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28日至30日,安康市第十一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暨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平利县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校的200多位小学语文教研员、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h3><h3> </h3> <h3> 本次活动由安康市教研室主办,平利县教研室、城关一小、城关三小承办。活动分"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即兴演讲、说课、课堂教学展示、毛笔字"五大部分,来自全市各县区校的40位教师参加了比赛。所有环节的评审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均采用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现场点评的方式,参赛选手总成绩为各部分成绩累计得分,比赛现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h3> <h3> 其中,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最能体现选手的综合实力。由于不能提前见学生,学生不知道学习内容,老师不了解学生情况,每节课只有20分钟,这就要求老师深入挖掘教材和学生,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融汇其中,这样极具生成性的课堂,真实、鲜活而精彩。 </h3><h3> <br /></h3> <h3>比赛分四个赛点同时进行,第三组赛教课程表</h3> <h3>第三组评委老师</h3> <h3>第三组主持人旬阳县师训中心李晓娟老师</h3> <h3> 杜胜娟、孟天玲、朱宏老师作为第三组的点评专家分别对10课进行了精彩的现场点评。</h3> <h3>汉阴城关一小沈红老师执教《鸟的天堂》</h3> <h3> 汉滨区果园小学朱宏老师点评:沈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以她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h3><h3> 《鸟的天堂》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听了沈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我有如下感受:</h3><h3> 第一,教师的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紧紧围绕"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 "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来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很容易就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h3><h3> 第二,教学特点与课型特点吻合。《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情的文章,行文优美。沈老师执教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h3><h3>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了沈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这一课,我觉得教学的深度还不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读熟课文,理解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表达方法,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写作技巧,为习作的谋篇布局奠定坚实的基础。</h3> <h3>汉阴实验小学黄发艳老师执教《白鹅》</h3> <h3> 汉滨区果园小学朱宏老师点评:黄老师总能在课堂上不时地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引导学生激起千层浪。这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和个人素质。她的课堂教学语言简洁,问题设计精妙。每个环节的过渡都紧扣鹅的"高傲",环环相扣,简洁自然,将一只高傲的鹅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通过朗读进入情境的学习探究,让学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体验个性化阅读,使学习效果大大提升。黄老师整堂课创设了轻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通过读词语理解意思,反复朗读提升层次,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主人公鹅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教学中如果老师的速度再慢一些,能够多花一点时间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并及时予于指导和评价,整堂课会教学效果会更好。</h3><h3> </h3> <h3>汉阴凤台小学谢婷老师执教《长城》</h3> <h3> 汉滨区果园小学朱宏老师点评:《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进世界遗产"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h3><h3> 谢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一堂课下来,不但感受到了谢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功底。本节课呈现出以下几处亮点:</h3><h3>一、教学思路清晰、构思巧妙、重点突出。</h3><h3> 这节课,谢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生情,体会长城的雄伟。</h3><h3>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h3><h3> 教学中谢老师借助图画让学生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渗透借助看图也是帮助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读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简单批注,抓重点词句品味等,这些看似细微的一些做法,却是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h3><h3> 课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h3><h3>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h3><h3>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h3><h3>3.语用训练点找的不准确,建议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h3><h3><br /></h3> <h3>汉阴城关镇小学罗静老师执教《猫》</h3> <h3>岚皋县城关小学杜胜娟老师点评:罗老师的课清新自然,朴实本真。罗老师关注文本写作特色,定出言语实践,积淀言语能力。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罗老师能扎实进行朗读训练,初读、精读、品读,读的形式也很多样,如个别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来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了文本,积累语言,培养了语感,受到了情感熏陶。</h3><h3> 在教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时候,罗老师指导同学们"快速读文分别找出大猫特点,小猫特点的语句。"可是在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快速读文拔高了读书要求,并且孩子们的快速读文只限于十秒左右,我想我们的语文课还是留给学生静思默想与文本对话的时间。</h3> <h3>紫阳城关一小兰晓莉老师执教《去年的树》</h3> <h3> 岚皋县城关小学杜胜娟老师点评:整节课兰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角色体验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这节课亮点很多,我重点谈以下几点</h3><h3> 一、教学目标确立与内容选取统一有效。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作为二十分钟的微型课明确的核心目标是一节课的生命。兰老师的目标确立准确能紧扣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材单元目标、文本目标、课时目标,在逐步分解与细化的过程中加强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明显。目标表达基本按照"识字学词目标"、"阅读理解目标"、"积累运用目标"三个梯度目标来呈现。目标指向明确,教学主线清晰,教学实施稳步推进。</h3><h3> 二、抓重点字词体味情感。</h3><h3>本文虽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兰老师抓住"天天、唱歌"两个词,引导学生走进大树和小鸟,想象他们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感。这样的设计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听的声音。</h3><h3> 这节课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兰老师在核心目标中提到"精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抓住"天天"、"唱歌"等关键词语,初步体会本篇童话的语言特点,"可在全文的教学中并没有提到本文的语言特点。《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本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有白描的手法叙事。我在想这节课的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指明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把文本理解感悟与学习表达运用的线系上。在文章的结尾处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设计"刚才我们学习的一到四自然段有没有写我们看到的画面,有没有写大树和小鸟的内心世界,有没有描述鸟儿的外形,大树的特点呢?是作者不会写吗?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直指这个童话的最大特点"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在结课时还可以巧设悬疑形成阅读期待。</h3> <h3>紫阳城关二小周珊老师执教《颐和园》</h3> <h3> 岚皋县城关小学杜胜娟老师点评:</h3><h3> 亮点一:文体意识很强。开课就点明了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并讲明什么是游记。</h3><h3> 亮点二,这是一节"言意兼得"的好课,在这节课中周老师。坚持语用为教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动摇。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只给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如何建构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课,周老师带领我们大概走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由言到意,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知道作者写的什么,作者的语言表达是什么内容和思想,即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游览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品读"长廊"中,了解了长廊的有名。第二、由意到言,在充分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确定准确运用语言文字把这个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的。如引导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长廊为例,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如何写出长廊有名的。第三、迁移运用,也就是周老师后面留的作业"试着用一定的顺序写一些喜欢的景物。"</h3><h3> 值得探讨的是周老师在开课伊始,应紧扣课题在板书课题中重点提醒"颐"字中间是口,很容易写成大臣的臣。理解"颐"的意思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从课题入手,认字形,明字义,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做好铺垫。</h3> <h3>紫阳毛坝小学刘睿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h3> <h3>石泉城关二小孟天玲老师点评:老师选取了"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内容做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紧扣课程标准和单元重点项目,学习抓人物的细节突显人物的品质。教学中,紧扣"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鲁迅的动作体会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学生谈得具体、生动。重点让学生谈了"半跪"一词,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h3><h3> 但由于主问题的设置不够明确,引导学生在自主读文感受时耗时太多,导致后面品悟鲁迅神情由愉悦转向严肃以及"叹气"蕴含的深意,表现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二十分微型课对老师来说是有挑战性,如何精准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应恰当提取哪些教学内容都是对老师巨大的考验。为优化此环节,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默读救助车夫的部分,你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划出相关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很容易找到动作描写的语段,借助文中插图,不难发现"半跪"是最震动人心的一个动作,而且是一连跪了很长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从"黄昏到天黑"时间之久的背后是他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关爱。再指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接着抓住鲁迅掏出钱给他并叫他在家修养几天,透过金钱的资助,言语的嘱咐,让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的博大胸怀更为细致入微。最后抓住他神情变化体会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走进鲁迅心中,感受他的所思所想,因而严肃的神情和长叹一口气便不难理解。最后回归整体,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神态等细节,表现人物品质。</h3><h3> 总之,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能在写作中得到迁移,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h3> <h3>宁陕小学张巧老师执教《大禹治水》</h3> <h3>石泉城关二小孟天玲老师点评:本课中,老师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引导学生识字学词。同时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悟文、体情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基础性和创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过渡巧妙自然。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思维敏捷,朗读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 但在细节处理,难点突破上有以下几点需做研究:</h3><h3> 1.识字"灾"。借助图片揭示字理,但没真正走进汉字,感受汉字的文化底蕴。如:宝盖头代表家,家里着火,火烧毁了一切,我们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哪些会带给人们灾难,如:水灾、旱灾、雪灾、虫灾……书写"灾难"一词时,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由一个字带一类字,初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h3><h3>2.学习第一自段,抓关键词"泛滥"联系下文,学生读文明白洪水带给人类怎样的灾难,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借助图片,抓关键短语,形象生动感受河水泛滥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人们悲痛的心情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助于学生构筑画面,联想记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h3><h3><br /></h3> <h3>宁陕江口小学欧鸽老师执教《花钟》</h3> <h3>石泉城关二小孟天玲老师点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身上那种特有的亲和力以及及时鼓励性评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 学生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花名、时间,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并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运用书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一环节略显仓促,落地不实。纠其原因是,教师时对学情把握不准。根据文字描述,"什么花什么时候开放"不是重点,老师却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上黑板贴卡片,而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感悟,体会拟人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写花开的两种不同的句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h3><h3>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写法所展现的植物开花状态,明白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如:品读第一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花开放时的不同样子,让学生体会写法的不同,并在体会的同时,很好地结合了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去理解和体会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不同的动词来描写花开放的情景,从中体会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描绘了花开的生动姿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再让学生去仿写,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积累与运用,有效落实语用。</h3> <h3>宁陕贾营小学彭静雨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h3> <h3>石泉城关二小孟天玲老师点评:彭老师的整个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揭示课题正确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四环节,设计有梯度,层层深入,课堂轻松活跃,目标达成度高。</h3><h3> 课堂上,指导朗读形式多样,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加入节奏符再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二是抓"烟花""孤帆""唯见"等关键字词,借助注释、 地图,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h3><h3>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h3><h3> 1. 指导书写"陵"字时,与课题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首先知道"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它表示地名。还听过哪些地名与"陵"有关,如:涪陵(重庆)、江陵(荆州)"千里江陵一日还"。接着相继出现其它字义,如:高大的山(山陵、丘陵等),高大的坟墓(皇陵、陵墓、陵园等),然后再指导书写。</h3><h3>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本首诗前两句叙事浅显易懂,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学习不会困难。可在课堂上老师用过多的时间逐字逐句分析。后两句写景抒情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作者寓情于景,抓住关键词"孤、尽、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诗人与朋友孟浩然之间的真诚友谊。再通过老师创境引语,学生入情入景的朗读,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万般不舍与真挚情感。</h3> <h3> 第三组10位老师呈现的节语文课没有五彩缤纷的课件,全凭老师的综合素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优雅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渲染……给听课老师带来了一种听觉美,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教师的内在充分彰显了语言文字的美,诠释了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丰实的课堂,像蓝天白云荡涤人心;教师借助课堂这一媒介演绎着教师的魅力,教学的魅力,语文的魅力!</h3> <h3> 为期三天的活动,有理念的交流,有知识的融汇,有智慧的碰撞,既是对参赛教师的一次历练,也是对观摩教师的一场熏陶,也使更多的教师看到了个人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图文编辑:朱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