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零一一年的第一次同学聚会,难忘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向高

<h1>  2011年5月7日清晨,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昨天晚上的一场小雨,使本来干燥的土壤里滋润着浓浓的湿意,正如相书中所谓″風伯洒道,雨師洗尘″,注定了今天是个好日子!</h1> <h1>  <font color="#ed2308">博山城东,在″后乐桥⺀″范公祠"门前,早早的聚集了一群人,看他们三三二二似曾相识,又不太熟悉的窘况来看,是一群分别日久的离人,果然,他们就是接到通知前来参加″.北亭子小学初中班".聚会的部分同学,陆陆续续赶来的袁建国.刘持金.石志远.张洪新.石翠玲.张丽华.刘迎春.孙兆平.孙兆华.崔连海.张慧.孙琳琳.刘华成.孙即洲.李玉升等人,八点刚过,逐渐的人多了起来,昨天从张店赶来,住在向高家里陈昇与王向高一齐到来,气氛有些活跃起来,先到的同学这才握手致意,互相问候起来,这也难怪,我们这些同学自一九七零年毕业以来,大部分同学都先后走入社会,天各一方,未曾谋面, 即使同在博山城也难以相认,听说,陈凤华和李一华的爱人同在一个单位工作,陈凤华去参加他们家女儿的婚礼,他们竞都没认出曾经是同学来,现在分别四十年后,变化颇大,更是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杨立新同学到了,他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工作,接触的人多,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他,他来后逐渐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李文东和秦玉兰两位来了,在周村工作的仅有他俩人,并且在一个单位工作。文东还在这次聚会中,主动承担了照像与后期的洗像任务。周元清同学扛着录像机走来了,他在齐鲁石化教育学院工作,他们都是这次聚会的十个筹备委员之一,自告奋勇𠄘担了整个会务的照像,攝像工作和后期的洗像及光盘制作,并负责辛店.周村方向的联络人,看他们跑前跑后,乐不知倦,十分卖力。来的人越来越多,这时,我们的班主任,敬爱的张生斌老师来了。同学们围上前去,嘘寒问暖,张老师精神抖擞,风度翩翩,记忆惊人,大部分同学他都能认识。</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到的人也差不多了,刚才的一幕就算是″序曲″吧,我们就进行今天聚会的第一个项目~~″游园″。</font></h1> <h1><font style="font-style: italic;" color="#b04fbb">这张一九七O年</font><font color="#b04fbb" style="font-style: italic;">合影的背景,就曾是我们的教室,是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怡园″适我堂″,它</font><font><b>巍峩高大.雕粱画栋.八层高台.三面环榭.垂花吊顶.飞檐斗拱,</b><font color="#b04fbb"><i>而代之的就是上上图中二层空心砖的小楼。</i></font></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首先到了上初中时的校舍前面,现在已是面貌全非了,我们就读时的由″适我堂″改建的″吕祖大殿″也早已拆掉了,现在只剩下怡园唯一的建筑″清音阁″了,面对着孤独呤叮的″清音阁″,我们思绪万干,我们的学校原是一个百年老校,一九零五年建校,那还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事情,当吋的博山知县盛津颐,以范泉书园及恰园北院为校址,建立了官立高等小学,开创了博山办学的先声,初称″怡园小学″,后改称″北亭子小学″。在以前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我们的同学中有的祖孙三代同出一校,象我们的班主任张生斌老师与我们即是校友又是师生。</h1><h1> 那时我们的学校真是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我们的学校背山面河,河上横跨石桥取名″后乐桥″,校内亭台楼榭,假山文石,泉水潺潺,茂树参差。</h1><h1><br /></h1> <h1>  怡园是清初赵执信的叔祖父赵尽美的私家别墅及花园,从对面范泉流出来的泉水一分为三,一股经暗渠流入范河,一股经″后乐桥″进东关,此景留下了″桥上流水..桥下走人″的千古美名,一股就是流经我们学校的名暗两渠,泉水在我们学校内弯曲流转,在我们的教室前面,宽大的台阶两旁各有两米见方的水池,.水流经过此处后,经暗渠,过小石桥,然后沿清音阁环阁水糟,最后汇成一股,通过雕刻的活灵活现的龙头龙嘴中澎湃飞出,下接莲花盆,溅珠滾玉流入鱼池之中。</h1> <h1><font color="#b04fbb"><i>我们站在″清音阁″前面,久久不愿离开,回忆起我们幸福的童年,指点着旧日的情怀,不觉的眼前一热。</i></font></h1> <h1>然后,大家移步南亭子,我们在校时,这里一直都是淄博市图书馆,我们的两位同学李瑞芝.李光学姐弟的父亲李玉恒老先生从建馆就是图书馆的馆长,陈昇同学更是从小就在图书馆里居住,想他们故地重游,会有更大的感触。图书馆也是我们的乐园,从小就在这里戏嘻玩耍,稍微长大可以在阅览室读书看报,附近的同学每天还要在范泉内挑水,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吃水都是指望水井和泉水。</h1> <h1><font color="#167efb">现在的南亭子,以于一九九四年进行了整体改造,它包括了″范公祠″″魏公祠″″因园″及″赵执信纪念馆″。″范公祠″是为纪念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寄读于博山而建立的,据史料载,博山是范仲淹之母谢氏的娘家,宋咸平元年,年仅九岁的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瀚到达淄州,住在颜神镇秋口,范仲淹就在秋口上学,(那我们也是同学了)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山门外的石桥被后人更名为″后乐桥″,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而″魏公祠″則有二说,一则为根据孙廷铨的《颜山杂记》录存的《郡别驾魏公祠堂碑记》等地志文字载述,魏怡,号节斋,河北人氏,明代后期曾任青州府别驾,专视颜神镇事先后三年,勤政恤民,廉洁自恃。离职之时,士坤百姓遮道拥辕竞相挽留,后则集资建祠塑像以奉祠。一则是为纪祭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1568~1627.)而建的生祠.魏忠贤明熹宗时出任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他排除异已..专断国政,在他在世时,令各地建立生祠,当这位劣迹斑斑的太监倒台后,生祠也旋即被荒弃。余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结合实际,而前一种说法又是邑中高人所记载,而不得不相信,暂切存疑吧,待目后有新的研究资料再作论断。现被改为″翰林食府″的饭店大部分都是魏公祠旧址。</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因园,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所建,距今以是三百余年,后来赵执信晚年退居因园,著书立说,去世后,该园卖于钱氏,亭堂台榭,破坏甚巨,历尽沧桑,坍塌无余,它比由赵执信的叔祖父赵尽美修建的恰园还要不幸,建国后此地辟为″小车公会″。在山顶之上有教室三间,当时是属于北亭子小学的,它是我们小学二至三年级时的教室,来到这里,使我们一下回到了孩提时代,在附近住的几个男同学李文东,陈昇,李光学,孙即洲更是指指点点,翻腾起了旧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一九九四年博山区政府决定重建因园,请山东建工学院张建华副教授依规划设计,新建了磺庵,览秋台,重建了听泉榭,衔月亭,深约堂,长廊,摩崖石刻等等,还在因园组建了赵执信纪念馆,另外,由于赵执信的故居,博山城里的马行街,早以是高楼林立,难以修复,所以赵执信故居也搬到这里来了,以纪念这位卓有成就的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大家在因园流连往返,诉说旧事,寻找往日的情怀,最后在范亭前面合影留念,以纪盛事。″遊园″项目告一段落,下面就是这次聚会的重头戏~~″圆梦″。,</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font></h1> <h1>  ″当啷.当啷.当啷″,啊,那是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仿佛看见校工安大娘摇着铜铃蹒跚走来。原来我们学校上下课都是敲钟打点,是用一段钢轨,挂在树上,到上下课时间来打点的,后来那段钢轨不见了,就变成在上下课时摇铃了,那时,我们到了上午第四节课,早以饥肠蠕蠕,就吩着安大娘你快点来吧!</h1><h1> 这样的幻觉稍纵即逝。</h1><h1> 从因园出来,我们的另一位老师张玉友老师也到了,我们一同到了现在的博山区图书馆,这地方应该是我们学校办公室的方位,在聚会前期杨立新和赵玉水同学就联系好了图书馆的领导,利用图书馆的会议室作为我们上课的教室,赵玉水同学为这次聚会贡献了大量的精力,从整个活动前前后后,包括地点选定,歺厅选定,定歺,甚至包括座位安排,无一不包含赵玉水同学的精力。</h1><h1> </h1> <h1>待大家落座后,先由王向高同学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这聚会的过程及经历,他说:″从一九七O年毕业至今,已经是四十多年了,四十年前风华正茂的美少年,如今都巳是两鬓霜染,脸上写满了苍桑,更有四位同学离我们而去,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今天大家第一次在旧校址相聚,今人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家都怀念儿时的往事,都会回忆起在校吋的时光,当生活安定年龄增长,都不约而同的有一种想法,希望聚在一起,重温那段美好的光景,但是这一想法一直都没付诸现实,直到最近几年,联系范围不断扩大,大家提出争取二0一一年完成这个夙愿,并责成王向高进一步操作,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联系问题,因为四十年来,天各一方,绝大多数同学几乎没见过面。在二O一一年三月份,我们组织了部分同学在南亭子″翰林食府″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会议选举了钱声德为主任委员,陈凤华为副主任委员,王向高为秘书长。到会的杨立新,李文东,陈昇,周元清,赵玉水,刘持金,袁建国等人为委员,仍由王向高负责日常事务,会议决定了聚会的地点和时间以及会务安排,大家进行了分工″。&nbsp;</h1><h1> 王向高最后说:″这次聚会大家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像陈昇亲赴青岛联系闫巧玲同学,两上山铝联系崔连海同学,陈凤华承担了大部分女同学的联系任务。另外钱声德,周元清,李文东,赵玉水、袁建国,刘持金等同学对这次聚会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和热情,在此,代表大家对这些同学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这次联谊会取得圆滿成功″!</h1> <h1>  ″请张生斌老师上台讲课″,待老师刚站上讲台,这时由我们班里原来的班长之一,韩祥梅同学喊班,″起立″!面对着如此生䟽的功作,大家竞齐刷刷的站立起来,我曾偷偷的瞥了一眼,看见有好几个同学都已是眼含热泪,她们努力使自已的情绪平稳,不至于眼泪夺眶而出。张老师也动情的回礼道″请同学们坐下″。然后,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毛主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 &nbsp;</h1><h1> 张 老师讲道: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的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了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这里则写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花的诗词不计其数,大意境与调子都与陆游差不多,而毛主席则以一个革命家诗人的风范,一首咏梅词,一扫过去文人骚客的那种哀怨,颓废,隐逸之气,创立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气象,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天归去,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那怕峭壁悬崖结下百丈冰凌,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拨。毛主席以诗言志,就在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严峻关口,也就是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中,诗人以隆冬里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鼓励他人,应该向梅花学习,勇敢的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已的俊俏。下阕,毛主席又将梅花的形象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又不掠春之美,它只是春天的一名使者,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之时,梅花却独自在万花从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毛主席在此已大大的升华了梅花的形象,它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们形象,它的形象已经过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h1><h1> 张生斌老师满怀深情的课堂讲演,讲的还是四十年前的旧课,羸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h1><h1> 主持人请张玉友老师讲课,张玉友老师是我们班里的张伟的哥哥,由于有这层关系,我们总认为玉友老师是亦师,亦友,也兄长的一个人,玉友老师为人热情豪放,性格开朗,和亲力极强,是我们下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常认为与玉友老师的交往看作是一种荣幸。果不其然,玉友老师的讲演题目就是″我就是大家兄长″,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回忆起往曰的旧事,悠悠往事感人肺腹,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张玉友老师。</h1><h1> 然后由钱声德代表同学们讲话,讲演词是″师恩难忘″,钱声德同学深情的回顾了在校时的点点滴滴的往事,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立志成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好多同学成了专家,教授,厂长,书记,老板经理,这都与老师们的淳淳教导是分不开的,最后声德同学用发自内心的语气说道:″老师们,您们辛苦了!″一番话也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h1><h1> 大家发言完毕,由韩祥梅提议,请孙奉娟同学为大家唱首歌,然后下课,孙奉娟同学在校时就是一位活泼可爱的歌手,参加工作后,歌声不断,唱歌的技巧更加娴熟,她为我们演唱了一首《红梅赞》听她的歌声,铿锵有力却又不失婉转流畅。″红岩上红梅开,干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在优扬歌声中我们完成了第二个项目~~″圆梦″。大家步出教室,走到临近的″紫金阁″举杯把盏,共述友情,展望未来,第三项~~″干杯 ″ !</h1><h1> </h1> <h3>  钱声德同学为聚会拟定的程序</h3> <h1><i>師生签名留念</i></h1> <h1><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酒宴选择在一路之隔的″紫金阁″。 洒店古香古色,雍荣华贵,非常适合大家的情绪。待步入酒店后,更是别有风味,钢琴师正全神贯注的弹奏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徐缓的旋律中,时而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时而又柔和温馨,动听的音乐又像回忆昔曰的甜美,又像憧憬着未来的蓝图。余音嫋嫋,不绝如縷。</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师生们同在一个大厅内,分坐三席,席间频频举杯共述友情,有的谈起了在校时的往事,有的互诉分别后的衷情,同学们也纷纷向培育我们的师长敬酒。张玉友老师豪情大发,来者不拒,李一华同学依然是潇洒倜傥,穿花度柳,忽然间女同学的席上传来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大阳″的歌声,一曲歌罢又来一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每曲每歌都是时代的烙印。纵观整个这次聚会,精釆纷呈,高潮迭起。</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美酒飘香,那是过去的陪衬,</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佳肴甘味,变成未来的瞻望。</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时间过的真快,金乌西坠,盛筵必散,话別的吋刻到了,.大家在纷纷合影,互道珍重,相约明天 !</font></h1> <h1>后记:事隔五年,二0一六年秋,我们举行毕业四十五周年聚会时,张生斌老师赋诗两首,其一曰:</h1><h1>四十一载返校园,</h1><h1>往事历历顿浮现。 &nbsp;</h1><h1>书声琅琅破窗外,</h1><h1>歌声阵阵冲云天。</h1><h1>重上讲台圆旧梦, </h1><h1>台下学子鬓霜染。 </h1><h1>高歌一曲″红梅赞″ </h1><h1>师生欢聚喜空前。 &nbsp;</h1><h1> &nbsp;</h1><h1> 在撰写本文时,曾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谢意。 </h1><h1> </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