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事如烟似水,回首寻觅时,一切尽在春天的美好记忆中。《驼铃岁月》一一段永远忘却不了的永恒记忆和怀念…。

向日葵

<h3>本美篇作者余世新先生的文学作品集于二零一六年七月岀版发行。</h3> <h3>作者简介。</h3> <h3>书签。</h3> <h3>青海省著名青年书法家马黎明先生为《驼铃岁月》一书的岀版而挥毫泼墨。</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部分社员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十月合影于县照像馆)</h3> <h3>一九八六年元月一日在湟源县城郊乡会议室举行文学社〝新年茶话会〞,参加茶话会的社员们在大院内合影留念。</h3> <h3>余世新先生(左)和文学社文友魏安先生合影留念。</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社员证</h3> <h3>余世新社员的社员证。(编号:0020)</h3> <h3>社刋《驼铃》的创刋号,创刋于一九八三年西宁。当时是山西刋授大学青海学区联络站主办。封面设计:左炳森。</h3> <h3>创刋号《驼铃》封二〝致读者〞。</h3> <h3>创刊号《驼铃》作品目录。由省内知名作家任玉贵先生,邢秀玲老师,刘得庆老师等支持撰稿。</h3> <h3>《驼铃》一九八四年第二期。</h3> <h3>《驼铃》一九八七年第一期。</h3> <h3>《驼铃》一九八六年增刋。</h3> <h3>《驼铃》一九八七年专门为肖玉莲女士的不幸去世岀了一期增刋,以此来深切地悼念肖玉莲社员为文学社所做出的奉献精神。</h3> <h3>一九八六年度余世新社员被评为文学社优秀社员。</h3> <h3>余世新(左)胡增輝俩人印刷,装订《驼铃》社刋的情景照片刊发在《青海日报》党报上,当时引起了众多爱好文学以及在青的刋大学员们的热烈反响。</h3> <h3>余世新(左)和胡增輝在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单身宿舍里正在印刷装订社刋《驼铃》。</h3> <h3>《湟源文艺》编辑部在一九八一年新年给余世新先生发来的感谢函。</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给余世新先生发来的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在湟源县城郊乡会议室举行的〝新年茶话会请柬〞。</h3> <h3>当时的余世新社长和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史文炽先生的来往信件。</h3> <h3>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由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寄给余世新先生的新春贺年片。</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章程。在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全体社员大会上表决通过。</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章程细则。</h3> <h3>一九八七年由《当代诗歌》月刋社主编的全国文学社团名录发行全国。</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有幸被编入此名录中。</h3> <h3>当时青海省仅三家文学社团,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是其中之一,从此,文学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国提高了知名度。</h3> <h3>社刋《驼铃》编辑组的原始社章。</h3> <h3>这是余世新先生八十年代设计的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社徽图案草图,后来因资金问题而没有定做。</h3> <h3>在二零一四年的《西宁文化》第六期上发表了余世新先生回忆文学社往事的文章。</h3> <h3>《一个美好的文学梦》一作者:余世新。</h3> <h3>在二零一零年第四期《日月》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余世新先生回忆文学社的文章。</h3> <h3>《驼铃》一作者:余世新。</h3> <h3>在二零一二年《日月》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任瑛老师回忆文学社的文章。</h3> <h3>永远的《驼铃》一作者:任瑛。</h3> <h3>这是一九八三年八月湟源文学社的文友到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看望余世新和胡增辉文友时赠送的日记本。</h3> <h3>在赠送的日记本扉页上留下了文友们诚挚的话语,也留下了全生满先生的漂亮字体。</h3> <h3>这是余世新先生的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的工作日记本。</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第一届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中心小组人员名单。</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第一届社员名单。</h3> <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是省内为数不多的一个由社会青年民间发起组织的文学社团,它的诞生得到了众多有志之士们的支持和鼓励,更是填补了当时家乡湟源没有文学社团的空白,它是日月山下独放一枝的秀丽的奇葩。借此今天在制作本美篇之际,向支持过文学社以及社刋《驼铃》的老前辈任玉贵老师,邢秀玲老师,已故的原省政协常委唐家珍老师,还有著名画家杨明老师,以及省民委的张星主任,省邮政管理局的聂青先生,原山川机床铸造厂的左炳森老师,还有老同学刘中源先生,还有我的父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文朋诗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已故的文学社的朋友肖玉莲女士,韩青女士,全生满先生深表哀思。</h3><h3><br></h3><h3>青海省日月山青年文学社以及社刋《驼铃》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诸多的原因而停办,在社会有识之士们的遗憾之余,我和我的那些曾经一块奋斗过的同仁们没有任何的理由不相信,它的精神风范是永存的。它那清脆的铃声永远会激励着一切爱好文学的有志青年及同仁们在文学事业中继续奋斗;在人生道路上去艰难地跋涉。终会有一天,从浩瀚,干枯的沙漠之中走出去,来找到一片属于春天的绿洲。</h3><h3>本美篇作者一余世新。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于夏都西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