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二书圣非他莫属</h3><h3><br /></h3><h3> 在中国书法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和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他就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有人称之为第二书圣,不无道理,不算过誉。</h3><h3>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宮道人。生于浙江吴兴,是宋太宗赵匡胤十一世孙。他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14岁进入宋朝侯补官员梯队。后来父丧宋亡,家道中落,度日维艰。在元太宗忽必烈接二连三的诏令之下,他入仕蒙元,曾官至一品,荣际五朝,名满天下。但因体察民情,为民谋利,他曾遭到同僚排斥、打压,仕途并不称心如意。不过,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呂,能鉴赏。以书法和绘画造诣最高。大楷小楷篆隶行草,无一不精。上至皇帝,下到草民,没人不喜欢他写的字。据史书记载:清乾隆皇帝酷爱赵的书法,诏示朝庭,号召文武百官向他学习。赵体因此风靡天下。他与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栁体),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传世作品有八九百本之多。其代表作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临黄庭经》、《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他的字乍看起来,四平八稳,柔媚润腴,缺乏阳刚之气。细看则不然。他的字柔中带刚,笔力遒劲,秀美动人,韵味十足,极具羲之精神,每个字都可作为楷模。在中国书坛上,也有一些人,站在宋代遗民的立场上,对他出仕元朝颇有微词。但这些杂音,丝毫不能动摇他的书坛地位,遮掩他的耀眼光芒。</h3><h3> 赵孟頫晚年写过一首《自警》诗:"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愖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细品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一个饱经风霜、才华横溢、寄情笔砚的古代文人,正在穿越时空隧道,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容不迫地向我们走来。</h3><h3> </h3> <h3>临帖:赵孟頫行书千字文</h3> <h3>封面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