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90《 福康里(续)》

老牛949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和我的发小们大都居住在福康里和张家宅地区,大家同在与福康里相邻的新闸路第三小学读书,既是同窗好友又是街坊邻居,相处甚为融洽。岁月匆匆,人生大半辈子一晃而过,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福康里已渐行渐远了。在小学毕业五十五年后的今天,当失联几十年的发小们再度重逢在福康里这片故土时,昔日弄堂生涯虽已随石库门的消失一去不返,但涌动在每个人心中的那股弄堂情结和同窗情谊依然如故……</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h1></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3> <h3>  福康里旧影</h3> <p>  历史上的"福康里"位于新闸路906弄,是当年上海滩上一条比较典型的石库门旧式里弄,弄内最早的石库门建于1917年,至1934年福康里石库门全部落成。</p> <p class="ql-block">  福康里往西不远处的920弄叫福康路,福康里共有6条横弄堂,再往西面的944弄赓庆里,也是有6条横弄堂,这两条大弄堂分別有竖的总弄,东侧为双号,西侧是单号。以前住户进出的弄堂大门都开在新闸路上,解放前有印度红头阿三守门,而旦是属巡捕房编制的。在福康路上六条横弄堂的大门口都是有铁门上锁的,平日不得进出。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才将铁门全部拆除,使弄堂都变得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 福康里后面是福鑫里,再后面是厚福里。赓庆里的后面是白鹿坊,再后面就是私立三育小学,解放后收旧国有,改名为新闸路第三小学,简称新三小学。</p> <h3>  八九十年代新闸路北侧福康里沿街建筑</h3> <h3>  2000年前后,在拆除福康里及其周边弄堂里的全部旧建筑后,建成了外观具有石库门风格的"新福康里",它的地域范围涵括了旧区改造前新闸路北侧的福康里、赓庆里、福康路、济康里、新闸村、安宜坊等一大片弄堂,形成新福康里社区。</h3> <h3>  "新福康里"大门在新闸路888弄。</h3> <h3>  与此同时,新闸路南侧的张家宅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建造了更为高档的"国际丽都城",地盘囊括了新闸路南以往的善昌里、大德里、新兴里、树德里、有余里、甄庆里、永泰里、福田村等一大片我们曾经熟悉的弄堂。</h3> <h3>  与"新福康里"隔路相望的"国际丽都城"</h3> <h3>  新福康里和张家宅社区现均属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管辖。石二街道东起成都北路(与黄浦区相邻),南临繁华的南京西路,西至江宁路折武定路接泰兴路,北靠南苏州河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1></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3> <h3>  新闸路的历史中承载着无数像福康里这样的石库门里弄的兴亡,福康里也是新闸路上众多石库门弄堂的一个缩影。</h3> <h3>  从空中俯瞰"泥城桥",图中往左下方伸展的马路是新闸路东端起点,水平(南北)方向的一条马路是西藏中路。</h3> <h3>  新闸路,东西走向,东起泥城桥(西藏中路),西至静安寺,经成都北路跨越黄浦、静安两区。</h3> <h3>  新闸路在上海滩上并无多大名气,但历史悠久,从旧地图上可以看到,一百年前石门二路这一区域境内沟浜纵横(图中绿色),其中有一支较大的支流寺浜,后来填浜筑路,成了今天的慈溪路。还分布着王家厍(王家沙)、张家宅、郑家巷等村落。</h3> <h3>  据资料记载:1862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向西越界修筑运兵通道,直接沟通租界的有新闸路和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这两条土路。因临近苏州河,水运便利,于是这两条路之间逐渐形成较密集的住宅、商店分布区。</h3><h3>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幅度拓展,新闸路被划入界内。图中红色区域(今静安区)为当年公共租界西区。</h3> <h3>  1905年新闸路延伸到淮安路(该段今为石门二路),同年在西藏路至卡德路段(石门二路)铺设了上海最早的有轨电车轨道。</h3> <h3>  这条有轨电车公交线直到五十年代还在运行,现上了年纪的人一定对当年山海关路"弹格"路上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还留有印象。</h3> <h3>  一百多年前,在西王家厍宅前(北京西路石门二路段)兴建有轨电车的轨道。照片右侧是王家厍颇有建筑特色的楼房。</h3> <h3>  今日西王家厍建筑。对比上图,百余年后的楼房建筑容貌依旧,令人由衷赞叹。</h3> <h3>  1910年,新闸路修通了途经现石门二路至泰兴路段,为日后建造福康里打通了交通要道。1914年,新闸路延伸到了胶州路。</h3> <h3>  建于1933年的泰兴路南京西路口的泰兴大楼(麦特赫斯脱大楼)。</h3> <h3>  1920年前后十余年间,在与新闸路福康里邻近的马路,今石门二路、泰兴路、北京西路和南京西路上又相继建成卡德大楼、泰兴大楼、德义大楼、大华公寓和东、西王家厍花园等一批西式楼群,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场所也随之应运而生。</h3> <h3>  建于1933年,南京西路、石门二路转角处的德义大楼,外墙镶面砖褐色,图中大楼三层楼的立面窗外隐约可见有四座白色的希腊女神立雕,可惜在1966年文革中全被摧毁。</h3> <p>解放前的老地图(南京西路、凤阳路)</p> <h3>  我们熟悉的南京理发公司、光艺照相馆、卡德池浴室、新华电影院、丽都花园等,都在那一时期建成开业,一些名特和专业商店也集中在附近的南京西路和石门二路上营业。</h3> <h3>  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的南京理发厅</h3> <h3>  石门二路上建于1932年的卡德大楼,原为英租界高级警官寓所。</h3> <h3>  八十年代在南京西路与石门二路、石门一路交叉路口,一个大S型天桥。照片中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同孚大楼和徳义大楼,左上边缘部分的红色建筑是东王家厍花园弄。</h3> <h3>  近年来该路口改造后原先的S弯已被拉直了。</h3> <p>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正在拆迁中,原“天乐坊”的所在地。照片下侧是南京西路,右侧石门一路,其间弯弯曲曲的青海路清晰可见。</p> <p>  南京西路现在的太古汇。</p> <h3>  到了八十年代,新闸路的西端将金家巷打通,延伸至武宁南路和万航渡路交汇处。进入新世纪后,新闸路的西端又伸到了静安长宁两区的交界处镇宁路。至此,新闸路全长已达4.35千米。</h3> <p>新闸路石门二路口</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3> <h3>  1958年大跃进时期,福康里和张家宅地区的各条里弄和巷内间的隔墙全部被拆除了,为了超英赶美大炼钢铁,所有弄堂口的大铁门也都全数拿下喂了炼钢炉。</h3><h3> 从此福康里和张家宅区域里的这些弄堂都连成了一片,弄内四通八达,弄堂可穿越让人感到格外新奇,外来人走进弄堂也往往方向难辩。如今所有这些弄堂又一起齐刷刷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了。</h3> <h3>  大徳里弄口旧影</h3> <h3>  走进大德里,原先这里有家幼儿园。</h3> <h3>  大徳里的发小老家</h3> <h3>  据发小们的不完全统计,旧区改造前新闸路(石门二路至泰兴路段)自东向西沿街弄堂和曾经有过的商铺店面分布如下:</h3><h3>新闸路路北侧:</h3><h3>里弄:菜场边(812弄)、济康里(852弄)、新闸邨、安宜坊(888弄)、福康里(906弄)、福康路(920弄)、新三小学、福鑫里(50支弄)白鹿坊(52支弄)、厚福里(56支弄)、赓庆里(944弄)、慎余里、谦益坊、石门二路301弄、339弄等。</h3><h3>商铺店面:书场、菜场、红十字会医院、无线电行、白铁皮、配钥匙店、裁缝店、老大房、饭店、文具店、洗衣作坊、肉铺、老酒店、道士堂、烟纸店、豆腐店、自行车行、米店、糕团店、炒货糖果店、酱油店、废品回收站、理发店、生煎馒头店等、……武定路:布店、绒线店等。石门二路:顺风百货店、明华药房、四达食堂、长白山酒店、銀行、茶叶店、五金店、照相馆、糟坊店、……</h3><h3>新闸路路南侧:</h3><h3>里弄:善昌里、大德里、有余里、新兴里、树徳里、永泰里、福田村……四维村-郑家巷……</h3><h3>商铺店面:百货店、元大油行、棺材店、部队宿舍、洗染店、街道工厂、五金店、南货店、糖果店、…… 泰兴路:派出所、丽都花园、……</h3> <h3>  福康里回望新闸路</h3> <h3>  福康里42号墙门</h3> <h3>  新闸路路南拆迁前从大德里到有余里街面建筑</h3> <h3>  有余里</h3> <h3>  有余里水井旁</h3> <h3>  新闸路泰兴路口,当年赓庆里街面房。</h3> <h3>  新闸路泰兴路往西?</h3> <h3>  南京西路上某高处(电视台?)远眺石门二路与北京西路及新闸路交叉口处的房屋建筑。张家宅的国际丽都城显而易见,新福康里却被挡得严严实实。</h3> <h3>  上海旧时弄堂等级分明。不同等级的弄堂不仅建筑外表各异,用材和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可见入住者贫富不一。最高档次的弄堂称为"别墅"、"公寓"等,其次是"村",如泰兴路上的"中华新村";但后来"村"变了味,五十年代后成批建造的火柴盒式结构的新公房,也都称为某某新村了。其次是"邨",像新闸邨、沁园邨等;再下来轮到"坊"了,如安宜坊;"坊"后面是"里",像福康里、庚庆里等,新闸路上"里"最多,"里"是上海城市中的主要民居。或许正宗"石库门"建筑, 正是以"里"这样弄堂为主的建筑。</h3> <h3>  赓庆里弄堂</h3> <h3>  永泰里石库门</h3> <h3>  传统弄堂"石库门"房子的结构,大致是这样安排的:</h3><h3>底层:有前门和后门。前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4-6平方。然后进入"客堂间",约20- 28 平方不等。一般比较阴暗潮湿。再深入,经过楼梯和小卫生间,到达厨房,约6-8平方。厨房有后门。</h3><h3>上一道楼梯,到达"亭子间",约6-10 平方,朝北,较矮。再上一道楼梯,到达二楼"房间",面积与"客堂间"相等,两侧有左右厢房,朝南则阳光充沛。</h3><h3>再上一道楼梯,就到了一个小晒台,也就是"亭子间"的房顶。再上一道楼梯,是"三层阁楼",三角斜顶,"老虎窗",人能够站得直得面积大约12平方。</h3><h3>标准结构的石库门房子,最初的设想是一家人居住。"客堂间"会客,二楼"房间"是卧室。"亭子间"和"三层阁楼"堆放杂物。在这样的石库门内,可四代同堂住在一起。但是后来到了那个真正蜗居的时代,人口密集的上海应该算全国最困难的了,三代人住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的情况并非罕见。原先一家一户的石库门房子也一下子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 </h3> <h3>  慎余里过街楼</h3> <h3>  新闸路善昌里街面房,原先这排楼房只有三层楼高,到了五六十年代顶上加了一层,到了七八十年代又被加了一层。这排二三十年代建的楼房可谓地基牢靠,金刚不倒。</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1></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1> <h3>  新闸路创建一百多年来虽历经磨难,但它从未更名。如果说与新闸路邻近的南京西路是当年"上层社会"的代表,那么新闸路则是当时"全景社会"的缩影,这里既有市井味十足的石库门和街头文化,也有名人故居旧闻逸事。</h3><h3> </h3> <h3>  新闸路安宜坊临街建筑,老牛曾经的老窝。</h3> <h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片土地上养育着我们这群发小, 留下了我们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对儿时的眷恋和回忆,让步入老年的发小们难以忘怀刻骨铭心。</h3> <h3>  我们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在那个阶级斗争年代里,大家对新闸路和福康里的历史并不太清楚。即使有人知情,但普遍对那些带有旧时代烙印的"名人故居"讳莫如深、避而远之,直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逐渐开始了解历史中的真实故事。</h3> <h3>  与福康里近在咫尺就的地方当年就有两位名人居住过的弄堂:</h3> <h3>  &quot;中华新村&quot;还是&quot;中华新邨&quot;?</h3> <h3>  "中华新村"位于新闸路1010弄,弄内16号是戊戌变法维新人士"康有为海上归隐处",康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3年,旧屋已拆除。此花园原是犹太商人辛溪购地营建的私人住宅,叫辛家花园。现周边被新开发的楼盘"远中风华"包围,而辛家花园作为旧上海著名的私家花园也早已名实均亡了。<br /></h3> <h3>  新闸路沁园邨</h3> <h3>  "沁园邨",新闸路1124弄9号二楼是阮玲玉当年住宅。</h3> <h3>  "沁园邨"是当年新闸路上少有的新式里弄,位于新闸路1124弄,弄内9号二楼则是昔日默片时代中国电影史著名女影星阮玲玉居住的地方。阮玲玉在其九年的银幕生涯中共出演二十九部电影,1935年3月7日在此地含恨自杀。现"沁园邨"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h3> <h3>  乒乓国手李富荣</h3> <h3>  当年的福康里也是藏龙卧虎,名人荟萃,小区书香琴韵,居民文化素养颇高。人们熟知的乒乓国手李富荣、围棋高手芮乃伟、滑稽戏艺术家姚慕双周柏春、评弹艺术家刘天韵等都是这里走出的人才。</h3> <h3>  评弹艺术家刘天韵</h3> <h3>  滑稽戏艺术家姚慕双、周柏春是一对超级黄金搭档。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柏春和胞兄姚幕双一起在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育才中学读书。</h3> <h3>  上世纪大跃进年代,张家宅作为城市人民公社的样板也曾在全市名噪一时。1958年张家宅地区率先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的试点。她们腾出房子,办起缝纫、玩具、电讯等各种生产组、食堂、幼托园所,还有洗衣组、服务站、妇女业余学校等。当年上海和中央的媒体均作了报道,为此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还以此题材创作摄制故事片《万紫千红总是春》。</h3> <p>弄堂里爱国卫生大扫除</p> <h3>  1958年福康路居委会组织了一个二千岁婆婆歌咏合唱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b></h1></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3> <h3>  发小们所处的童年时代尽管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仍给这辈人留下值得回味的童真和乐趣。苦乐相伴的弄堂生活相对还是充实和丰富多彩的,弄堂里自有孩子们的小天地,更有遍布四邻八舍的同学和小伙伴们,无论年龄大小,往往一呼百应,聚在一起玩耍。</h3><h3> 弄堂里年龄大些的孩子们还琢磨模仿水浒传中的宋江,封官许将,打造自家弄堂里的一百零八将。孩子们的游戏也是层出不穷,放学后小伙伴们或聚在弄堂里踢足球、打弹子,或单脚"斗鸡"挑战。有时还会在弄堂里"练功比武",弯软腰、拿大顶,还有劈叉、翻斤斗,双方逐一过招,一比高低。</h3> <h3>  夏天的晚上也是迷人的,夜晚顶着满天星斗摇着蒲扇乘风凉,弄堂里或马路边上大孩子们忙于军棋大战、玩扑克"沙哈、杜洛克",小的们则在弄堂疯玩"官兵捉强盗",还有一群孩子们拖着木屐板整齐地发出噼里啪啦声奏响了夏日弄堂交响曲。下雨时,弄堂里会传来"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笑声 ……</h3> <h3>  照片虽是当年南京东路仲夏之夜的写照,但在那年代这样的场景遍布上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h3> <p>  童年时代我们在弄堂里也干过"大事",为了支援"大炼钢铁",曾千方百计到角角落落里去捡废铜烂铁;为了消灭"四害",曾争先恐后爬上屋顶晒台敲打脸盆破锣,使劲把天上可怜的麻雀轰得晕头转向;为了自给自足战胜自然灾害,也曾鼓足干劲在弄堂里屋前户后搭鸡窝架鸭棚,不辞辛劳捡菜皮找泔脚去饲养鸡鸭 ……</p> <h3>  恒丰路桥苏州河畔</h3> <h3> 新闸路石门二路口,离苏州河上的恒丰路桥已不远,小时候大家习惯叫它舢板厂新桥。小伙伴们常会相约去河边玩耍,那时苏州河两岸没有像样的马路和楼房,只有些仓库和旧厂房,河畔停靠着不少舢舨和货轮,能听到码头工人吆喝着船工号子肩挑背扛装卸货物,沿岸到处堆放着从船上驳卸下来的各种矿石和黄沙等原材料。爬到高高的沙石堆上登高望远,有时还会恶作剧地在黄沙堆上挖个陷阱,静候不明就里的同伴中招 ⋯⋯</h3> <h3>  恒丰路桥附近的街道</h3> <h3>  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口)新成游泳池</h3> <h3>  还有新成游泳池、小新成溜冰场等文娱、体育场所,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宋庆龄题名的少年儿童书店等处,那里都是我们最爱光顾的地方。</h3> <h3>  南京西路上的少年儿童图书馆</h3> <h3>  石门二路山海关路上的育才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当年福康里的孩子们心目中向往的学校。</h3> <h3>  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的少年儿童书店</h3> <h3>  弄堂口的小人书摊</h3> <h3>  当年不少弄堂像济康里、永泰里等弄口有出租小人书的摊头,一本本连环画常常让我们看得爱不释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b></h1></b></h1> <h3> 打从新闸路去石门二路和南京西路,我们都习惯穿越善昌里而过,</h3> <h3>  善昌里在石门二路上弄口的左边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卡德浴池,当年也算是上海滩较有名气的大型浴池。走出善昌里弄口右侧是盛利炒麺店,当年炒面大王是个大块头,炒出来的面很有特色,面条很粗,重油而不粘,金黄喷香,再加上时鲜菠菜,碧绿爽清!看着就馋,每天生意都十分火爆。</h3> <h3>  石门二路上当年颇具规模的卡徳浴池。</h3> <h3>  那年代夏天大雨过后上海的城市内涝习以为常。</h3> <h3>  石门二路的地势比较低洼,以往每年夏天大雨过后,周边的水汇聚在善昌里弄口外,石门二路很快就被淹了,善昌里弄口一侧的布料店、炒面店和卡德池,还有对面的地下室招待所和邮局等处,都难逃厄运,发大水时孩子们最开心,可以在马路上划大水了。</h3> <h3>  弄堂口的上海早点大饼和"老虎脚爪"。</h3> <h3>  当年不少弄堂口都设有摊贩,像福康里弄堂口有位驼背阿姨,人特好。经营烘山芋摊(她摆在烟纸店一侧),后来在弄堂旁的服务站工作。每天,她一收摊,孩子们都会到炉子里找有没有落下的小山芋。福康里弄口的另一侧是一个姓程的"老头子"卖小糖果小零食的摊头,摆摊的一对老夫妻俩。好像就住在福康里。安宜坊弄堂口没有摊头,但有一个小木屋,是让巡捕老王看弄堂用的。新闸邨弄堂口是一个修钟表的摊,小玻璃柜中放着各式闹钟、手表 ……</h3> <h3>  剃头店</h3> <h3>  小莱场里排队忙</h3> <h3>  新闸路小菜场的情景也总是让人难忘,民以食为天,但在闹了三年饥荒的困难时期,居民所有的主食和副食品都需凭票计划供应。类似鸡鸭鹅家禽的供应只有重大节日、春节国庆时才能供应一次。按照户口分"大户"和"小户",供应的份量不同。每到此时小菜场里半夜三点钟开始排队,也有用菜篮子当作人参加站队的。要买到这个可怜的禽类过节,得花好几个小时,脚也要冻僵。家中人多的,还能够替换。排队过程中你来我往难免争吵。整个菜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我家住得离菜场不远,清晨睡梦中总会被人声鼎沸的菜场中传来嘈杂的声音吵醒。</h3> <h3>  当年上海米店的标配模式,称米的衡器好象也都是全市统一定制的,店家将大米都存放在头顶上的大箱内,卖米称重时靠装在漏斗状箱体内的一扇可翻动的&quot;门&quot;来控制大米往下的溜放量。</h3> <h3>  老福康里人都知道的这美琪、西海、平安、新华四家影剧院。</h3> <h3>  在福康里周边有四家大家都熟悉的影剧院,美琪、新华、西海和平安。相比之下美琪大戏院最高档,除了放映电影,还演戏剧,六十年代有一出很吃香的沪剧"芦荡火种",在戏院外大墙上大幅广告做了好长时间。新华电影院也是历史悠久,影院原先的洋名已无人记得了。当年电影院等级分明,新影片要在首轮电影院放映,新华属首轮电影院。西海电影院距离福康里最近,当年不知为啥人们把西海电影院也称大戏院,未曾在西海看过演戏。但80年代后西海对面的生煎馒头据说味道是老灵光的,名气很响。平安电影院属于三轮影院了,一般只放映旧电影,那时到还真有不少挺不错的外国旧电影上映,票价也便宜。</h3> <h3>  当年的电影票,后来一度也成为孩子们手中拿来互相猜票价的游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 /></b></font></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b></h1></span></h1> <h3>  到了文革年代,弄堂里也闹出了不少匪夷所思的故事。</h3> <h3>  三十年代济康里外婆家楼顶晒台。</h3> <h3>  济康里弄底15号有家"绿光集邮社", 老板姓张,人挺和气。"集邮社"在三层阁上,其实屋内很逼仄,来客需爬一条较陡的木梯上楼,房内除了一个用来做生意的长柜台外只留有一条通道,一面墙上的玻璃镜框内明码标价布满着各式邮票。我因从小喜爱集邮也经常光顾,据说还有外国人去他家买邮票向。当年我外婆家也住在济康里,五十年代初舅舅参军时,邮社张老板特意用纪念邮票剪贴了"光荣人家"四个大字装在镜框里送给外婆。文革中老板的遭遇很惨,抄家时被抄出十几只装满各种邮集、邮品的皮箱子,全都被搬到弄口马路上。在呼天抢地声中,张老板毕生心血收藏和经营的邮票作为"封资修"全部被焚,付之一炬,确实令人痛惜。</h3> <h3>  正待拆迁的新闸路911弄大徳里2号</h3> <h3>  那年马路对面的大德里2号主人石家有一个侄子叫石家康,是从香港医科专业毕业归沪的大学生,回来不久就发生文革。但这个读书人每天仍西服笔挺去公园和图书馆消磨时间,一天夜里抄他叔叔的家,这原本与石家康无关,但他看不懂,在旁边不停地插嘴,要求人家搬走贵重物品时要小心轻放,并须留下纸条凭证等等。这下惹火了抄家者,来者本不善,他们立马将石家康揪出大门外批斗,高喊打倒石家康,只见石家康口中念念有词:"我是好人!我是好人呀! 日后,周围的小孩子们只要石家康在弄堂里出现就会喊一声:"打倒石家康",而无论在什么场合,石家康总要回一句:"我是好人!"久后久之成了条件反射。他的烦恼没处倾诉,终日郁郁寡欢。一天,人们发现他死在自家的床上,有人说石家康是自杀,有人说他是郁闷而死。</h3> <h3>  当年上海的大街小巷中有很多用石头铺就的这样的&quot;彈格&quot;路,不知现在还有木有?</h3> <h3>  然而,时光总是无情,六十多年过去了,最值得回望的小学校园、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旧时弄堂,全都经受不起时光的淘洗。一个多世纪以来,新闸路和福康里见证了这条马路上和弄堂里万千家庭的喜乐沉浮。</h3><h3>&nbsp;</h3> <h3>  1950年冬天,南京西路。</h3> <h3>  在上海,曾经有成千上万个像福康里那样的老式石库门弄堂,洋溢着这个城市最淳朴的气息,随着光阴的积累石库门弄堂也逐渐酝酿成一种独特的老上海文化。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上海人的生活百态和岁月变迁,成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和值得回味的文化。</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7.11.16 杭州</h3> <h3>  七十年代上海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口,这样的高台交警岗亭不知何年何月在上海彻底下岗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福康里社区行政区域的变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b></h3> <h3>  五十年代时福康里地区曾在新成区所辖范围。</h3> <h3>  上世纪福康里和周边弄堂归属于武定路街道,当时划分成济康里、福康里、赓庆里和厚福里等四个居委会。</h3> <h3>  新世纪新福康里归属石门二路街道,上图为石二街道的社区分布图。</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r /></b></span></h3><h3><b>后记</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自去年三月《福康里》</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传微信后,受到了亲朋好友和昔日街坊邻里们的欢迎,点读者逾二万,使老牛深受鼓舞。令人欣慰的是</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福康里》还让作者在网上新结识到不少旧日的老邻居。有网友留言:《福康里》勾起了旧褔康里人的浓浓乡情,希望还能读到老福康里的故事。一年多来,在微信群《发小之家》中得到了众多发小的支持和帮助,並收集到了一些有关新闸路和福康里昔日的旧照片,但终因旧日里弄生活年代久远加之本人视野与水平所限,续篇对老福康里只能是管中窥豹,编述了冰山一角。</b></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 谨在此向我的发小们致谢!向热心提供福康里、张家宅旧照片和弄堂旧闻素材的:湘敏、文哲、伯延、荣生、志勇、薛芬、唐超等邻里、同窗和网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b></span><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r /></b></span></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牛影集》怀旧篇</b></h1> <h3>W110-福康里(2016.3)</h3> <h3>W111-上学路上(2016.5)</h3> <h3>W1203/03-追寻童年时光(2012.3)</h3> <h3>W1207/05-新闸路上话当年(2012.7)</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W180《福康里(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 2017.11.16 杭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17.12.01 上海</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