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天柱山” 虎。 写作于2017年11月28号

<h3>  人人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山"。</h3><h3> 因此有生之年登越黄山,一直是我心中的夙愿。</h3><h3> 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一览众山雄姿。心中不胜喜悦。</h3><h3> 在安徽省境内离黄山不远还有一处山,叫"天柱山"。</h3><h3> 而当我登上天柱山的时候,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识,不是"黄山归来不看山",</h3><h3> 仍然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h3><h3> 它和黄山大相径庭,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h3><h3> 最为奇特的是每一座山全是由十分庞大的,清一色的,坚硬紧密的花岗岩组成。</h3><h3> 甚至整个一座山竟然是一块巨石。并且光滑无比无裂缝。</h3><h3> 尤其是那圆滑的边角过渡,就像是天公故意把它们一一打磨了一番,形成了巨大无比的黄白色的"鹅卵石"。</h3><h3> 这让人不可思议!</h3><h3> 祖国名山我也游览了不少,这样纯粹的石头山我还是第一次见。</h3><h3>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座山除了光滑无比无裂缝外,还生长着类似黄山的不老松,它们的根又是怎样扎进那坚硬密实的花岗岩中?</h3><h3> 光秃秃的巨石上即无土又无水?</h3><h3> 而它们却苍翠挺拔!舒展飘逸!和巨石辉映成趣,形成一幅幅水墨滃染的山水画。</h3><h3> 恰似齐白石富有诗意、寥寥几笔的大写意!</h3><h3> 心中不胜感叹,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无奇不有!</h3> <h3>  由大龙窝游客中心坐缆车直奔山上"振衣岗"入口处,从振衣岗陡步上缓坡,晨风树影下,叫作"飞来峰"的群山展现在眼前,一开始就让你感觉与别山不同。</h3><h3> 当云雾缭绕在山顶时,那种景象,更让人赞叹!</h3> <h3>  "象鼻石"。让你惊讶!</h3> <h3>  继续前行来到 "通天谷",通天谷是指山顶花岗岩崩塌,无序堆积形成的洞穴。</h3><h3> </h3> <h3>  洞穴险峻奇异,浑然天成!</h3> <h3>  洞穴是断续的,露天时,飞来峰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眼前。</h3> <h3>  在飞来峰上自豪的留个影</h3> <h3>  穿过通天谷后,就会看到"皖公神像",</h3><h3> " 皖公"为周时的一名大臣,体察民情,深得百姓拥戴,挚爱天柱山,常登山吟诗,畅游于峰谷之间,逝后在天柱山化作神像。</h3><h3>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神话传说,但神象确具仙风道骨,德高望重之人格风采!</h3><h3> 天柱山又名"皖公山",这却是确实的。</h3><h3><br></h3> <h3>  缓坡延续,不感觉累,不断变化的飞来诸峰,让人称奇!</h3><h3> 不知不觉中前方"神秘谷"三个大字已赫然在目。</h3><h3> 只见前面显露一洞口,仅能一人爬行进入,据说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有"逍遥宫、迷宫、龙宫"等别番天地。正像石头上所写:"谷中洞窟层叠,曲径通幽,奇石林立"!还说可通东海。</h3><h3> 据出来的游客讲,里面太神奇了,也太惊险了!胆子小的恐怕不敢下去。</h3><h3> </h3><h3> 渠智明摄影。(1张)</h3> <h3>  不愿钻洞穴的,另有一条窄道通过山谷。</h3><h3> 我们正是走的这条石头台阶。</h3> <h3>  上面的大石头也够玄的。</h3><h3> 渠智明摄影。(1张)</h3> <h3>  光影交错,洞穴内奇美!</h3><h3> 原来,天然生成的神密谷是打通了飞来峰的肚腹。</h3> <h3>  泰山压顶!</h3> <h3>  即将走出神秘谷,抬头仰望,陡峭的山崖十分壮观!</h3><h3> </h3> <h3>  飞流直下,一泻千里!</h3> <h3>  坚硬的花岗岩,光秃秃的山峰上蒼松翠柏!</h3> <h3>  山顶上似有“瀑布”倾泻而下,天柱山人把它称作"石瀑"。</h3><h3> 形成天柱山独持的景色!</h3> <h3>  这种蘑菇状的山体很多,又像大大小小的乌龟。</h3> <h3>  不老松生长在半山腰,好生奇怪?!</h3><h3> 郑板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说的多好!</h3> <h3>  神秘谷尽头,又一胜景展现眼前,"洞天福地",顾名思义,时而深壑,时而山顶,时而洞穴穿行,呈现的景象不同壮美。</h3><h3> 天柱山群峰的特点再次显现!</h3><h3> 但这时的路已经艰险吃力非常,坡度变陡,没了先前那么平缓。</h3><h3> </h3> <h3>  从天而降的巨石。</h3> <h3>  大象吸水!</h3> <h3>  谁能把巨石堆砌的如此巧妙?你只有来到天柱山,才能见到这种奇景。</h3> <h3>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非常出名,曾是汉武帝封禅五岳中的"南岳"。</h3> <h3>  飞来石,有着天然的动平衡。风吹会石动。</h3> <h3>  一路走来惊险加艰辛,穿越神秘谷后,终于来到天柱山的又一奇峰“天池峰”,艰难辗转爬上天池峰后,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呆了,</h3><h3> 只见飞来峰及众多山峰尽现眼前,遥相辉映,你高我低,形态各异!</h3><h3> 蓝天白云下,群峰突兀,千仞万岩,蒼松连绵!简直仙境一般。</h3><h3><br></h3> <h3>  更让人惊讶的是:正前方一极为高耸入云的峥嵘巨峰拔地而起,雄立群峰之上,犹如一擎天巨柱,顶天立地!<br></h3><h3> 山上怪石嶙峋,垂直林立,气势恢宏,王者气概,雄伟至极!</h3><h3> 这正是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h3><h3> 当云雾缭绕在半山腰时,天柱峰扶摇直上,仿佛要刺破云天!</h3><h3> 和天池峰仅隔一山谷之遥。</h3><h3> 我们来看看历代文人墨客是怎样赞颂天柱峰的:除白居易的"天柱一峯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外,宋朝朱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h3><h3> 明朝李庚也赞曰:巍然天柱峯,峻抜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莱。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h3><h3> 早先的唐代诗仙李白更加赞叹: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h3> <h3>  从照片上看,天柱峰也不过如此,怎么也看不出来究竟有多么顶天立地!</h3><h3> 那是因为你的相机在作祟。</h3> <h3>  可从下面这张看,山脚下有一羊肠石台阶,那可不是上山的路,而是通往紧挨着天柱峯下面的一座小山的路。</h3><h3> 我这里是想表明的是:看看小路上的人犹如蚂蚁一样,再拿这座小山和天柱峰比,你就知道天柱峰究竟有多高了。</h3><h3> 天柱峰太过高大奇险!听说至今只有两个人上去过。</h3><h3> 天柱山只有亲自前往,才能感受到其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之场面。</h3><h3> </h3> <h3>  这座小山紧挨天柱峯南面,却是悬崖绝壁,垂直陡峭!通过这条羊肠小道爬上山顶,视眼开阔,心旷神怡!</h3><h3> 从山脚下仰望,已经就高耸入云了。</h3><h3> 可是跟主峯比起来,真是相形见拙,微不足道!</h3><h3> 从下面的照片上即可看到。</h3><h3> 天柱峰左面最低的那座山即是。</h3> <h3>  在天池峰上观看天柱峰那云雾缭绕的神奇一瞬。</h3><h3> 天池峰是天柱山中的第二高峰。</h3><h3> 站在山顶,感受地球的博大精深,该是何等心境!</h3><h3> 感叹人间美好!</h3> <h3>  我们还去了一线天。</h3><h3> 从一线天仰望天柱峯,更是高不可攀!</h3><h3> </h3><h3> </h3> <h3>  从天池峰去往一线天的过程中,看到这只"鹦鹉"。</h3> <h3>  在天池峰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山峰,西南北三面悬崖腾空飞起,山顶一条石台阶极其狭窄,站在尽头时仿佛自己也升在空中,</h3><h3> "极目楚天舒"!</h3><h3> 那种感觉让你激动,让你兴奋!</h3><h3> 它就是独树一帜的“蓬莱峰”!</h3> <h3>  在天池峰南,大王松颇有名气,是天柱山松树的表率。</h3><h3> 树龄是800年,国家一级古树。</h3><h3> 也是天柱山中十大名松之首。</h3> <h3>  生于悬崖峭壁上,与天柱峯遥遥相望!坚韧顽强,生生不息!</h3> <h3>  从大王松那儿顺着山势下坡,即到了"百步云梯",是一条在山体上凿开的即窄又陡的石台阶向下伸展,到了极窄处只能一人通过,人就像即将要飞到山下去的感觉,惊验异常!</h3><h3> 沿途的风景却想让你驻足 ,但又不能久留。</h3> <h3>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下山后,回头看上去,极度疲惫的心情会很复杂,</h3><h3> 但却有征服感。</h3><h3> 继续下山,巍峨壮丽的大山远去,</h3><h3> 过了"总关寨",已离大龙窝索道不远了。</h3><h3>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游天柱山的路线,这条路线叫“西线游览线路”。</h3><h3> 但却意犹未尽,总想着再次登山,因为从天池峰往东还有为数众多的优秀山峰未观赏。</h3><h3> 那条路线叫做"东线游览线路"。</h3><h3> </h3> <h3>  来年二次再登山, 依然是从"振衣岗"上来,这次是从天池峰峰顶往东走,</h3><h3> 不远处即看到奇石"双乳峰"。</h3> <h3>  李白那首诗:奇峰出奇云,⋯⋯,又深刻的阅读一遍。</h3> <h3>  天池峰东北方向的一座山峰,听说从那个角度观赏天柱峯,更加壮观!</h3> <h3>  到底是什么?两块巨石被打磨的那么圆滑,又接合的天衣无缝!</h3> <h3>  沿着山顶往东北走一段,过了双乳峰,即到“拜岳台”。</h3><h3> 在拜岳台上观看天柱峯,天圆山圆!</h3> <h3>  天池峰向东约500米处有一巨大岸石背岗,狭长险陡,峰顶西巅危石高耸似石龙昂首,所以称为"青龙背"。</h3> <h3>  站在青龙背上,一览众山小!</h3> <h3>  一块巨石就是一座山。</h3> <h3>  看看这块石头,惊险神奇却有惊无险。问题是咋会这样镶嵌的合适巧妙?</h3><h3> 即使是从照片上看,也会感到奇怪,如果你身临其境,就会更加神奇,因为那块石头太巨大了,相机是无论如何也体现不出来的。</h3><h3> 再次体会到,天柱山须亲自前往,才能感受那真正的巨大无比的山峰雄伟。</h3> <h3>  富有诗意的写意画。沿途数不胜数!</h3> <h3>  想起王维诗:"明月松间照"。</h3> <h3>  向东方继续,开始下山,相比第一次下山时的“百步云梯”轻松多了。</h3><h3> 众多的山峦显示着自已的美姿,争芳斗艳!让你目不暇接。</h3><h3> 其中一座山峰更是与众不同,是由多个滾圆的巨石组成,形似大大小小的莲花,叫"莲花峰"。</h3> <h3>  莲花峰是非常漂亮!</h3> <h3>  天柱山让我向往,让我留恋!</h3><h3> 能来天柱山一游,真是三生有幸!</h3><h3>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党给我们发上退休工资,生活得以保障的同时,还可以出去旅游,尽管年轻时也历经坎坷艰辛。</h3><h3> 感恩祖国,感谢党!</h3><h3> </h3> <h3>  当我的心绪还沉浸在一片遐想中时,不知不觉已看到一潭碧水静静地躺在那里,忽然醒悟,这不就是那个"左慈炼丹湖"吗。</h3> <h3>  山高水清,别样一番情趣!</h3> <h3>  紫清仙鹤的练丹之所,还保存完好。</h3> <h3>  高高在上的炼丹台。</h3> <h3>  慈祥愉悦的老奶奶听着孙子地呢喃!</h3><h3> 行将结束时还看到这样的一座山。</h3><h3> </h3> <h3>  天柱山,这件天公精雕细琢的“石头艺朮瑰宝",</h3><h3> 引来多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文坛巨匠称颂赞美。</h3><h3> 摘一段《最美最美的101个自然风光旅游地》一书中对天柱山的描绘,以飨看官:</h3><h3> 一面巍峨的峦嶂从山野丛中拔地而起,另有三座高耸的峰头形成一个巨大的"山"字,与峦嶂诸峰遥遥相对。</h3><h3> 峰体呈青白色,与山脚下的郁郁葱葱形成了鲜明对比,远远望去,气度非凡!</h3><h3> 大自然仿佛把她无穷的神力,全都倾注于头顶的这一片峻岭。</h3><h3> 历史上不少文坛名家如李白、苏轼、王安石都曾萌生过在这里终老归隐的念头。</h3><h3> 这里山灵水秀,曽孕育了三国时期周瑜、二乔这样的风流人物,也养育了像黄庭坚、张恨水这样的名家。</h3><h3> 可天柱山却是"寂寞"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所在,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h3><h3> 翻开地图,天柱山夹在黄山与庐山两座风景名山之间,地处潜山县一一一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的角落,可谁又想到安徽的"皖"字便是得名于此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