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宝宝从呱呱坠地开始,陪伴他的就是父母,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尽量在教育中避免失误!那么,怎样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不利,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h3> <h3></h3> <h3><b>1、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b><h3><b><br></b><h3></h3><h3>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正确做法有条件的满足。比如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但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哦。</h3><h3></h3><h3><br></h3><h3><b>2、 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b></h3><h3><b><br></b></h3><h3></h3><h3>现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幼儿一出生,就为他们设计将来的发展道路,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天赋等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如投资给幼儿购置高档的诸如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具、给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特长学习班等。这中情况的盲目性投入,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的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更有可能挫伤幼儿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的兴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重压之下,有些幼儿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的“高期望”做出反抗,如拒绝进学校,拒绝各种特长、学习班等。</h3><h3><br></h3><h3></h3><h3><b>3、父母不和睦</b></h3><h3><b><br></b></h3><h3></h3><h3>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更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基因。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都是给孩子一次极大的负面刺激,孩子会产生恐惧、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和爱,这样必然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社会和生活,严重的还可能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发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如自闭、自卑、抑郁、内向,甚至是暴力倾向。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互相尊重、谅解、包容,彼此关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h3><h3><br></h3><h3></h3><h3><b>4、非理智对待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活问题</b></h3><h3><b><br></b></h3><h3></h3><h3>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应该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熏陶孩子性格,发掘孩子兴趣的良好熔炉。例如当幼儿提出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父母不能给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甚至为了维护父母的“尊严”而不懂装懂,给出错误的答案,更不可用“去去去,自己翻书去“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这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好动的天性,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们,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通过查询书籍去寻找答案,另外,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h3><h3><br></h3><h3><b></b></h3><h3><b>5、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点</b></h3><h3><b><br></b></h3><h3></h3><h3>对许多家长来说,“打”是宝宝不听话时最好的处罚方式,“棒下出孝子”这种教养观念在现代社会是不恰当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教养宝宝应该赞美重于处罚。宝宝们的世界很单纯,只要父母给予一点赞美,受到肯定的他们就会把这种好的行为继续下去,以便获得大人更多的赞美。曾有专家提到,小时候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暴力的阴影下长大,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容易出现情绪失控。</h3><h3><br></h3><h3></h3><h3><b>6、物质生活来补偿幼儿</b></h3><h3><b><br></b></h3><h3></h3><h3>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法陪伴宝宝,所以想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宝宝价值观的偏差。家长平时应定期带宝宝外出,如去超市、公园,让他从小就了解生活,学习选择哪些东西可以接触,哪些不行,即使是在家中清洁马桶,也可以让宝宝在一边观看,让他知道这就是清洁马桶的方式。不能总是为了补偿宝宝,什么事情都帮他们准备好,如此反而容易让他养成依赖的个性。</h3><h3></h3><h3><br></h3><h3><b>7、漠视社会公德</b></h3><h3></h3><h3><br></h3><h3>面对幼儿的不当行为时,不仅不及时加以制止,反而姑息迁就、迎合满足。例如,我们经常在公园、景区等场所可见一些幼儿踩踏草坪、攀折树木、随地大小便、乱扔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而陪伴一旁的大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表面上看似是父母对孩子玩乐天性的满足,实质上是对孩子娇生惯养式的溺爱毒害,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h3><h3><br></h3><h3></h3><h3><b>8、家教的片面性</b></h3><h3><b><br></b></h3><h3></h3><h3>目前许多父母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教育,把背诵唐诗宋词、计算、拼音、识字、学外语当作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注视非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阻碍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幼儿健康人格的缺失,给幼儿眼前的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话会毁掉孩子的一生!</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