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楼古街古巷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

箕城之子

<h3>箕子和箕城。箕子本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纣王的伯父,官太师,辅佐纣王朝政,封为子爵,因封地在箕,即今山西太谷东北白燕一带,称为箕子。据史料记载,这个地方就是箕城,是太谷最早的封制。</h3> <h3>古楼</h3> <h3>“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蕴含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h3> <h3>太谷老城,由东西和南北大街划出十字,交点即是老城中心。中心处矗立一座高大鼓楼,建于方形砖砌台基之上,台基四面辟洞,通达四方。台上为巍峨鼓楼,二层三重檐。鼓楼建造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75),当时太谷城南山水患,科名寥落,于是修建此楼以改风气。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1993年又局部大修。</h3> <h3>太谷鼓楼,总面积368.64平方米,鼓楼通高约20米,台基高约8米,台基上开四个十字交叉的门洞,使县城东西南北四条路交汇于鼓楼台基中心。台基上的主体建筑为木构三重檐楼阁式,高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长12.78米,宽11.8米,呈方形,砖台基边沿绕以砖砌花栏墙,楼外围以明廊,一层琉璃瓦重檐顶,五踩重檐品字斗拱。主体建筑上层面积稍小于底层,楼外绕以明廊,围有栏杆。歇山顶覆各色琉璃瓦,七架梁,五彩重翘品字斗拱,其顶正脊为琉璃堆花,中央设太公楼及铁刹,正脊上插骑马仙人八个,戗脊上设有四个,由是,远观楼顶华丽至极。</h3> <h3>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始由阳邑迁治于此,距今1400余年。</h3> <h3>古城街区建筑包括明清、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期间四个类型,其中清末民初的占80%,基本保存完好;解放初期、文革期 间的占12%。商铺分为重楼式、栅栏式、穿堂式三种门面。前店后室,上储下居。一铺一户形成商铺的固定格式,门面三、五开间居多,亦有六、八开间,打破了民间传统不用偶数而用奇数开间的规矩,体现了太谷商人不受拘束、大胆、开放的超前思维和实用的理念。屋顶造型多样,门楼雕刻精细,制作考究。</h3> <h3>民国版古城图</h3> <h3>县前街</h3> <h3>在这个世纪前的几百年中,这里曾是政坛商界、达官贵人梦想来此生活、销魂,乃至度过余生的地方,那个时候他是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华尔街。</h3> <h3>西大街</h3> <h3>祥记公司位于西大街17号。</h3><div>民国元年(1912),孔祥熙开办祥记公司,专门包销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还买办其它洋货,有小内门碱、太古白糖、僧帽牌腊、利华胰子等,货物统一由天津港上岸,运抵太谷经销,后在全国各地开设40余处分号,总经理为孔祥熙四叔的儿子孔祥吉。太谷总号计有40人,分设文书、会计、出纳、业务等部门,各地分庄总计有职工300余人,月平均营业额十五万元左右,年获利35万元左右。民国22年(1933),孔祥熙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祥记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的品种大大增加,分公司遍及全国各大城市。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祥记总公司迁往四川,在华北、华中地区大城市的分号普遍萎缩,经营举步维艰,不少分号歇业。</div> <h3>志成信票号,由苏广绸缎庄改组而成。是太谷帮票号中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票号。早在明代,太谷沟子村贠家就在汉口做茶叶生意,在北京设分号“志一堂”。初期买卖茶叶之外,兼办客货栈,代客走镖运款。后发展为绸缎庄,兼营药材、珠宝,各地均设有分庄。改组为票号后,总号设在太谷城西大街,内柜号名“会通远”,是全号的金融核心机构,并设有“乐三合”帐庄(即三公门堂)。北京设分号,仍叫“志一堂”,太原、忻州、解县、运城、新绛、曲沃、天津、张家口、吉林、沈阳、锦州、营口、上海、南京、苏州、汉口、沙市、湘潭、广州、开封、济南、周村、烟台等地均设有分号。</h3> <h3>广升远</h3><div>清光绪十一年(1885),从广升蔚辞铺出号的申守常、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及一同出号的7家股东别组新号,全名为广升药店远记,简称广升远。地点设在县城西街。主要业务以零整批发中药材和制售中成药为主。</div>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升远恢复生产经营,各种中成药产量直线上升,龟龄集、定坤丹恢复出口创汇。1952年后,广升远陆续收撤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地分号,调回人员和资金,专心致力于成药生产。</h3><div>1955年,广升远公私合营,与同是百年老号的广升裕、广源兴、延龄堂合并成立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div> <h3>东大街</h3> <h3>东门口</h3> <h3>南大街</h3> <h3>古城</h3> <h3>本篇图片为编者2014年至2017年期间所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