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感故事不一样!

陈忠贵

<h3>大千世界,人来人往,相互遇见,是一种常态。在各式各样的遇见中,时间验证了人心、见证了人品。真诚的人,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心里;虚情的人,走着走着,就淡出了视线。在我人生的旅途中,就曾有一次双方互不相识的偶遇,竟然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令人感叹的情感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原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总编、社长李秋海。图为李秋海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培训时按要求穿红军服的留影。</h3> <h3>算起来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24军炮兵团组织股当干事。夏日的一天,政治处主任孟宪明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和宣传股报道员冯保安一同前往河南长葛县,走访看望十几户家里有特殊困难的战士家庭,并顺便挖掘一些素材搞点报道。我和冯保安先到长葛县人武部说明来意,人武部安排张军周干事陪同我们一起下到乡村。在走访中,我被一户户战士家里残破的景象惊呆了!</h3> <h3>当走访到指挥连战士白伟勤家时,他家的凄惨状况让我们的泪水再也压抑不住了!裂着口子的墙壁,盖着破旧塑料布的房脊,床上连床被子都没有,他的妈妈蹒跚着招呼我们坐下,可我们找遍屋子,只在灶膛前找到一个小凳子,还只有三条腿……白伟勤的母亲告诉我们,尽管这样,还是多亏了儿子的未婚妻常从十多里外的家中过来帮忙,要不他们的日子会过得更惨!</h3> <h3>从白伟勤母亲的嘴里知道,女孩叫张巧荣。她为什么会钟情于一个家中如此困难的普通战士?我们带着问号跑到临县的张巧荣家,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一个院子,九间瓦房,三头黄牛,大大小小十八头猪,父亲是村支书……两家条件这么悬殊,双方的爱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渴望尽快找到答案!可张巧荣外出打零工去了。我们一直等到夜里九点多钟,她才终于赶回来了。采访完,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了。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夜幕里一身泥、一身汗地跑了三十多里路回到小旅馆,天快亮了,但谁都没有一丝睡意,心还一直被张巧荣对白伟勤一家的真情感动着,当即铺开纸笔把所见、所闻、所思写了下来……</h3> <h3>稿子就要写完了,冯保安接到考取军校的录取通知书返回部队,张军周因事也回到了人武部。我一个人到郑州送稿,考虑到白伟勤的未婚妻是共青团员,就找到了《时代青年》杂志社。当时是中午,社里没人,我就在门口等。过了一会,看到一个气度不凡的同龄人走过来,我急忙迎了上去。他笑容可掬地问我有事吗?我说送稿。他说给我吧,我是这儿的编辑。我当时有点忐忑不安,又有几分小惊喜,忙问:“您贵姓?”他说免贵姓李。我急忙掏出稿子交给他,并“讨好”地说:“李编辑,请斧正。”他说我看看,并请我进屋喝口水。我婉谢、拜托、敬礼后离开了编辑部。图为年轻时的李编辑。</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到团里,跟我关系很好的新闻干事问我:“意思了吗?”我说没有,初次见面,互相不熟,没法意思。他说那没戏。没想到半个月后,我收到了李编辑的刊稿通知,惊得新闻干事张着嘴巴看了我好一阵。从来信中,我知道了李编辑的名字叫李秋海。图为我(左二)和战友们在礼堂前合影。</font></h3> <h3>稿子刊出后,白伟勤的未婚妻受到了团省委的表彰,并被妇联树为拥军模范。我写信感激李编辑。他回信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并欢迎我以后继续提供优质稿件。</h3> <h3>冬去春来,转眼到了1986年,我已经调到集团军机关工作,按照处长戚有则的安排,随同由吴双战副军长带队的工作组,下到即将奔赴老山前线的侦察大队,和近千名官兵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了三个月。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杨白冰带着文工团前来给出征的官兵送行。那一晚,台上台下互动,把官兵慷慨赴死的激情推到了最高潮!夜里,我巡视完各连队回到宿舍,对面的床上住进来一个人。互相介绍后,我知道了他叫陈小平,来自集团军下属的某旅,是吴双战副军长给侦察大队紧急抽调来的侦察“顾问”。为什么选他?陈小平向我讲述了他原来在云南某部期间,曾经58次参与或率队深入敌后侦察的惊险故事……那一夜,我俩无眠。军列缓缓启动了!军长周玉书、政委张明春和工作组成员在站台上向出征的官兵送行……我看到车上的陈小平向我挥手,我向他行军礼致敬!</h3> <h3>军列远去了!可陈小平再一次走向“极地”的庄严神态一直在我的脑海浮现,有时甚至被“折磨”得彻夜难眠。前线传来“一战、二战、三战……”胜利的捷报!我再也按捺不住了,写了篇报告文学《59次走向极地》,征求陈小平的意见后,寄给了李编辑。当时,军报道组有一个专写报告文学的小哥们,他知道我给李编辑投稿后关切地问:“铺垫了吗?”“啥铺垫?”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说:“装傻。”过了二十来天,李编辑回信,对稿子提出了几处修改意见。我修改后将稿子寄给了李编辑。小哥们又问我:“这回总该整明白了吧?”说实在的,当时我真被小哥们整糊涂了。小哥们说,编辑提的不仅仅是意见,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你把这层意思整明白,稿子就出来了。掏心窝子说吧,当时受大气候的影响,我也想给李编辑“整点意思”,可隔得那么远,又不知道该怎么整!心里那个急哟……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李编辑的刊稿通知又一次来了!文章作为重点,在封面列为首条,在正文放在首篇。小哥们看到这样的安排,说你肯定在背后整“意思”了。其实,我除了寄过稿子,真的没有整过“意思”。</h3> <h3>图为文章正文。</h3> <h3>《59次走向极地》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人纷纷给编辑部写信赞颂英雄,有的甚至还在信中对陈小平流露出了爱慕之情。李编辑选了其中一封有代表性的信件寄给了我。我把刊有陈小平事迹的杂志寄给他,并说了稿子引起的反应,特别是有一些女青年对他的倾慕之心……图为三十年前李编辑寄给我的信件。</h3> <h3>陈小平给我回信,述说了他到前线后的婚恋状况,并寄来一张漂亮的女军官到老山前线看望他的彩色照片。我为了回答广大读者对陈小平的关心,根据他走前和来信向我叙述的婚恋故事,写了篇《系在晓月上的白纱巾》,再一次把稿子投给了李编辑。不久,经李编辑精心编辑的稿子加编者按发在《时代青年》的头条。又过了些日子,李编辑给我来信,说该文被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文摘刊物《东西南北》转发了,要我将地址等相关情况提供给《东西南北》编辑部,他们好给我寄样书和稿酬。我写信给李编辑,表达了想去郑州感激他的意思。他回信说,稿子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了。</h3> <h3>侦察大队凯旋归来了。陈小平调到总参某部任职,我当时没有见到他。不过,走下军列的官兵都是我熟悉的人,其中就有火力连的连长郭宇生。郭连长也看到了我,他几个健步跑过来与我紧紧拥抱……曾记得,他在带领连队出征前,因为有个战士出了点“小状况”,我在他们连队待的时间比较多一些。郭连长走的时候对我说:“我上去要是死了,你给我整点事迹,告慰一下我的家人。要是活着回来,你给我整篇东西,咱也风光风光。”我兑现承诺,给郭连长写了篇报告文学《远山木棉红》。当时郭连长所在团的政委、政治处主任都是我的老战友,问要不要给我提供一点发稿的活动经费?我说不用。他们纳闷,说现在要想发篇稿子,哪有不“打点一下”的?稿子投给李编辑后,还是没有“打点”,还是发得那么快当!我有些于心不忍了,专门委托当年曾经跟我一起去长葛采访,此时已当上某师炮团宣传股长的冯保安借探家之机前去看望李编辑,可李编辑不但什么都不收,还热情地要请冯保安吃饭。此后,有几位新战士看过《远方木棉红》后,深深被郭宇生和他的战友视死如归、走进战火、报效祖国的“木棉精神”所打动,找上门来要我替他们去向首长“说情”,非要到前线去不可。</h3> <h3>后来,我调到北京军区机关工作,与在总参某部任职的陈小平相见。陈小平要我拨通李编辑的电话,专门感谢他编辑、宣传了他的事迹。李编辑与陈小平通话后,又热情地向我约稿,希望我给杂志社提供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好玩意儿”。按约,我琢磨着写了一首小诗《半个月亮》,通过军嫂、军人在中秋之夜各自切开的月饼,抒发了军人“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博大情怀。不久,李编辑编发了这首小诗。后来我才知道,他编发这首小诗是有原因的。他曾在“疆字906部队”当过兵。那些年,他在遥远的西域遥望故乡,与家中亲人天各一方,对思乡之苦、思念之情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尽管这首诗很小,却拨动了他的心弦。图为李秋海年轻时在部队的照片。</h3> <h3>几年过去,李编辑和我的职位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天快下班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说到北京开会来了,本不想打搅我,但又特别想跟我见个面。这个面,可是二十多年后才迟迟到来的第二次见面!我在激动中火速“准备了一下”,匆匆赶到宾馆,跟李总编握手、拥抱、互相捶着对方的背,饱含热泪诉说这么多年的思念!我想请李总编和他的同事到京城有名的歺馆去吃饭,可李总编坚持在附近找一个小店,说吃饭不是目的,说说心里话才是最重要的。我要打开带去的档次好一点的酒,可李总编说来点“二锅头”意思一下就行了。我坚持说这酒是用稿酬买的,里面也有他的心血,他才勉强同意打开了。我说起他一次次给我发的文章,一再找理由想让他多喝两杯。李总编说,人与人,一场缘。他当过兵,深知军人的不易,深知写文章的不易,深知作者投稿后期望着什么!饭中,我提出陪李编辑一行到北京的景点转转,他们说已经去过了。饭后,我想把带去的礼品送给他,可他坚决不收,还说要是这样的话那以后就没法继续交往了……我提出第二天早上安排车送他,他的同事说,李总怕麻烦您,已经通过会务组把车派好了。我无语了,只有深深的感动!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原来是他怕麻烦我,之前已经陪同事去故宫等处看过了,直到快走的头天傍晚才打电话告诉我他来到北京的消息……</h3> <h3>李总编回去后给我来电话,说北京之见令他很高兴,感叹“真正的朋友,不在于会说漂亮话,而在于掏的都是心窝子……”之后,我们又通过几次电话,我总觉得欠他一点什么!他说:“朋友嘛,不在于你给我多少,我给你多少,而在于你想着我,我想着你,你在乎我,我在乎你,你看重我,我看重你……”还说:“我就盼着有好文章出现。没有好文章,我们的杂志谁来看?从这一点上说,你也是在帮我们……”并期待我继续给杂志社“赐稿”。这一个“赐”字,令我常常感到不安,于是我在工作之余,有意识地写了一些适合青年刊物发表的文章。李总编又选发了我的纪实性散文《山寨的火把》等文。图为我描述的山寨一角。</h3> <h3>草儿枯了再绿,花儿谢了再开。李总编当了社长,纸介媒体面临着互联网的挑战,他忙于改革、忙于创新、忙于开创新局面,用他的话说,叫做“第二次创业”,不拼就难以突围、无法生存!期间,他每当拼出“佳绩”,就会高兴地通过电话邀我到郑州去放松一下。我因参加国庆阅兵、奥运安保等重大活动,并出京相继到两个单位任职,后又返回北京,好几个年三十、大年初一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所以始终没有成行。图为我(首长身后右一)在警卫现场。</h3> <h3>随着年龄到杠,我退休了,除了编写电视剧,我爱上了美篇。巧的是,在加“关注”的时候,发现了“秋海时空”这个昵称!是秋海社长吗?我的脑中闪过这一念头!加,我毫不犹豫地点下了“秋海时空”。很快,对方传来私信:“是您吗?”我马上回问:“是社长吧?”他说:“是啊是啊!”天下事,有巧合,但咱俩在美篇相遇,真没想到会这么巧合!他又问:“电话号码变了吗?”我说:“变了几次,但您一直在我心里。”他说:“我的号码没变,加微信,加微信,好好聊。”在聊天中,我们都感叹,有缘,真是有缘!在美篇这个有数千万人来来往往的精神家园里竟然还能一下就遇到了。</h3> <h3>我进入他的美篇,了解他的过去,他的现在,他的未来……获知他刚退休不久,开始很不适应,后来遇到了美篇这款简便易学、图文并茂、声情合一的编辑软件,一下找到了乐趣,自称“童心大发”,创作、编辑起了他的又一本“电子书刊”。图为秋海社长(右)到父亲当年曾任矿长的煤矿同现任矿长亲切交谈,为创作美篇收集素材。</h3> <h3>对我的现状,他也非常关切。我在美篇发表《现代谍战大剧“守卫者.浮出水面”闪亮开播,总编剧陈忠贵、陈梦邀请您一起边看边聊》的文章后,他纵观全篇,热情洋溢地作了点评:“强烈的时代感,迷人的故事性;丰富的生活来源,真实的一线感受;领先的谍战题材,一流的拍摄阵容……”给了我新的鼓励。</h3> <h3>我写的“《警中英雄》:帮我打开了走进影视的第一道门”在美篇推出后,他又一口气写下了二百五十多字的点评:“这是一个长长的、久久的、苦苦的、甜甜的梦……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梦,由作者的长期生活和写作积累而完成;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梦,由真实的故事素材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编织;这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梦……真诚地祝福这个梦走得更远、更美!”我又一次被秋海社长的热切关怀所打动!三十多年了,他一直在给我当人梯!可我,该拿什么来报答他呢?渴望他到北京来,他总有理由推脱。我知道,他还是怕给我添麻烦。好长一段时间,我报答他的唯一做法,只能是进入他的美篇,汲取营养,学习技巧,分享快乐……</h3> <h3>秋海社长很勤奋,一年多来做了74篇美篇。在他的美篇里,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散发着芬芳的气息!特别是他和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省直文联副主席萍子强强联手的“二十四节气诗画篇”,诗情浓浓,意境深邃,画面优美,读起来、品起来,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图为秋海社长做的美篇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三毛说过:“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我跟秋海社长在三十多年里,只见过两次面,仅握过两次手,而他倾注心血,浇灌出了我的一个又一个文学“成果”!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帮扶我的过程中,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他的这种“人梯精神”,比起三毛笔下说的“好茶”来,我觉得更加清澈、更加纯美、更加令人回味……图为秋海社长和他的外孙女在美好的春天里一起飞翔。</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