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本源构建理想课堂 弋江镇二小 占 萍

<h3>  我们相约西子湖畔,千课万人,一句句真诚的慧语,激励我在教育的路上前行;一堂堂精彩的示范课,启发我对教学的思考;一次次恰如其分的点评,帮助我寻找努力的方向。</h3><div> 何谓理想课堂?理解数学,理解儿童。这是吴正宪老师眼中的理想课堂。 &nbsp;</div><div> 何谓理想课堂?老师的眼中有对“学生”的关切,心中有对“学科”本质的把握,课堂里充满了“学习”真实发生的灵气。这是杨玉东教授对理想课堂的诠释。</div><div> 不虚此行,通过此次学习观摩,我悟到想要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理想,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思想、改变教育行为,从数学本源构建理想课堂。</div> <h3>一、心中有对“学科”本质的把握 </h3><div> 吴正宪老师的《比的意义》一课,从目标定位看,吴老师并不满足于将“比”看作“除法”的“附庸”,而是试图探寻“比”更为宽广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伸展可能。“比较两个同类量的关系时,如果以b为单位来度量a,称为a:b”,这是张奠宙教授关于比的概念本质描述。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一本质?吴老师以“水与牛奶的比是2:1”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牛奶是1份,水有这样的2份”、“水占了三分之二、牛奶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水的质量是奶的2倍”……从原概念“份”、“倍”、“分数”出发,迁移归纳,揭示“比”的本质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后面的教学展开中,通过“正例”、“变式”、“反例”的辨析中,“比是一种关系”、“比必须要统一标准”、“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比是有顺序的”、“可以是两个量的比,也可是多个量的比”,等等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真正做到理解数学。</div> <h3>二、老师的眼中有对“学生”的关切 </h3><div> 张齐华老师的《数据影响策略》一课,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带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经验即决策”——“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即决策”过程,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反思中,学生思维越来越缜密,考虑问题越来越周到,这是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在进行深度学习。学生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长期实践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合乎实际、更加接近本质的认识。这节课中,张齐华老师不断地追问:“有问题吗”“有什么新想法吗”——他是在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从而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老师只是在中间不停地穿插、点拨和引领。学生通过对话、争论、思考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认知,学生数据意识和理性思辨得以提升。整个过程中,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 </div><div> 错着错着就对了,说着说着就会了,走着走着就到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体会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张老师真正做到了理解儿童。</div> <h3>三、课堂里充满了“学习”真实发生的灵气。 </h3><div> 在《三角形面积拓展练习》一课中,唐彩斌老师另辟蹊径,打开了学生主体“巧用公式、激活思维、拓宽视野、积蓄智慧”的另类视窗,使其在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实现了更深层的数学化生长。除了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思维与智慧。在挑战性“问题场”中,学生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数学,自然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根本,思维是怎样发展呢?唐老师的课中总是让孩子不断地经历“变”,自主地“变”,变才能让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让知识理解得更到位、更深刻。在唐老师的精心设计中,孩子们练习的自主性强,思维在不断地接受挑战。数学美,是一种思考美,这种美是数学的真正“理趣”。当唐老师将“看起来复杂,却做起来简单”、“做起来简单,想起来复杂”与孩子们分享,顿时觉得富有哲理。“思想与技术兼备”,给人“脑洞大开”之感,充满了“学习”真实发生的灵气,这才是理想的课堂! </div> <h3>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朱国荣老师的《古罗马人的数字》一课,变式开放,授人以渔,也授人以渔场,学生在“渔场”上调动自己的思维,其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思辨习得,同化顺应,渐次丰满! </h3> <h3>  俞正强老师的课给人感觉是非常有温度的,他总是站在最贴近学生思想生花的地方开始精耕细作。俞老师的课又特别像他的同乡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几许自然,几许淡泊,几许温暖,几许意蕴!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断感佩名师们教学设计的独到与勇气、捕捉学生素材的敏锐与灵动、指导学生学习的周全与细致……这些都值得我细细体会、感悟! </h3> <h3>  外出的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许多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自己,改变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改变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愿我们的点滴改变都能让孩子们受益!</h3>

学生

老师

课堂

数学

教学

理想

思维

本质

理解

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