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标题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个红学研究者,事实是,在长达四十年的岁月中,我先后读了四次《红楼梦》,每次读过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部经典巨著集故事的庞大、文学的美感、生活的智慧、哲学的睿智于一体。又因为影视剧的曾经热播,专家微信的音频解读,而成为各类学识层次、各个年龄段落都喜爱并接受的古典文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次读红楼梦还是1975年代。那是个全民不读书的年代,大批的书籍均在禁书之列,包括红楼梦。更何况生于农村长于农家,物质资源匮乏,食不果腹也是常事,读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这年我上初中二年级,除了几本教科书,在文化沙漠的农村,课外读物少之又少。现在想不起是什么渠道,我竟然借读到一本红楼梦,尽管书已破旧不堪,甚至还有缺页,但仍然如获至宝,喜悦中夹杂着提心吊胆。因为红楼梦是爱情书,在当时也是毒书,在封闭的农村,一个女孩子读这种书,是不敢让人知道的,在那样的年代若被学校知道了,会开批斗会的,班长和红卫兵都没得做了。悄悄的将书藏起来,在《学农》等副课时偷偷的读,下课后到村边的玉米地里读,晚上家人入睡了,手电筒照着被窝读。心惊肉跳中感受着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愉悦。直到全部读完,也没有搞清楚书中庞大复杂的家族关系,只是惋惜着宝玉黛玉凄美爱情的悲催结局,恨恨的讨厌着宝钗和凤姐之流的虚伪阴险。小时候记性好,故事情节看后就记住了,假期中小姐妹们一起劳动,我便给大家讲红楼梦,结果人都围拢过来,我讲的眉飞色舞,大家听的津津有味,忘记干活了,连队长过来也没有觉察,等发现了,大家吓得四散开了,我也战战兢兢,老队长一脸慈祥的拍拍我的肩膀,我的心才踏实了。红楼梦留给十四岁的我,只有黛玉的傲骨冰洁,宝玉的潇洒风流,以及她们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传奇。</font></h3> <h3> 时光快速掠过,命运格外眷顾,让我在高中毕业之际迎来了历史性的高考改革机遇,终结了世代为农的人生。1987年代,我已经在物理老师的岗位上工作四年,但阅读的嗜好始终未改。这一年红楼梦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当时电视机还是奢侈品,大家晚饭后,早早聚集在有电视的人家,一群人静候红楼梦的开播。剧中复杂的人物脉络,大婶大妈们总是搞不清,大家觉得我是老师,便不停的咨询,其实因为我要上晚自习,不能连续看,所以我也搞不懂。索性买了一本,再读一次吧。</h3><h3> 这一次,读的堂堂正正,读的仔仔细细。二读红楼梦,仍然为宝黛爱情泪洒衣襟,对黛玉气质崇拜有加,同时对风华绝代的宝钗多了些许的悲悯,对精明能干的凤姐也不再讨厌,福深似海的元春一声叹息,青灯古佛的惜春无奈不解。文中宿命式的优美诗词、美食描述、衣着搭配、园林美景都深深的震惊我,曹公真是前无古人的天才大家。这一次,我能讲的更完整,并外加评论,可惜已经没有听众了,哈哈😄😄。但红楼梦仍然影响了我的整个青春岁月,渴望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期望一段刻骨铭心的同学恋情。可是这是在人间,一切都那么实际而平庸,红楼只能是一梦,但读过红楼梦,也算做过青春的梦。</h3><h3><br></h3> <h3>光阴荏苒,又一个十年。原来的梦幻青春女孩,已经是人到中年,孩子他妈。2007年,陪孩子上海读书,又一股红楼热席卷而来,刘心武老师的红楼原型人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播。此时电视机已是家庭标配,每天准时聆听以至入迷,索性到书店购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下册认真拜读。此刻又引起我再读红楼梦的冲动,于是在次光顾书店,又一次品读。</h3><div> 这一次,受刘老师影响,已经突破了小说的虚构,将书中人物按曹公的自传理解,将每个人当成历史真实的存在。三读红楼,多了对人物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慨。黛玉孤芳自赏的性格不再让我痴迷,而觉得是人格的缺陷,也是最终失败爱情的必然结局。宝钗的圆润宽厚,豁达得体,善解人意,而最后却落得孤独余生,似乎不是曹公之意?凤姐的务实能干,泼辣直白,真的并不讨厌。尤其是秦可卿,前二次读竟然没有记忆,这样一个梦幻式的人物,境幻仙姑,一条主线哦!这次读觉得不再刻意追求爱情,到觉得这是一个描写各个层次人物生存法则的生活样本,上到王孙公子、达官贵妇,下到丫鬟小斯,市井人物,一种生存的平衡。大道至简,盛极而衰。一个富贵顶峰,繁荣庞大的家族,顷刻间便是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也许是阅历增厚了,体味到了红楼梦的哲学意味和世间百态的轮回。</div> <h3>科技的发展,让早已步入知天命的我也搭上了微信的快车,更多的信息,更便利的求知途径,欣慰赶上了好时代。有同学推送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音频,积极的收藏了。晚饭后郁郁葱葱的林荫小路中,听着蒋老师磁性的解读,生活如此复何求。</h3><h3> 老师的细说红楼,将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人物出场排布,主线衔接策略,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解读,娓娓道来,真的是一场听觉盛宴。等到听到一半时,我再也按耐不住,又一次找到书本,开始了红楼梦的第四次品读。</h3><h3> 这次再读红楼,已经不在意宝黛爱情主线了,根据蒋勋老师的解说,细读每个人物的命运,关注宿命的意味,找寻佛教的影子。如凤姐对刘姥姥二十银子的援助,换得巧姐命运的劫后余生。更喜欢上贾母,这个慈善智慧的贾家权威,惜福积福,宅心仁厚,是家族的一颗大树。也欣赏曹公的梦幻式写作,前世緣,今世报,一切都是无常的,锦衣玉食十四年,换得余生的忍饥挨饿数十载,所幸成就一部红楼梦,惊世骇俗引得后人无数竞折腰。</h3><h3> 读过许多书,唯红楼难忘。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终生读不懂的书。</h3><h3> </h3> <h3> 第四次品读还在继续中,适逢麦子发起红楼议题,随性而写。谨以此与各位喜爱红楼的美友共赏。</h3><h3><br></h3><h3>图片来自网络。</h3><h3><br></h3><h3><br></h3><h3>2017.11.2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