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夜,暖气管中流淌的水,发出的声音像仓鼠啃食米粒的呲呲声,总觉得卧室有老鼠,惊扰了一场清梦。古人失眠,大可以附庸风雅,找二三儒雅之士,或对月弹琴,或邀约饮酒,或望月吟诗唱词,别有一番滋味。如今的我,也只能挑灯看看手机,心想:在这遥远的他乡,谁能通过微信把相思与我诉说一番。可惜,时间太晚,人们都把相思融进了梦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来与我是无缘了。好在,能够借助美篇写写少女的心思,看看人间的喜怒哀乐贪嗔痴。</h3><div> 看到美篇在征集红楼30年的文稿,觉得我这个红楼迷也该抛砖引玉一番,思绪瞬间天马行空,一时间不知写什么好了,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抱着手机睡了过去。沉沉的梦中,看见满眼的竹子,绿得发亮,仿佛又看见那个一袭纱衣的黛玉,坐在窗前,发出一声低叹,却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只是关心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像个有心事的仙子,在我的梦中逗留了很久。</div><div> 《红楼梦》,无论是87版的电视剧,还是各种版本的书籍,都是我的珍藏,从六年级第一次接触它开始,整整已过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不喜欢到如今的痴迷,皆因黛玉。8</div> <h3> 小的时候看《红楼梦》,是真心觉得一点也不好看,就只是看见一群女人在那里八卦,对于她们的舞文弄墨、诗词歌赋,我都不是很懂。那时候不明白她们为什么就不愁吃不愁喝,总觉得她们是闲得慌。对于当时还在愁吃愁穿的我来说,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简直就像是一个正常人再看一群神经病一般,不是一个世界,完全不懂她们的愁滋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红楼梦是在初中,那时候有个从北京过来支教的美女大学生,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个很文艺、很有气质的女人。对于我们乡下孩子来说,她美得宛如天仙下凡。 </h3><h3> 她很喜欢《红楼梦》,每次的阅读课上,总是会给我们将待遇和宝玉的爱情故事。尽管我们那时候对于爱情也不似现在的孩子一般,成熟的可怕,但也是隐约觉得爱情是个美好的东西。</h3><div> 她从最初的相遇,讲到了她们在一起品诗饮酒、赋词作画的日常,到最后的曲终人散。我们听得难受得不得了,一群半大的孩子,叽叽喳喳的问老师各种奇葩的问题,我还记得有一个同学说:“老师,要是黛玉和宝玉和我们一样就好了,可以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还可以一起玩游戏,这样她们每天都是像我们一样开开心心的。”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傻里傻气,真是可爱极了。不过,我当时听完这个故事,不心疼宝玉,我最心疼的是那个浑身孩子气的黛玉。</div><div> 在我眼里,黛玉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她是个孩子,是一个渴望妈妈能给糖吃的孩子,渴望被爱的人关注,渴望自己也有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唯美爱情。《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女子都是不一样的,她们的性情和脾性,各不相同,却都是满身的才气。黛玉的诗词,和她的人一样,每一句都是忧郁的气质,充满满满的不安和爱怜。</div> <h3> 黛玉第一次坐船来到贾府的时候,晶莹剔透,对于大户人家的人情世故,她其实都懂。她知道自己是女眷,不会从正门进去,会从西角门进去;从贾母的一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知道贾母不喜女子读书,从“只刚读了《四书》”变成了““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那般聪明,有令人心疼;去看望邢夫人,看见炕上放着两个被褥,自觉地坐到了椅子上......这般玲珑剔透,她比谁都懂,只是要把这些事情当做家常便饭,她是不愿意的。不像宝钗,她可以每天探望贾母、王夫人,做着平常大家闺秀该做的事,她俗得合情合理。而黛玉,可以每天听风望月,偶尔悲春赏秋,她仙得理所当然,她们没有谁优谁差,只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个世界中的翘楚。</h3><div> 黛玉是敏感的,对于很多事情,她的多心眼都是她没有安全感,她的至亲都不在身边,即使贾母是外祖母,在古代交通不畅的情况下,也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吧!何况,再怎么好,心里的那种安全感除了父母,别人是无法弥补的。她的尖酸刻薄,也只是刺猬身上的刺,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刺伤别人的同时,她其实也会痛的。</div> <h3> 她的敏感,更多的是源于宝玉。她也和现在恋爱中的少女是一样的,渴望自己的男朋友能给她一个确定的未来。而黛玉对于这个未来,应该算是更加渴望,毕竟宝玉算是她的知心人。可是每次看宝玉,就总觉得她其实有时候一点也不懂女孩子,不懂她为何突然悲伤,亦不懂她为何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宝玉的爱情看似很痴,其实是没有林黛玉痴的。他似乎对贾府中的女孩子都很好,就像中央空调,暖的似乎不止黛玉一人,今日袭人,明日就可能是晴雯。不过,这些与黛玉相比,还是差一截的。 但是“既生瑜,何生亮”总是让人怅然若失。黛玉最怕的大概是宝玉对宝钗好。她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又何尝不知王夫人想要的儿媳是怎么样的,只是她的傲骨总是挺得太直,弯起来心痛。而宝钗无疑是大家所喜欢的,她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然优于黛玉。每一次的含酸落泪,大抵都是与宝钗有点关系。</h3> <h3> 我心疼她,也佩服她。这般浑身充满抑郁气质的女子,放在今天大概很少有人喜欢,在深深庭院中,真正喜欢她的人想来就更少了吧。可是,她有时候真的很随性,也很任性。生气时毫无顾忌,说别人短处是说得那般光明磊落,从未把别人的不是落在暗处,就狠狠地砸在你的脸上,很疼,但是我喜欢。比起那些藏在角落里的阴暗,她的数落温柔得多。她是潇湘妃子,喜欢竹子,就做到了竹子的笔直,真正让我佩服。</h3><div> 黛玉死得时候,陈晓旭演得太好,我从未忍心看完那一集。现在长大了,懂得了许多,经历了许多,想想现实,总觉得黛玉死的恰是时候。她这种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已经经历过人情的残酷,就不应该在经历跌入尘埃的惨痛。而她与宝玉未圆满的爱情,真是这部书的经典。在我看来,她们即使真的在一起,大概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宝玉有才,却没有经济能力,对于官场的狗苟蝇营,也是不屑地。贾家落寞后的宝玉,给予黛玉的估计也只有精神上的共鸣,物质上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没有了基本的生存,精神又该寄托到那里?</div><div> 汪国真说:“有一点缺憾有一点遗憾的人生,是有味道的人生。有一点怪异有一点风险的命运,有意思的命运。”潇湘妃子的梦,就该是遗梦,才会成就她的孤傲清高,成就那段遗憾背后的无数遐想。</div> <h3> 看一场红楼,都会心疼黛玉一次,大抵是自己的内心也有一点文人的娇气,总觉得那种支离破碎的结局其实很美,那般仙气十足的女子,太过完美,只会流于俗气;太过不堪,未免亵渎了她的傲骨。就该“质本洁来还洁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