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县口头坝乡,原因挖出一“狗头金”而名“狗头坝”,后演释为“口头坝”。地处白龙江沿岸,白龙江流经全乡23公里,西北有长丰等3条大沟水汇入白龙江。全乡分为长北、长南两大片。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山大沟深, 坡陡地瘠,长丰沟深12公里。境内的云雾山,海拔2615米。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降雨量较少,制约着粮食生产发展。历史上这里曾是甘、青、蒙、新等省区商贾下碧口入川的黄金通道之一,口头坝村为南来北往商客的 驿站,骡帮马队行进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清脆的铜铃声摇出了山野乡民的喜悦,使这里成为偏僻山乡的繁华之地,解放后随着甘川公路的开通,这里驿站已成为历史,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也是因为艰苦的自然条件、闭塞的交通和信息严重影响着我乡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成为全县的深度贫困乡镇!</h3> <h3>我乡文化底蕴浓厚,1969年至1973年,县上曾在阳山开办“阳山农中”,学生最多时达350人,公民办 教师近20人,原兰州商学院教授刘公望曾在该校任教4年,培养不少山区 青年。现全乡有九年制学校一所、村级教学点四所,在校学生300余人。其中口头坝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始建于1936年,学校位于白龙江岸畔苗家坝水电站库区现有学生261人,12个教学班。 其中附属幼儿园大、中、小班各1个,学生46人;小学6个班,共124人;初中3个班,共91人。教职员工51人,其中,党员教师9人。</h3><div> </div> <h3>由于本地没有厂矿、企业等让农民本地就业,导致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从而大面积出现了老人村老人寨,以及非常之多的留守儿童。(图为孤寂老人正在学校门口接自己的留守儿童孙子)</h3><h3>由于父母经常外出孩子留在学校寄宿或者由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就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在发育成长阶段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h3> <h3>严重落后的思想,多生孩子防老也是导致本地村民贫穷的主要因素,(图为年老的奶奶来接两个孙子回家吃饭)!据统计全乡村民除特殊情况外独生子女家庭基本没有,一家2-3孩较多,4-5孩的家庭也很常见,多孩的衣食、教育等无形中也就给原本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增加了很大负担,也会让我们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h3> <h3>本乡学生主要在口头坝中心小学上学,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等因素,到学校上学的学生全部是步行回家,最远的上西山、高家山等地距离学校大概20公里、最近的也有5公里。所以很多学生一般周末都不回家,只有放节假日才回去一次!(图为步行回家的小学生)</h3> <h3>回家路上站在高处眺望山下的孩子们!</h3> <h3>非常渴望快点回家的留守儿童们!</h3> <h3>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多在外地务工不能及时照顾孩子,孩子们冷的时候只有自己想办法。下课时挤在一起取暖就是不错的选择(俗称:挤暖暖火儿)!图为挤暖暖火儿的孩子们</h3> <h3>贫名远扬也引来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捐赠!图为城区学校为我乡村学捐赠学习用品!</h3> <h3>孩子们对新学习用品爱不释手,感谢叔叔阿姨们!</h3> <h3>壹基金✘文县公益促进会给贫困学生送来爱心温暖包!</h3> <h3>艰苦的环境,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打倒我们口头坝人,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苦练勤学我们的学生在市县比赛和考试中屡创佳绩!图为我校获得2017年文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三名奖牌</h3> <h3>我校九年级李耶明同学获得2017年田径运动会铅球第一名!</h3> <h3>口头坝乡,最有名的村要数阳山。 旧社会有民谣:东山苦,西山穷, 口头坝乡 最穷不过阳山人,三日无雨苗发黄,一场暴雨山洪冲。60年代,阳山人在村支部书记侯进位的带领下,数年如一日征山战水,兴水利,修梯田,务林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学阳山,赶阳山”的口号曾传遍全县村村寨寨,《阳山联唱》唱遍阴平大地,为推动全县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甘肃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报道《看,阳山人怎样征山战水》。现在的口头坝正在传承和发扬着艰苦奋斗的阳山精神再创辉煌佳绩!图为认真学习的孩子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