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作者 丁惠民(原农十一师副政委)</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2008年供稿</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信息来源 兵团党史研究室</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发布于2015年01月08月</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编辑 潘丰吾</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h3><b><font color="#39b54a">图片来自网络国色天香</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前排左四右五为丁惠民政委</b></font></h3> <h1><font color="#b04fbb"><b> 我是河北省顺平县人,现年85岁。部队进疆后,六军军部决定从十六师抽调工作能力较强,斗争经验较多的干部212人去改造起义部队,于1950年元旦乘飞机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经过短暂的学习即派往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驻景化,今呼图壁),我被分配到七十六团二营任教导员。 我到甘肃农建十一师之前,曾任农八师安集海农场管理处政治委员、第一书记。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甘肃的军垦事业,早在1958年中央政府农垦部就提出发展甘肃河西的军垦,建立粮棉生产基地,并准备分批上三万人,第一批为一万人,甘肃省成立了军垦筹备委员会。由于情况变化,这一万人去执行别的任务而停办。</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1年,农垦部与西北局在西安召开农垦会议,又提出发展河西农垦问题,会后农垦部派副部长张仲瀚到甘肃商讨,由于甘肃正处于严重的灾荒时期而推迟。</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2年甘肃形势好转,又派人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和农垦部谈河西农垦问题,农垦部和西北局谈了很多设想,总的想法是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模式搞军垦,重点是河西,河西农垦上不去,甘肃农业翻不了身。省委根据上边的指示精神和本省实际情况同张仲瀚副部长协商,认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形式和战斗精神发展河西并报中央,经请示周总理,总理同意以军垦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垦。将生产部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并决定其领导体制为中央和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随后就开始组建,师机关由甘肃省和新疆兵团共同抽调人员组成。</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3年11月,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的通知,师机关设在酒泉,要求12月初开始办公,并将河西22个农场、2个牧场及河西农垦分局划归农建十一师管辖。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根据省与兵团协议,师领导成员由新疆兵团农一师副师长李正肃任师长,农七师副师长张兴汉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农八师副政委白田雨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肃省委副书记李友九兼任第一政委,省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姚知一任第二政委。农八师白田雨因身体原因,经兵团同意,改由我这个安集海农场管理处政委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但农八师党委主要领导认为没有正式调令,工作又难以离开,我也不愿离开我亲身参加建设的石河子垦区。十五年来我们亲手开垦建设了这个地方,从开始挖地窝盖草棚,一把铁锹一把锄,人拉肩挑,艰苦奋战在荒滩戈壁上,风餐露宿,节衣缩食,战天斗地,广大军垦指战员、支边青年流了多少汗水,把戈壁建成了绿洲,将荒滩变成了良田,并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还在荒滩戈壁上建成了军垦新城石河子。我在兵团第一楼兵团小礼堂的建设中担过砖、砌过墙,我非常热爱兵团农垦事业,热爱石河子垦区,实在不想调出去。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4年春,农垦部王震部长、张仲翰副部长到农建十一师视察,听说我未到职,即通知兵团干部部要丁惠民迅速到职。司令部人事干部到农八师催办,农八师党委此时也决定撤销各农场管理处,各团直接归师管理。我也感到兵团已正式通知,我是共产党员还必须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分配,党组织派我到哪里我就应该到哪里好好工作,并把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兵团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带到新的单位,让兵团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所以立即到兵团干部部报到。</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我于1965年4月到达酒泉农十一师。 <br> 农建十一师的组建完全是依照新疆兵团农建师的模式建立的,师下设团、营、连、排、班,实行逐级管理。根据甘肃与新疆兵团的协议精神,师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两大部,下设17个科室。接收河西的22个农场、2个牧场,土地总面积43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万亩,总人口14 200人,其中职工7 800人,拖拉机209台,汽车47辆,大牲畜8 000余头,羊50 000只,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八个团级农业团,两个营级牧场。新建了一个工程团,主要搞水利基本建设。1964年甘肃省又将农业厅所属武威拖拉机修配厂、酒泉修配厂,轻工业厅停建的黄平镇糖厂,移交给农建十一师,西北局批准将酒钢停产的设计能力3.2万吨的水泥厂租借给农十一师,合计干部、工人约1 300多人。</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师直属单位新组建了勘测设计处、中心医院、农科院、钻井队、加工厂、中心防疫站、商业批发站、兰州办事处等十多个单位。 </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根据新疆兵团要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还以复转军人和知识青年为主体组建了18个民兵武装连,配备步枪、机枪、冲锋枪。</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农建十一师形成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工副、农工兵学商全面发展的格局。设想在15年的时间内开荒造田400万亩,第一步是1970年开荒达到150万亩,种植面积达125万亩,粮食单产130公斤,总产量5 000万公斤,上交商品粮3 000万公斤。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农建师成立初,三年共安置复员转业军人5 500余人,城镇知识青年28万余人,其中天津市就来了1万多人,接收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00余人。全师总人口达44 000多人,其中职工33 800余人。 </b></font></h1> <h1><b><font color="#b04fbb"> 农建十一师真正大干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在两年半建设期间,重点抓了组织体制的建设,农用水利、房屋、输电线路等基本建设及思想作风的建设。三年开荒21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63年的600万公斤,提高到1 523万公斤,修建房屋14万平方米,修建了团场的部分排灌工程,架通了几个主要团场的输电线路,解决了部分团的人、畜用水,职工生活也有所改善。 农建师成立两年多,在省委、省政府和农垦部领导下,在新疆兵团及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发展很顺利,已初步取得很大成绩,军垦事业大干快上的条件初步具备。</font></b></h1> <h1><font color="#b04fbb"><b> 部队一直是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战在荒滩戈壁和农田渠道上,尤其那些知识青年小的只十五六岁,大的十七八岁,艰苦奋战在各种工作岗位。像挖排碱渠、修水渠等重体力劳动,很多磨破了手、腰酸腿疼,但他们不喊苦,还有不少人水土不服,嘴裂口、鼻血流,加上工资待遇较低,(知青初中以下25元,高中28元,复员军人36~43元)生活比较紧张,问他们苦不苦,累不累,他们说,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是来建设边疆的,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我们做领导干部的听了也很受感动。</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但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城市红卫兵来军垦农场串连,部队开始从动荡到大乱,生产基建任务受到了很大影响。到1967年初,师、团党委领导机关都处于瘫痪状态,多数被造反派夺权。又看到全国很多领导干部、老帅、老将都被打倒或靠边站,被打成黑帮叛徒、走资派而感到寒心。感到个人安危是次要的,而这么多知识青年出了大问题,怎么向国家向人民向家长交待。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省军区根据兰州军区的指示,对农十一师实行军事管制,师设军管会,团设军管组,连设军代表。但部队仍没稳定下来,造反派到处串联,两派不断发生武斗,生产建设成效很低,除连队老职工坚守岗位进行生产,新组建的新连队生产基本停止,军管三年共计开荒造田两万多亩,粮食产量很低,仍不能自给。由于“文化大革命”,新疆的支援已经停止,粮食缺额要请省上调运。</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8年4月在军管会的领导下,师、团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但派性的相互斗争并没有停止,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建设的发展,而天天还在批斗走资派,批农建十一师生产第一、技术第一、专家路线、物资刺激、利润挂帅,这些大批判不仅没在生产建设上起积极作用,反而注入了很多消极因素,越批生产力越低。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1968年7月,周总理在接见兰州军区主要领导时,根据陕甘宁青四省农建师的混乱情况,提出兰州军区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统管西北四省的农建师。根据总理指示,军区经过调查研究后,经中央、国务院、中央文革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省区的农建师,由省和兵团实行双重领导,兵团主要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干部工作,对当时“文革”运动仍由各省领导,各师的生产规划、经费投资、物质供应等仍由各省列入计划进行投资。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兵团成立以后,“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造反派组织仍然存在,这是部队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各派互相争斗,部队仍然混乱。兵团采取部队调遣干部交流的办法,把那些造反组织的头目分散开,消除了对立面,使动乱平息下来,部队开始稳定,并从内部规定以后不准这些人到处串联,很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欢迎。</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同时兵团改组师、团两级领导班子,恢复部队建制。师、团两级领导班子以现役军人为主,重新任命了师、团领导干部。由师、团任命下级营连领导干部,三结合的文化革命委员会自然消失,军垦部队的组织体制得以恢复。</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为了便于对基层的领导,将原农十一师分为两个师,即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和第二师。一师管辖酒泉地区的七个农业团,一个工程团和四个工厂。农二师管辖张掖以东五个农业团和两个工厂。<br> 兵团管辖后农业生产、农田建设都有新的增长,在工业方面又增建了水泵厂、石英矿。<br> 兵团还根据兰州军区的指示,从农二师和农一师抽调了七个武装民兵连,分别去平川、井尔川、红会煤矿和红光园艺场管押劳改犯人。</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兰州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四年,兵团体会到,管辖西北四省的农建师点多线长、鞭长莫及,管不了也管不好。兵团只管政治思想工作、干部工作,各省管计划、投资物资供应,矛盾很多,很多事情政治与经济脱节,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政策、生产规划、干部调动、工资福利等,特别是地、水、土、牧场很难解决。<br> 当时各省党政组织已逐步健全,建议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各农建、林建师交由各省区直接管理。</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兰州军区请示中央后,军区于1973年10月批准将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兵团撤销后,农建师维持了一年,甘肃省委、政府将农一师和农二师及林建师撤销,把各团场、厂交给各地区党委和政府管理。</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至此,军垦十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占了八年,使甘肃军垦遭受了一场灾难,使军垦事业受到很大损失。<br> 但广大军垦干部战士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新疆兵团艰苦创业的精神鼓舞和支援下,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甘肃农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现在不管是仍在农垦战线上工作还是调到地方或返回城市的很多人都成为了骨干力量,深受各单位的欢迎和赞扬,有些已被提拔为中高级干部,担负着重要责任。 </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 离开新疆兵团已经40多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兵团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关心兵团的事业,怀念那里的老领导老战友及广大军垦人员的成长,至今还经常保持联系,尤其注意在电视、报纸、杂志上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别是石河子垦区的情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长与发展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是建设边疆、繁荣边疆经济、巩固边疆的统一、维护社会秩序、增进民族团结的不可估量的重要力量。<br> 我想念兵团,特别是石河子垦区,将其看做第二故乡,曾两次回“娘”家看望。(2008年供稿)</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