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作者 张冬君</b></h1><h1><b> 这是冬天里一个天气温和的周末, 实在经不住室外明媚阳光的诱惑,呼朋引伴兴致勃勃地走向了浚县古城,嗅着微风中阳光的味道,漫步在古城墙上。</b></h1> <h1><b>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古城才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渐次被拆除,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古城中心文治阁等几处。近几年来在拯救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下,浚县古城又恢复了原貌。<br></b><b> 游人相继攀登的古城墙位于城西卫河处,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好的一段,再经维修,墙体的高大和雄壮不减当年。 如今可以从西城门经过西北角楼走到北城门。周末开放,是游人 追溯历史、 漫步赏景的好去处。 </b></h1> <h1><b> 浚县古城墙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伴以桐油,坚固异常 。如今在海棠谷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砖体剥落后泥土裸露的古城墙原貌。历经几百年的战争摧残和风雨沧桑,仍那么坚固,其简易实用的建筑手法以及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为当今建筑技艺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之处。<br></b><b> 城墙不但高峻坚固、构筑精细,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明代天启年间,浚县知县赵健极称其“形胜甲于阳平”。民间流传“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浚县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墙建筑的优秀作品。建造之坚固,工艺之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才能,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墙的修建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b></h1> <h1><b> 漫步城墙,居高临下可以随处尽情观赏浚县古城内外景色。站在西城门楼,向东瞭望,蓝瓦重檐、古色浓厚的西街城区尽收眼底。一座座厅堂宅院,一串串红色灯笼,一家家特色店铺,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偶尔有汽车驶过,会让人走出历史感悟到新时代的气息。<br></b><b> 再贪心一些,目光掠过小城向东南望去,视线所及是遥遥的大伾山顶,八卦口在蓝天丽日下似悬在半空,格外的醒目。随着古城墙的走势向南望去,西城门楼和浮丘山上的白衣阁建筑群遥遥相望,又似乎是一条暗线上的几颗明珠。如果我是一个丹青高手,舞动笔墨这该是怎样一幅绝美的画卷啊!</b></h1> <h1><b> 站在城垛口向西俯瞰,城西广场在白天里显得格外开阔和安静。只有到了晚上,灯一亮好像就是信号,跳舞的、唱歌的,拉弦的,散步的……呼啦一声就都出来了,人们在音乐的浸润下是那样的快乐和激情。<br></b><b> 云溪桥上依旧是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桥下流水淙淙,不时会有一两条 悠闲的 鱼儿游出水面,伺机窥视人们忙碌的身影。</b></h1> <h1><b> 数着垛口向北走去,经过允淑门,走过观澜门,西北角楼就出现在眼前了。那是一个四侧都有四根廊柱的回廊式的二层飞檐楼阁,四角翘起。楼体是红色,四周屋檐上均是灰瓦砌顶,檐下多是彩绘。二层楼上是小屋罩顶,小屋的屋檐也是四角翘起。整座楼阁有种飞拔欲出的气势,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的稳重大气截然不同,有种昂扬向上的力量。</b></h1> <h1><b> 缓缓漫步在古城墙上,踏在这历经沧桑还依旧坚固的青砖古石之上,抚摸着城垛下坦露着麻绳头的泥体墙身,不能不感到它历史的厚重,不能不对它栉风沐雨依然坚固而心生敬畏。<br></b><b> 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在阳光丽日下展望,忽然觉得责任重大。感慨之余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眼前这幅画卷更美更长……</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