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永远的母校</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纪念桃师附小创办100周</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康建纯</b> </p><p> <b>母校桃师附小前身为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17年,至今整整100年矣。<br></b></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line-height: 1.5;"><b> 本文写于2011年,发表后曾多刊转载,今再配图发出,谨以纪念母校桃师附小百年华诞。</b></span></div><p></p></h1> <h3> <br> </h3> <h3></h3><h1> <font color="#ed2308"><b> 目 录<br> 一、 舒适温馨的校园<br> 二 、生趣盎然的课堂<br> 三、 丰富多彩的活动<br> 四、 国庆嘹亮的歌声<br> 五、 记忆深刻的劳动<br> 六、 永远眷念的母校 </b> </font> </h1> <h3> <b>前不久,我意外地见到了一张老照片,那是1963年5月我的小学老师们在校园里的一张合影,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照片。照片上男老师英俊潇洒,女老师年轻漂亮,在徐百钧校长的率领下意气风发地站在上下操坪之间的石阶上。多么熟悉的老师,多么熟悉的环境,我在这儿度过了六年难忘的小学时光。凝视着照片,心潮难平,照片中办公室旁的那颗银杏树仿佛已透出一丝沁人肺腑的淡淡清香,那高高梧桐的树叶似乎也在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哦,那是我们69班教室,陈老师好像拿着教案进了教室,“这是谁呀?快进教室,要上课了”,我马上撒腿向教室跑去,我的思绪随即飘进了这张照片…… </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一、舒适温馨的校园</b></font></h1><h3> <b>我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桃师附小,当地人一般就叫附小。附小校门东临清澈的沅江,再远处是连绵的群山,早晨有时水雾蒸腾,飘绕山间,美不胜收。学校南面紧邻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当时一般人称省四师或二女师。附小与桃师两校之间有一小门相通,两校实为一体。</b></h3> <h3> <b>附小校园面积30多亩,学校全是平房,布局合理。学校内任何两栋相邻的建筑之间都有走廊相连,所以即使天雨,大家要到较远的下操坪边的厕所去,也不会淋雨湿鞋。学校有上下两个操坪(1963年又在校区南边增加一个操坪),大家最喜欢的是办公室前的上操坪,上操坪南北两边是青砖教室,东边有图书室,西边是走廊。操坪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巨人步”运动器具,活动时四人一组,活动者将“巨人步”的绳索套在腿上,四人同时沿“巨人步”立柱逆时针方向跑进,跑几步后可以腾空飘荡一会,你追我赶,很是好玩。 </b></h3> <h3> 桃师附小校园平面图</h3> <h3> <b>操坪四周有十几株梧桐树,树干高粗挺拔,树叶宽大,春天它们长枝发叶开花,夏天为我们遮阴避暑,秋天梧桐果随果叶旋转下落,冬天树叶落尽阳光和煦。梧桐树干上有很多前辈学友用刀子刻下的姓名或“箴字”之类的“作品”,学生的这种行为梧桐树从不计较,校长和老师们也不怎么计较。在这儿读过书的学生,多年后没有不记得这些梧桐树的,也没有不谈到这些梧桐树的。</b></h3> <h3> <b>学校北面靠边街一侧是大礼堂,大礼堂除了开会之外,便是天雨时我们活动的一个好去处。穿过大礼堂往西走,便是称为“太平楼”的老师宿舍,太平楼是一排木板平房,但下面用象河边吊脚楼的一些木桩支撑着,离地一米来高,既防潮又雅致。太平楼前便是学校的大花园,大花园中间有个青砖砌成的水池,水池边有个漂亮的亭子。大花园有一些花草树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只是我那时对这些不感兴趣,虽然去过几次,主要也是找蟋蟀知了之类的玩物,所有对大花园印象不是很深,现在回想起来甚是遗憾。</b></h3> <h3> 1955年左右时期照片。桃师附小下操坪,稍近是花园亭子,远处是老师宿舍太平楼</h3> <h3> <b>大花园南面是下操坪,下操坪是我们经常上体育课的地方,下操坪靠近大花园一边有爬杆和秋千,一些技高胆大的同学,经常把秋千荡得很高,有时几乎快荡平秋千架,这时便能博得下面阵阵喝彩声,秋千上的同学就得意洋洋。荡秋千我只能帮别人喝彩,从不敢将秋千荡平。<br> 下操坪西边围墙有一小门,小门外便是学校的一块菜地,这菜地也经常是我们劳动课、自然课去的场所。</b><br></h3> <h3> <b>附小当时的厨房食堂不是很大,有两位工友:文伯主要挑水种菜,薛伯主要烧水做饭。学生早上带来的中餐,中午可以到厨房去免费加热,薛伯文伯边给我们热饭菜,也边叮嘱些“吃饭了不要马上跑,否则冒风了肚子疼”之类的话,现在想来,特别温馨。<br> 我们五九级桃师附小按惯例招了两个班,每班42人。我们第一册语文课本翻开首页是“国旗,五星红旗,我们爱你,向你敬礼!”</b><br></h3> <h1> <font color="#ed2308"> <b>二 、生趣盎然的课堂</b></font></h1><h3> <b>桃师附小的老师上课永远是那么的诱人,那么充满着活力。<br> 我在附小学习六年,教室里常年有人听课,川流不息。师生们对桃师实习生、外地参观学习老师、上级领导检查听课都习以为常。 <br> 我们一至四年级语文课主要是班主任陈淑贞老师教的,她个子不高,对我们很和蔼也很耐心,偶尔也戴下眼镜,一幅慈眉善目的样子。</b><br></h3> <h3> 班主任陈淑贞老师毕业于桃源师范学校76班。此为该班1957年7月毕业合影。前排右3为陈淑贞老师</h3> <h3> <b>一年二期,陈老师就教我们写作文。第一次作文,是先带我们到学校图书室,图书室当时有一个附小的校园立体模型,她指导我们看模型,再周游学校,然后回到教室,让我们每人说说学校的样子,最后将自己说的话写出来,全篇大概一百来字,题目是“我们的学校”。一年二期末,我的一篇“我的爸爸”作文,约有二百多字,曾作为桃师附小教育成果在全县展出,所以当时有桃师附小一年级学生能写作文的佳话。</b></h3> <h3> <b>五年级地理课老师是一位很年轻的、脸胖胖的江老师,他讲课非常形象风趣。我们班有些同学对东北三省中辽宁和吉林两个省的位置经常混淆,江老师就说:“东北三省黑吉辽,是我国最冷的地方,三个省挤到一起,由于挤得紧,中间的一个就挤得急起来了,中间那个挤得急的省就是吉林省。”江老师边说自己还边在讲台上两手抱肩,紧缩上身,揪着面孔,好象有人正在紧紧挤他的一个样子。江老师当时动作有些搞笑,但我们至今东北三省位置没有一个同学错过。</b></h3> <h3> <b>我们五至六年级数学课是高大英俊、足智多谋的朱道贵老师教的,他思维严谨,讲课时却又能妙趣横生,什么追及问题、比例问题被他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讲得头头是道。做数学题时,朱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用一些非常规的独特方法去解题。他不时抛出一个数学题,班上便象炸锅了似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他却稳坐钓鱼台。我记得有次朱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题:“轮船出发作远海航行。当它驶离海岸180海里时,一架带有紧急邮件的水上飞机去追它,水上飞机的速度是轮船的10倍。问水上飞机将在离岸多远的地方追上轮船?”我思索了整个中午,全班第一个解出,高兴无比。朱老师当时有本《趣味数学》课外读物,是翻译苏联的一本书,我对书中的数学题不仅钻得津津有味,而且还抄录了不少。</b></h3> <h3> 2001年6月,陈代祥先生回母校桃源师范看望他读书时的学校领导白展申(左5)、班主任老师王清宇(左6)。陈代祥先生时任湖南省残联理事长</h3> <h3> <b>五至六年级语文课是班主任陈代祥老师教的,他那时也就二十来岁,陈老师点子多,说话风趣幽默,同学都信服他,也很喜欢他。在他影响下,我们都喜欢作文课,很多同学一篇作文能很有兴趣地写上十几页。我们班王惜华同学的一篇写新疆孔雀河的文章,让我现在都羡慕不已,我当时真怀疑她有神人天助。</b></h3> <h3> 2016年5月,陈代祥、朱清翠夫妇参观原桃源师范学校百年校史展馆</h3> <h3> <b>陈老师对学生作文要求也严格。有次上午考试作文,考前陈老师反复强调:“作文不能走题,走题的作文只有零分。”考后中午我们在教室午睡,陈老师在讲台上改我们的作文考卷,但最终还是有同学走了题,走题的三张卷子贴在黑板旁,并分别打分批语为“潘毛儿吃了个粑粑”,“高毛儿吃了个汤圆”,“聂公好大的汉子,只吃半个!”大家当时看后忍俊不禁,但以后作文时都首先会严格审题,再扣着主题洋洋洒洒写开去。</b></h3> <h3> 2011年11月,陈代祥先生的弟子们拜望陈代祥夫妇</h3> <h3> <b>桃师附小教学民主,老师能注意听取学生意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大特点。四年级时,一位老师临时在我们班代上一节语文课,内容是黄巢的一首七绝诗《咏菊》,我记得后两句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代课老师就说,这是指长安城满城的菊花黄灿灿的,非常漂亮,香气扑鼻。稍过一会,我们就有几位同学举手发言,同学们发言说应该不仅仅这样,它的主题应该是说黄巢起义军遍布长安全城,取得了占领长安城的胜利。代课老师先是愕然,接着是肯定,再是赞许,后来我们班主任陈淑贞老师知道后对我们也夸奖有加,我们也高兴了一阵子。</b></h3> <h3> 2016年5月,学生陪同陈代祥夫妇参观桃源沅江风光带</h3> <h1> <b><font color="#ed2308">三、丰富多彩的活动</font></b></h1><h3> <b>附小的课外活动和课余活动门类较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班上组织的,也有同学自发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都留给了我们幸福的回忆。</b><br></h3> <h3> <b>一至六年级附小都组织各班进行讲故事比赛。我在低年级时,有时有点口吃,但前后两位班主任陈淑贞老师和陈代祥老师都鼓励我参加讲故事比赛。经过几年锻炼,到六年级我居然能在班上讲故事比赛得第二名,那次讲的是小说《烈火金刚》中的第二回。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口头交流,从事教师职业,附小当时的讲故事比赛是功不可没的。</b></h3> <h3> <b>附小每年“六一”都组织各班文艺节目演出,我们五年级时,班主任陈代祥老师编写了一个歌舞剧“一群小雄鹰”,由我们同学自己排练,节目不仅在学校演出获了奖,后来还代表附小参加桃源县演出,反响极好。以致四十多年后,我们和八十多岁的徐百钧老校长畅谈时,徐校长还能熟练地背出我们班那个节目的台词,“大肥猪,三百斤,杀它一只包饺子”。近半个世纪了,难得我们的老校长。</b></h3> <h3> 2011年6月,桃师附小领导拜访老校长徐百钧先生</h3> <h3> <b>附小学生自发的活动也有一些,这些活动很多都是在老师有意无意点拨下进行的。象课余时钻研一些数学难题、怪题,经常几位同学一起乐此不疲;同学们自己还收集信销邮票后自由交换,大家都很有兴趣。我至今还保存有一本附小读书时抄的数学题解和两本集邮册,现在有时翻开看看,能让我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b></h3> <h3> 笔者1964年在桃师附小读书时抄录的《趣味数学》题</h3> <h3> <b>当然,自发的活动有时也不是很顺利,我最沮丧的一次是用泥鳅预报天气。这是一次“自然”课,老师讲泥鳅能预报大暴雨之类的恶劣天气:如果泥鳅在水中上下乱窜就预示天气将会突变。我好不容易在县总工会后的一个水塘边翻得两条中指大小的泥鳅,找来一个玻璃罐头瓶将泥鳅放在瓶中的水里,天天看泥鳅有什么动静。有天上学前,突然灵机一动,将装有泥鳅的玻璃瓶放在只有一人多高的屋后瓦上面,心想这更能接近自然。这天天气很热,下午放学回家后,满心喜悦去看“自然”成果,看看泥鳅是不是在上窜下跳。结果是让我一个透心凉:瓶子晒得滚烫,两条泥鳅一条在瓦上晒干了,另一条在瓶内已发臭了。</b></h3> <h3> 2011年7月,笔者和桃师附小领导拜访原桃师附小教师聂立清(中)老师夫妇。聂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h3> <h3> <b>能作为运动员去为国争光是当时很多人的梦想,学生如果能在校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那这也是为国争光的前奏。1964年12月桃师附小举行第二届田径运动会,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场神圣无比的活动,大家在桃师田径场你追我赶,场面十分热烈。我带伤奋力拼搏取得了跳高第三名、跳远第四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最好成绩。加上我们班团体总分输同年级的68班仅仅两分,屈居第二,所以自己感到很郁闷,也很内疚,情绪很低落。</b></h3> <h3> 笔者保存的1964年桃师附小第二届校运会的奖状</h3> <h3> 笔者1984年跳高照片</h3> <h3> <b>班主任陈代祥老师见后鼓励我说:“这次校运会你很不错嘛,但是要成为优秀运动员还要刻苦锻炼,你以后能打破县记录。”我把陈老师对我的鼓励记在心上,课余经常和同学来桃师田径场训练。不经意几年后不仅破了几个县记录,还破了常德地区记录,而且还从事体育教学四十多年。一位小学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指点一个小学生的前途,说来有些玄乎,但我就是小学老师的一句话奠定了我一生的事业,至今我仍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戏剧性的是,我任教在培育过我的理想、培养过我的老师的母校,所以我很欣慰,但更谨慎,我深知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负众望。 </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国庆嘹亮的歌声</font></b></h1><h3> <b>附小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校内活动,但有时也参加桃源县的一些大型活动。1964年国庆节,桃师附小参加桃源县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艺演出,节目是个一百多人的大合唱,演出地点在桃源县东街大礼堂。</b><br></h3> <h3> <b>那天上午八点,全校参加演出的师生都化好妆,步行去东街大礼堂,我和唐世力、陈幼晴等七八个乒乓球队的男队员在学校训练。那天天气很热,大约上午九点,学校就通知我们参训的同学送两桶温开水到大礼堂去。我们到食堂时,薛伯早已准备好了,开水中还放了茶叶、生姜、胖大海之类的东西。我们几个人轮流抬着两桶水,往东街大礼堂进发。没走多远,有一位同学就说我们从河边去,玩一玩,大家随声附合叫好,于是又颤悠悠地抬着水下到河边,走走停停,一会儿在河边打水漂,一会儿在河滩翻螃蟹,好不惬意。走了约一半路程,那个同学又说,我们给茶水里拉点尿,听说童子尿能治病,而且喝了唱歌声音响亮,大家又附合,但是谁都不敢拉。这时有两位同学在大家订立“攻守同盟”之后,就小心翼翼地往两个桶里各拉了一点点,随后我们便抬着两桶水一言不发地赶到了会场。</b></h3> <h3> 1964年,桃师附小高年级学生自排节目照片</h3> <h3> <b>我们刚把水抬到了大礼堂演出候场处,同学们正准备上场,见茶水一到,蜂拥而上,一会儿喝得精光,我们几位抬水的同学面面相觑、胆战心惊。这次演出,附小大合唱气势如虹,歌声嘹亮,勇冠三军。徐校长非常高兴,全校师生也都兴奋无比,我们也就放心了。以致多年后,我们乒乓球队有位同学还说,那次桃师附小歌唱得那么响亮,真可能是那几滴尿起了些作用。</b></h3> <h3> 2010年8月,笔者与当年附小乒乓球队的同学陈幼晴分别四十五年后,在成都相会,陈幼晴热情招待来访的老同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记忆深刻的劳动</font></b></h1><h3> <b>桃师附小的劳动课很实在,我们城里的学生很受锻炼。<br> 五年级时,附小在南边靠河一侧(现文昌中学校门左侧)计划修两间教室,修房子的砖在离学校约五华里远的二里岗砖厂,我们高年级学生这段每周一次的下午劳动课就是挑砖,连续挑了几个星期。</b><br></h3> <h3> <b>我记得第一次挑砖时,我们在班主任陈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小路来到砖厂,劳力足的农村男同学挑12块,我当时在班里个子中等偏上,没有挑重担的经验,所以第一次我挑了10块,两只撮箕,一头5块,开始挑到肩上颇为轻松,我们抄近路走田埂,有说有笑,一路欢歌。不到一里路,扁担连续换肩,磨来磨去两肩渐疼,但因大家一路同行,谁也不甘示弱,只能强忍疼痛,追赶队伍。到了将近一半路程,领头的陈老师问大家“累不累”,大家都齐声答道“不累”,队伍继续向前行,我只得咬紧牙根往前赶。走了大约三分之二的路程,陈老师回头看了一下,再问同学时,只有几位同学稀稀拉拉地回答不累,这时陈老师一声令下:“原地休息!”我迅速放下担子,释下重荷,轻松无比,幸福无比。</b></h3> <h3> 2011年7月,笔者和桃师附小领导在长沙拜访陈代祥夫妇</h3> <h3> <b>过了一会儿,再挑担上肩,扁担象长了刺似的,扎得肩膀钻心的疼,不知怎么到了学校。到校后,两肩不仅红肿,还有些发烫。罗德旺老师为我们称了一下,两只撮箕连10块砖一共52斤,徐校长当场表扬我们,我的疼痛和疲劳似乎也减轻了许多。<br> 以后我们又挑了几次砖,开始几次我还是挑10块,渐渐地适应了,最后两次居然挑了12块,也不觉得有第一次那么累了。</b><br></h3> <h3> 2001年6月,笔者和班主任陈代祥先生合影</h3> <h3> <b>几年后,我在桃源一中初中毕业,突然被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生活,因为在桃师附小有过一些劳动锻炼,所以我还是较快适应了艰苦的农村劳动生活环境。</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永远眷念的母校</font></b></h1><h3> <b>我在桃师附小就读六年,学校一直是徐百钧校长负责,老师也基本上是徐校长在桃师每届优秀毕业生中挑选的佼佼者,所以附小的老师不仅多才多艺,而且人人身怀绝技,学校处处充满灵性。</b><br></h3> <h3> <b>音乐课时,湛桂英老师、许金玉老师甜美的歌声就会从各自教室飞出;体育课时,冯宗珍老师带我们做的游戏趣味无穷,姚大德老师教我们“马步双劈拳”时威猛无比;教美术课的杨伯章老师不仅全校的黑板报、学生的奖状都是他一手包办,在课余还不时喊住某位学生到办公室给他理头发;罗德旺老师不仅上课,还有学校的桌椅门窗维修、甚至学校新教室的设计施工都是他一手主持进行;庹朝明老师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每次学校活动时,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威严极了,活像我们的总司令……</b></h3> <h3> 2011年教师节,原桃师附小学生陪同原桃师附小校长徐百钧、老师杨伯章、高绪伦参观桃师附小校园。</h3> <h3> <b>教导处的杨明珍主任象位慈母,而万云峰主任更像严父。万主任平时比较严肃,但批评学生时,却总是一幅微笑的面孔。所以尽管当时有些学生比较顽皮,但学校极少听到老师严厉斥责学生的声音。</b></h3> <h3> 2001年6月,陈代祥(前排右2)的同事和学生陪同陈代祥拜望他在桃源师范学习时的老师万云峰(前排左2)和陈明善(前排左3)先生。陈代祥先生时任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h3> <h3> <b>童年往事,难以磨灭;老师课堂,记忆深刻。<br> 我不会忘记在大礼堂听老红军李培成讲红军长征战斗的故事,也不会忘记三年自然灾害时同学们在教室外交换自己制作的酸萝卜辣洋姜,还不会忘记秋天同学们在梧桐树下争接旋转飘下的梧桐叶果,更不会忘记雨雪天老师们在办公室为我们烘烤棉鞋……</b><br></h3> <h3> <b>思绪飘荡,终要归来,眨眼就是五十年。五十年间,社会变化翻天覆地,“河东河西”旧貌新颜。桃师附小1969年停办,老师也各奔东西,1983年虽然恢复,但已不在原址,原址校牌几度转换,现已是文昌中学。我有时专程去看一看,总试图找到几片梧桐叶、几粒梧桐果,或找到母校的一点痕迹、找到我的一丝童年,但均无功而返。而这一段学习、这一段生活、这一段经历对我们这辈人太重要了,太牵肠挂肚了。</b></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我深情地怀念附小的一草一木,</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深情地怀念尊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深切地怀念当年附小的课堂和活动,</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更深沉地怀念这所学校给</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学生们的知识和灵性、正义与良知。</font></b></p></h3> <h3> <b>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天地无时不神驰。桃师附小恢复又近三十年,看到现在的新附小,我们这群老附小的学生既欣慰,又兴奋。 新的一页展开了,新的歌声飘来了:<br>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br> 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这微笑将是遍地春花” …… </b><br><br> (本照片部分源自陈代祥先生处,特致谢忱)<br> 2011年11月于桃源师范玉兰树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