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有无一横

童学荟书法

<h3>德&quot;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quot;德&quot;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quot;双人旁&quot;的半边,只写个&quot;四&quot;字,上无&quot;十&quot;下无&quot;一&quot;无&quot;心&quot;。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quot;德&quot;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quot;德&quot;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在未做皇帝时,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quot;合家大小福德&quot;的&quot;德&quot;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h3> <h3>楷书偶有横画,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而颜真卿的几乎每个字都加了横。</h3> <h3>&quot;德&quot;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quot;勒为成书,垂世永久&quot;。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quot;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quot;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quot;德&quot;字。这样的结果是,清以前,无一横的&quot;德&quot;字是通用的规范字,有一横的&quot;德&quot;字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quot;德&quot;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quot;德&quot;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quot;以道德为广宅&quot;一句中之&quot;德&quot;字即无一横。纪老师文中的乾秀才写无一横之&quot;德&quot;没错,但&quot;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quot;却有待商榷。我认为&quot;德&quot;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quot;德&quot;字只限于书法家。须知《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清代是不可随便逾越的。</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