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一放假,我和父母一起去丰都游玩,忠县到丰都的路程不长。但去时还很晴朗的天,到丰都却已经是细雨绵绵了,雨不大,却不间断,像牛毛一样微小却又严丝合缝的笼罩着这座城市。</h3><h3>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从新城区驶入,父亲显然对路况不太熟悉,兜兜转转,却怎么也找不到旧城区,没办法,只好问路,问了半天,我们掌握了方向,终于旧城区,天色已经不早,我们便找家宾馆住下了。</h3><h3> 第二天,我和父母都起得很早,清晨的丰都天色尚朦胧,有一层薄薄的雾在江上漂移不定。在去往早餐店的路上,居然仍有丝丝细雨,像开的很小的花洒一样,斜斜地、轻轻地扑在你的脸上。</h3><h3> </h3> <h3> 去景点,本想乘船渡过长江,但怕景区太大,于是父亲就选择开车过去。到了售票厅,里面的人很多,来往来去的人络绎不绝,进了景区才发现,这里人更多,阶梯那里还好一点,到了哼哈二将庙,简直是摩肩擦踵着过去的。不仅是这里,所有景点都是如此,很难想象雨天竟还有如此盛况!</h3><h3> </h3> <h3> 阶梯是石质的,青灰色,却有许多地方凹凸不平,可以想象昔日游人如潮的情景,两旁古树葱郁,沉默地看着人来人往。</h3> 踏过青石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桥,这是声名远扬的奈何桥,这里大概是整个景区游人最集中的地方,一眼望去,人头攒动,密密麻麻一片黑色的波浪。由于规定,夫妻需携手同行过奈和桥,此外还有许多小规矩。令我惊讶的是,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大家依然井然有序的排着队,耐心的听工作人员的讲解。 <div> 我想,井然有序中一定隐藏着什么。<div> 过了奈何桥,又路过了许多景点,我们来到了阎王殿,高高的门槛,看起来十分古旧,阎王的雕像不怒自威。这时,妈妈告诉我,文革的时候,这里大大小小的庙宇都被红卫兵“破四旧”了,等到了阎王殿前,忽然电闪雷鸣,天色一下子晦暗了,这番景象使红卫兵不敢上前破坏。 </div><div> 我觉得,令红卫兵退去的原因,天色顾然占很大成分,但其中一定有从小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鬼神情结”的成分。例如大人常念叨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等等。</div></div><div> 在我外婆那几代人心中,“鬼神情结”是当时社会无法给予的一种公平,这种公平,让她们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而恶人,也终将受到惩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