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在军营包饺子……

黑牛

<h3>  战友“太阳果”几乎每周要在朋友圈晒一次她陪妈妈包饺子。女儿从网上给我们寄来青岛的"船歌鱼水饺"。回东北看孩子姥姥,吃“酸菜饺子”就是家常。到了北京,太太总不会忘记给我点一份“茴香饺子”……饺子,常常能勾起我对过去岁月的许多回忆。</h3><h3> 好吃不如饺子。我是南方人,在华北的军营生活了整整20年。在军营也随了当地习俗,逢年过节吃饺子,喜庆聚会吃饺子,来了客人吃饺子,重大任务完成后也要吃饺子。总之,吃饺子的理由很多。即使战士退伍的最后一餐饭,也戏谑为"滚蛋饺子"。</h3><h3> 刚开始我们南方兵对包饺子不以为然,慢慢地才发现,包饺子有很多学问,也能平添许多乐趣。</h3> <h3>  饺子好吃不易包,单说这馅儿就有很多讲究。或荤或素,或菜或肉,或鱼或蛋,内容丰富,相互兼容。制作馅儿是最繁琐的一道工序,先清洗再剁碎后搅拌加调料,直到口感满意为止。饺子馅儿要搞好多种啦,猪肉掺酸菜一种,牛肉掺大葱一种,羊肉掺胡萝卜一种,韭菜粉条掺鸡蛋一种……反正你想用什么馅儿,都能够搭配合适。那猪肉要肥瘦均匀,那酸菜不要一点叶儿,那牛肉要先用开水去腥后再剁碎,那羊肉要选那精瘦精瘦的,那大葱、胡萝卜不能是冻的等等。</h3><h3> 不仅馅儿有很多讲究,就是和面也需软硬适度才行。软了,饺子下锅就成了片汤;硬了,不宜擀饺子皮儿。</h3> <h3>  当时,我们部队北方战友多,往往我们南方兵只能打打下手,像和面擀饺子皮儿这类技术性很强的活是不会让我们沾上边的,顶多洗洗菜搬个面板摆摆饺子什么的杂活是我的专属。</h3><h3>  面虽说不很白,却是本地优质小麦磨成的,绝没有添加成份。面和好了,在和好的面团上苫上干净潮湿的毛巾,以防和好了的面风干。然后,把从驻地老百姓那儿预先借来的几块面板、十余个盖帘儿(临时摆放饺子的,秸秆制作而成)、几个擀面杖、数十个扁匙子(打馅的专用工具)一一洗干净,然后把面板架在屋中央,那时候我们一个班七、八个人睡一个大通铺(也称炕),大家就围在一起边包边学,边讲故事,边聊天。</h3> <h3>  干部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包出的饺子也就千奇百怪。有双手直接做成的挤饺、有精心捏制的麦穗形状饺子、有做成兔王爷样子的饺子、有半两多一个的蒸饺、有小拇指般的鼠饺……有的战士图吉祥,还要包一分钱放进其中的一个饺子中,说是谁吃着了,会一年都幸运。那个时候简直让我们的眼睛都看花了。不管包得如何,确保不露馅才是技术到位。第一次包的时候,北方战友总是要逐个对我们包的饺子认真检查一遍,防止煮的时候散掉。不多会儿,包好的饺子就摆满在炕上了。</h3><h3>  80年代初,部队条件简陋,我们和面、盛馅、洗菜、最后放熟饺子都是用洗脸洗脚的同一个盆,一般情况下当过兵的没有人会计较这些的。遇上讲究些的人,恐怕这顿饺子是再不会去碰的了。 </h3> <h3> 煮饺子是在炊事班的大锅里进行,一个班一个班地轮着来。等到饺子出锅又用那和了面、拌了馅的脸盆盛着到班里,大家挤在一起,一边吃着,一边说笑着,其乐融融。想着在部队就像是一个家,那个时候就特别温馨、特别亲切。</h3><h3> 现如今,都是用机器制成的饺子皮儿,除了形似以外,不仅味道差了许多,更少了许多包饺子的乐趣。</h3> <h3>  这包饺子,包的是习俗,包的是学问,包的是开心,也能包出人的理念和希望,更能包出朴素的哲理、纷繁的社会来。</h3><h3> 89年春节,我在连队当指导员,为了改善伙食,让北方的战友尝个鲜,我和正怀孕的太太为战士们包了近一百个蛋饺,虽然很累,但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能让大伙过个好年尽点心出点力,也非常愉悦。至今还有战友告诉我,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和吃到蛋饺。 &nbsp;</h3><h3> 时过境迁,往事已成为美好的回忆。饺子早已不再是人们过年时才吃的美食。但是,我却时常想着和战友一起暖融融地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的快意,毕竟包饺子曾经给我、给飘逝了的岁月带来过许多乐趣。</h3><h3> </h3> <h3>文:(老兵)黑牛</h3><h3>图:(三个女兵)小红马 太阳果 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