认为古人在造八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开始造出汉字。</h3> <h3>  1、八卦说</h3><div> &nbsp; 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是八卦中象征“水”的坎卦,把它旋转90度竖起来,就和汉字中的水很像,所以这些学者说汉字的源头是八卦。坎卦但是这种说法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八卦除了坎卦之外,其他七个卦相和汉字都不是很像,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偶然的相似。<br></div><div> 但我们也要知道,八卦的创制是什么?是圣人从人体、从自然选取形象,这个规律和汉字很相似。所以汉字起源于八卦说,它提示了我们汉字的创制是要从人体和自然选取形象。它有它内在的合理之处。<br></div> <h3>  2.结绳说</h3><div> 第二种汉字的起源说,叫做结绳说。就是古人通过在绳子上系一个疙瘩,来提醒他做什么事。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因为绳子系的疙瘩只能提醒我们有一件事,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事。可汉字就不一样了,汉字能够告诉我们具体的事情。<br></div><div> 尽管说汉字起源于结绳不太可信,可是它也告诉我们汉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能够帮助我们记事。而且汉字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传递、传播、传承重要的信息。<br></div><div> 除了八卦造字、结绳造字之外,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就是仓颉造字,这是我们今天最能够接受也最接近于汉字创制的真实状态的一种传说。</div> <h3>  3.仓颉造字说<br></h3><div> 仓颉是谁?仓颉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他是黄帝时期的人。<br></div><div> 仓颉是做什么的?他是黄帝的史官,有掌管历史、掌管文化、掌管文献的职能,和文字关系又是最密切的。在我们的一些记载当中,仓颉长得很奇怪。这个人叫做“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有一个很大的额头,有四个眼睛在放灵光。“实有瑞德”,这个人非常聪明,“生而能书”,说他生下来就能够写字,当然这都是传说对他的美化。<br></div><div> 仓颉是怎么造字的呢?这段历史记载得很少,但是在韩非子中有记载仓颉造字的一个思路。韩非子说,“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仓颉要给自私的“私”和公开的“公”造一个字,怎么造呢?我们知道这两个字是反义的,首先他想我怎么造这个私字?他想了一个办法,他画一个封闭的圈,这个圈里的东西都是我的,那就表示“厶”。这个字你看就是我们今天“私”字的右边部分。后来古人想什么东西最能够表示私有?那莫过于粮食了,所以古人在“厶”字旁边加一个“禾”,再次强调它是我私有的产品。“私”字有了,“公”字怎么造?仓颉说,公和私是相反的,所以违背私,和私对立的状态就是“公”。于是他在“厶”的上面加一个“八”。我们知道古代的数字从二到四到六到八,都是一个不断地分离的过程。二分成四,四分成八,那分离就引申出违背的意思,所以八表示违背的字意,对于私的违背也就是私的相反的一面,就是“公“。所以仓颉用这种思路造出了“私”和“公”这两个字。<br></div> <h3>  二、仓颉造字的影响</h3><div> 其实,汉字不可能是一个人造出来的,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是人民大众的产物,所以在《荀子》里面就点名了仓颉造字的实质,“壹也”。</div><div> 注意这个大写的“壹”,既表示专一,就是仓颉一心一意地来研究汉字,来创造汉字;另外也有规范整理统一的意思。</div><div> 仓颉是文字的规范者、整理者、统一者,他是在那个时期造字的伟大的历史运动中的一个代表者。</div><div> 随着仓颉的造字,我们的历史、人类的文化就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因此仓颉造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div><div> 传说中说“天雨粟,鬼夜哭”,天降粮食雨,鬼在晚上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吓人?</div><div> 其实,“天雨粟,鬼夜哭”是一个吉兆——上天下粮食雨来奖励和鼓励人们发明汉字,那些去世的祖先觉得随着汉字的发明,我们不会再被遗忘了,因此在晚上喜极而泣。</div><div> 我们看到仓颉造字的传说更符合汉字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更富有这种文化的内蕴,所以这种传说更被我们所接受。</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三、考古发现:汉字起源于早期的图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然了,我们如果根据考古来看,汉字是起源于早期的图画。从早期的考古材料中能够看到,无论是大汶口文化的图画型的陶符。</font></h3> <h3>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符号</h3> <h3> 还是半坡文化中的彩图的图画,这些早期的图形和我们早期的汉字非常的相似。</h3> <h3>半坡文化彩图</h3> <h3>  在起源于图画的过程中,我们就出现了早期的象形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们从自己的身体和丰富的外在环境去选取形象,造了汉字。</h3> <h3>原始图画与文字</h3> <h3>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多名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h3> <h3> 然后到发现了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br></h3> <h3>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学者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h3> <h3>  接下来是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在青墩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青墩古人在麋鹿角上留下的刻划符号,有专家学者确认为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br></h3> <h3>这是距今4600年到4000年的山东丁公陶文</h3> <h3>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h3> <h3>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h3> <h3>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h3><div>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殷墟建于公元前1600年,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br></div><div> 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br></div> <h3>参考文献:</h3><h3>1、毛建波《中国书画鉴赏》序 </h3><h3>2、孟琢 博雅小学堂:说文解字③ | 仓颉造字:汉字的起源</h3><h3>3、大军 茶徒舍:周朝, 始见文字记载“荼”(二)</h3><div>4、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来源:王牌讲解员</div> 美篇制作:漂泊老松<h3>背景音乐:《相约那湾海》</h3><h3> 词曲:漂泊老松</h3><h3> 钢琴伴奏:刘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