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由丁永春联系组识的参观香树湾养老院兼游新场古镇一日游活动,于2017年11月23曰实施。车辆由养老院提供,这一天早8:30,首站在工人文化宫上车,8:45在沙家街,旅友们早早在沙家街等侯。</h3><h3>上图是等候的旅友们,此站大约有30人。</h3> <h3>50座的大巴姗姗来迟,因为正是上班高峰时间,西藏南路堵车,所以车辆迟到。</h3><h3>旅友们依次上车。</h3> <h3>参加人员共50人。大多是70朝上的老年,其中二位男寿星都是90岁。</h3> <h3>全体人员上车坐稳后即行出发。</h3><h3>上图中的下:绿衣者是组识者丁永春先生,丁先生75岁,为人热情,乐于义务为大家办事,为众人点头称道。 兰黑衣者是养老院带路的人员。</h3> <h3>十点多到达香树湾养老院。香树湾养老社区在 沪南公路和六奉公路的交叉口,南汇和川沙的交界处,属于南汇区。 </h3><h3> 它是属于较高档次的养老机构,范围大,面积广,有九幢高层住宅。</h3><h3>车辆进入大门后,再往里,车仃在接待大厅门囗。</h3> <h3>接待大厅</h3> <h3>朋友们坐在里面休息。</h3> <h3>全景照能看到大厅的全部。</h3> <h3>香树湾养老社区的模型,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在模型前讲解。</h3> <h3>到实地去看样报房。</h3> <h3>模型上九幢高层的实景,就在这里了。</h3> <h3>路过西式迴廊和喷水池,顺便看看养老院的环境。</h3> <h3>全景照极为广角,看得凊清楚楚。</h3> <h3>旅友们把它作为一个景点,拍照留念。好在现在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而且不用再化费钱,在手机里就能随时随地回看,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如果是从前的胶卷时代,只能印出纸质照片来看,这就涉及到菲林和照片的成本,设想一下你能退回到胶卷时代吗……?所以社会的进步只能向前,决不能后退。</h3> <h3>参观样扳房要穿鞋套。</h3> <h3>刷卡进楼(上),出楼只需按下按钮(中)。</h3><h3>(下):乘电梯到二楼。</h3> <h3>样板房</h3><h3>这里的养老模式是要买下楼(无产权,尚剩40年居往权),再交管理费。</h3><h3>当然,水电煤及餐都要自理。</h3> <h3>以上是三房二厅一卫,135平米,330万。如入住此房,每年要交管理费8万元。</h3> <h3>以上是一室一厅一卫。65平米,165万。</h3><h3>如入住,每年要交管理费6万(相当于每月5000元)。如二老人往,一月开销水电、餐食等约7000元。所以这里是属于高端。</h3> <h3>上图 养老院一周菜谱。</h3><h3>中饭和晚饭如以一荤二素计,一顿餐费大约20元,略省一点,18元也可。早餐约5元,如吃馄饨之类要6—8元或10元。</h3> <h3>上图 养老园地处偏远地区,出行甚为不便。班车送到地铁站是指16号线野生动物园站。</h3> <h3>入住在这里的老人正在写书法。</h3> <h3>养老院提供较多活动内容:书画棋牌、乒乓、健身器、等等。</h3> <h3>儿童乐园目前每周开放一次。</h3> <h3>上图 接着,工作人员带领,去参观牡丹园。图是走在路上……</h3> <h3>怎么就这几个人?……原来分小组交叉参观,这是养老院组织工作细致,对参观者而言,不拥挤、效率高、效果好。</h3> <h3>仍是走在路上。</h3><h3>上 高层就是九幢住宅楼之一。</h3><h3>中 路还不少呢……</h3><h3>下 快到了。这里的树并不是枫叶,不过十一月的节季,叶子变黄褐色了。 </h3> <h3>确实是牡丹园。</h3> <h3>有这么几朵花巳经不错了,究竟现在是十一月份,众所周知,牡丹应在四五月份开花的。</h3> <h3>离开牡丹园。</h3> <h3>假羊,假牛,假鹿。</h3><h3>但是草地很美。</h3> <h3>小区边上有道门,直通社区医院,不必从大门绕过去,而且看病可不排队。</h3><h3>上图的下是结束参观,走向餐厅。</h3> <h3>到餐厅吃饭。餐厅整洁,宽敝,干净;排队取盘子,盘子是热的,可见是用烘干机的。</h3> <h3>上图</h3><h3>上的左面一位是本篇制作者朱立卫。</h3><h3>下 饭菜的内容,按前面养老院一周菜谱中的</h3><h3> 价格推算,这顿饭的价大约是20元。</h3> <h3>吃饭的时候,全体人员都在这里,这几张照片合併起来就是集体照。</h3> <h3>养老院午餐完后,活动就结束了。</h3><h3>然后就去新场古镇。</h3> <h3>上图 上车去新场。</h3> <h3>上图 车开十几分钟就到新场。</h3><h3>新场古镇历来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半苏州”之说,它的古跡还不少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去看吧——</h3> <h3>上图 </h3><h3>上 新场古镇从这里进入。</h3><h3>下 进入后即是桥,在桥上拍右面河边的廊棚</h3><h3>古镇名称由来:</h3><div>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新场镇,邑西南二十四里,名‘石笋滩’。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有两浙盐运司署,后迁盐场于此,故得今名”。又写道:“古前京城在邑十九保之石笋里。”</div><div>由此可见,新场古称石笋滩,又叫石笋里,在 南汇县城西南24里,由于迁来了盐场,相对于当时建在他处的盐场而言是新的,故称新场(意谓新的盐场)。<br></div> <h3>上图</h3><h3>上 这条路向前,前面就有牌坊。</h3><h3>下 牌坊正面 三世二品坊</h3><div> 1975年文革中被毁,2006年2月12日重建完工</div> <h3>何谓三世二品?</h3><h3> 朱国盛是明万历庚戌年(1610年)进士,初在朝廷做文职官员,后又当过工部员外郎、南旺分司郎中、漕储参政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山东右布政使。</h3><div>朱国盛政绩的亮点出在他任漕储参政期间。所谓漕储参政,大抵相当于水利部和运输部下的司局级职务。当时,黄河连年泛滥,严重影响水上交通,而各地运到朝廷的粮、油、布匹又必须通过漕运到达。在这危难情况下,他不畏艰险,亲临第一线指挥,夜晚就住在河堤上,一些地方官吏在险情面前束手无策,有的吓得面如土色,而朱国盛临危不惧,带领士兵、民工在现场奋战,终于克服了水患。朝廷嘉奖了朱国盛并“以漕河功升太常寺卿”。太常寺是朝廷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其正职“卿”为正二品。其父亲、祖父也因此被赠二品官衔,但没实职,也不用上班,只是给了个荣誉称号而已。所以在朱氏造的牌楼上称之谓“三世二品”。</div><div>上图的下是牌坊反面。</div><div>牌坊上还刻有“名列九卿”是什么呢?</div><div>明、清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部门首长为大九卿。</div><div><br></div><div>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新场周围的拱桥有九座,牌楼有十三座,相当规模的第宅厅堂则更多。故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半苏州”之誉。</div> <h3>进牌坊后,就是新场大街北段_,两旁乱哄哄的商店,这些商店和商品与新场无关,大都是外地人到这里来经商谋生。出租房屋者收房组,有关部门收税。所谓各取所需,给人的感觉是与朱家角,七宝,邵稼楼,三林等十分雷同的商业小镇。</h3> <h3>新和酱园创办于清同治年间,停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百年历史。</h3><div>想当年是1. 规模大 人数多 新和酱园的创办人是浙江海盐人,地址在今石牌楼北、信隆典当的大街西侧一带,总面积近四千平方米,里面是工场,门面是店堂。</div><div>工场设黄豆仓库两处,面粉仓库一处,全部工作人员约30余人,其中工场操作工约占一半,其余为门市部店员及财务、销售主管等工作人员。</div><div>据老职工回忆新和酱园仓库里原料充足,一进货就是上千包的黄豆和几百包的上等面粉料,黄豆用来做酱油,面粉用来做甜面酱。仓库里还辟有晒场,场上排列着上百只“七石缸”,所谓“七石缸”,指直径大约在一米四左右、高近一米的大缸,用来晒酱油,每只缸配上盖头,以便下雨时把缸盖上。放成品酱油的缸有50多只,外销时把酱油灌入绍兴甏里外运。</div><div>2. 传统工艺 品牌吃香</div><div>新和酱油场以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酿制而成,不像现在的酱油有的是靠添加色素、盐、味精兑水而成,那时的酱油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新和生产的酱油有“双套”和“双双套”、“晒油”等级别,不同处是浓度不同,晒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价格也不同。</div><div>新和酱园的产品销路广,南汇、奉贤各镇都来采购,有时甚至供不应求,为拓展销路争取市场,新和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这样,其市场占有率更广。</div><div>3. 薪酬不错 管理严格</div><div>新和酱园的大老板平常看不见,偶尔露面,平时派他的外甥来管理,主管老板叫徐纪庭,是商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待人和蔼可亲,没大学生老板的架子,和工人比较合得来。</div><div>当时新和的管理比较严,甚至规定下班后一律不得回家,只有规定的节假日才能回家。职工当然有意见,但看在薪金较高的份上,职工们只得忍了,当时150元一月的工资在镇上是屈指一数的,要知道,那时黄金只有几十元一克。工资高,吃饭又不花钱,每顿荤素搭配,饭尽管吃饱,因此职工比较稳定。</div><div><br></div> <h3>古朴的“新和酱园”字样,因日晒雨淋而泛白的木门板上的雕花依然清晰,门框两边挂了一副对联“油盐茶酱醋情系千家,酸甜苦辣咸香浮四季”。这个店铺原址是清代著名的酱园,以生产“艇球牌”酱油而驰名沪上,原为前店后工厂布局,有房60间,现存12间。</h3> <h3>随着古镇的开发,餐饮业借助新和酱园的房子,在内开设了《盐都阁》酒家,无奈小镇消费能力实在有限,出了几天风头后,酒家入不敷出,只得歇业关门。</h3> <h3>新和酱园的一长片门板为缕花门,颇有古意,保存基本完好。雕刻细腻,这里展示给大家看看。人物故事不知什么内容,没查到资料。</h3> <h3>雕刻蛮精细,不过在中国,它算不上什么,排不到什么名次。苏州山塘雕花楼内有全本的《西厢记》,《梁祝》,《白蛇》,和昆曲《牡丹亭》,《长生殿》。那才叫拍案叫绝啦。不过山塘雕花楼不开放,它被有钱人买下了。有钱嘛,还是能任性!</h3> <h3>每幅画是一个故事。</h3> <h3>上一图中的雕刻放大。放大后图案有些模糊,那是拍摄的距离远了,或者说像素不夠。</h3> <h3>还有刻花。中图似是凤穿牡丹。</h3> <h3>还是商店。</h3> <h3>上 门档是一对对的,现在单独一个,肯定是别处搬来的。</h3><h3>下 一个半园大水缸和一对小门档。是否此处原物,就不清楚了。</h3> <h3>新场镇志中有详细记载: 洪桥。又称洪福桥,位于新场大街北市。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原为石级环龙桥(拱桥)。1958年,新场镇政府为方便小车辆通行,在石级上浇筑两条水泥行车道。1960年,拆除环龙结构,砌成平石桥。1964年,改建成水泥平桥。1982年建上栏杆。 </h3><div>因着古镇的开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洪福桥再度改为原来的拱形桥。</div> <h3>左上 桥栏杆上的石狮子。</h3><h3>右上 桥正中桥心石的水纹图案,四周有不同的吉祥图。</h3><h3>下 被戏称为“狮子大开口”雕刻的桥耳朵。你知</h3><h3>道桥有耳朵这件事吗?“涨姿势”了吧!</h3><h3><br></h3> <h3>站在桥上向西看。有二位正在拍桥的照呢!</h3><h3>洪福桥的历史悠久以及所处的中心位置在当地有着重要影响,就是桥下古镇的主要水巷也随它称为了“洪桥港”。</h3><div><br></div> <h3>桥边上的第一茶楼。“第一楼茶园”初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据说是新场古时五大姓(张朱叶闵周)中的富户周肃清所建。初时是平房,清宣统年间才改建成三层,三十年代初开设书场。因该楼高度和热闹系当时新场之最,故称“第一楼”。那时底层为饭店,二楼为茶园兼书场,三楼为艺人的卧室。2002年5月,第一楼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04年抢救古茶楼,重新展现当年的风采。现在底楼是书场,二、三楼是茶园。</h3> <h3><font color="#010101">卖着老三林酱菜、绍兴臭豆腐和上海老酸奶。这家店铺原来是“谢氏北店”,由谢渭盛始创于清康熙年间,清末重建,门口石柱上依然保留着“本店创自康熙壬寅年”的石刻字样。</font></h3> <h3>老年人在木廊里呆坐。乡人悠闲自得。</h3> <h3>左上 桃胶</h3><h3>右上 下沙烧卖</h3><h3>左下 土布 木桶</h3><h3>右下 农人自有小农产品</h3> <h3>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位于新场大街367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初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解放前,这里是新场最大的一个典当行——信隆典当。</h3><h3>门票18元,老年人打八折。应该是免费的,但现在要收费,基本上是没有人进门。</h3><h3>上海其他地方的景点,以至全国景点,对七十上的老年人都是免票,唯独新场要买票收费。新场未免太小家子气了。</h3> <h3>上和中:陈列馆院子内有原三世二品坊的残件。</h3><h3>下:门旁一辆破旧三轮车,也不是文物,因为三轮车在五十年代初期还在各大城市运行。</h3> <h3>这个木牌坊不知什么来历?</h3> <h3>上 新场大街北段到此为止,拍摄者在外面朝里面拍。</h3><div>中 古镇的商店融入新元素,但它的定位是什么样的人呢?定位不准,势必门庭冷落。</div><div>下 咖啡店也是新元素,它的名称取“臭皮匠咖啡院”(墙上的招牌上写的),是为了招揽顾客。豆花店自称是百年历史,谁知真假?</div> <h3>新场大街的名字也许是一百年前起的,那个时候人少,生产力低下,三米宽的路就称为大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只能说是小街了。</h3> <h3>从原路退出,在桥堍有羊肉馆,也是老店,生意特好,定位正确所以门庭若市。</h3> <h3>仍然走过三世二品坊,穿过朝阳路,走向新场大街的南段:仍有自称是“百年茶馆”的店。</h3> <h3>旅友们购土特产。</h3> <h3>崇修堂原为康碧梅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前后四进,面阔3间。崇修堂以清末民初的新场老宅院格局,结合老上海风情展示,呈现民国时期的上海风貌。</h3> <h3>崇修堂'厅堂的匾额下是一幅山水立轴,两边有一副对联:'风度鹤声闻远谷,山横雨色卷浮岚。'意境不错。画前的长条几上摆放有青花瓷的花瓶.画盆,再前面是八仙桌和明式太师椅。</h3><h3>再往里要买票,18元,老年人打八折。全国很多比它好的都是老年免票,我们都去看过了,现在这个崇修堂不看也罢!</h3> <h3>崇修堂门楼肚兜的立体雕刻。</h3> <h3>张氏宅第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进院落。</h3> <h3>张宅的大门前是中式的。</h3> <h3>大门的内面,二根罗马柱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式样。</h3> <h3>大门上“京洛传钩 曲江养鸽”是什么意思?</h3><h3>东晋的神奇志怪小说《搜神记卷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京兆长安有一个姓张的人,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只鸩鸟从外面飞进来,停在床上,张氏祝告说:鸩鸟飞来,给我带来灾祸,就飞到天花板上去;给我带来福运,就立即飞进我的怀里。于是鸩鸟飞进他的怀里,他伸手去摸,鸩鸟不知哪里去了,却摸得一支金钩,于是把金钩看做宝贝。从此他的子孙逐渐富裕,财产增加万倍。蜀郡一个商人来到长安,听说这件事,就拿很多钱财贿赂张家的婢女,婢女把金钩偷给商人。张家丢失金钩以后,家业逐渐衰败。蜀郡那个商人也屡次遭到穷困,对自己没有好处。有人告诉商人说这是天命,不能强求,于是商人带着金钩去还给张家。张家又重新昌盛了起来。这就是“张氏传钩”的说法。 而“京洛”则是指唐代的首都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相传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类似现在的“击鼓传花”。而当时,这种“传钩”的游戏在上流社会中很是盛行。 经过这么一说,宅院主人的姓氏、历史渊源以及曾经的辉煌就展示无遗了。</h3><h3> </h3><div>再来看下联,“曲江”是指唐朝长安城南的皇家花园。唐时,每年进士发榜的时间在二月份,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候,皇帝就在曲江园林举行盛大的宴会,赏赐那些新考中的进士。在宴会上,进士们把装了酒的杯子放在曲江水面上,酒杯随水而流,流到谁的面前停下来,谁就拿起杯子饮酒作诗,因此有“曲江流饮”之说。有一年,曲江宴会结束后,一个进士心血来潮,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雁塔下面的石壁上,谁知以后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凡是新进士曲江宴会后,都要来到慈恩寺大雁塔,选派一位书法漂亮的进士,把大家的名字题在石碑上。以后谁当上了将、相,就把他黑色的名字改为红色的。于是又有了“曲江留名”之说。 </div><div> 而“养鸽”一说则是源于唐朝丞相张九龄。此公是武则天神功年间的进士,岭南韶关人,而韶关古称曲江。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是出自张丞相。此公不但才高八斗,还酷爱养鸽。由此,我们便不能理解“曲江养鸽”之意了。这里的“曲江”既指出张氏籍贯,又暗意进士及第的显赫。</div><div><br></div> <h3> 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张氏宅第,四进三开式院落,东西合璧,吊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典雅。</h3><h3>门窗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轧花玻璃。进口马赛克地面保存完好。</h3> <h3>张宅内部西式的门窗。</h3><h3> 现在,这所宅院里住的人大多数是租房客。由于未能寻得张氏家人,因此对张氏的家族渊源只能通过这副对联去理解和想象了。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且不管主人家是否真的是张九龄的传人,但这所宅院的先人一定是做过大官的,或许还曾在京城有过不可一世的辉煌。</h3> <h3>庆祉堂建于清初,为四进传统宅院建筑,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br></h3><div><br></div> <h3>编织竹器、竹蓝头,在上海市区看不到了!</h3> <h3>竹蓝店的右隔壁,就是新场沪剧沙龙,爱好者们在这里一展才艺。</h3> <h3>唱得真不错呢!</h3> <h3>新场古时称石笋里,故有此牌坊。新场大街的南段到此为止。规定的时间快到了,赶快回到车上集中。</h3><h3>新场游暂到此,实际上参观时间不夠。尚有洪东街、洪西街等很多未看,新场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条件之一,是有大量的古建筑群落。因而,有人称新场是“浦东原著民生态博物区”。</h3><h3>据资料介绍新场还有:马鞍水桥石驳岸; 奚家厅;嘉乐堂保存完好(大厅雕梁画栋,厅的八扇门正面雕八骏图,背面雕水浒人物);潘氏老宅五扇蠡壳窗,重檐、通转游廊;闵氏老宅;王和生宅;南山寺等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去光临。</h3> <h3>集中上车后,下午14:00开车回程。</h3> <h3>回程时,车速加快,到达市区南站,一半多人下车换乘地铁回家。14:51回到沙家街,园满完成全部活动,一日游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