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30年]象宝钗一样活着,象黛玉一样生活

blue

<h3>  此篇是2007年随性写下的,时隔十年,没有再翻看«红楼梦»,只是看了蒋勋先生的«梦红楼»,听了一遍刘心武说红楼,但也受益匪浅,改变了我的很多肤浅的看法。此篇是通读一百二十回的基础和认识上写的,但听过刘心武的揭秘后,觉得后四十回的续写或者改写实在与原著大相径庭,曹公原稿的结局一定是对书中人物另有安排。决定另写几篇宝黛钗的文章。此篇原文奉上,欢迎批评指正。<br></h3><div> </div><div><br></div> <h3>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这着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哀,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h3> <h3>  象宝钗一样活着。是读完第三遍红楼梦后的想法。之前我是喜欢黛玉的,她的婉约凄美,弱柳抚风的气质及那段绝世的恋情。多少年来,一直象她一样忧郁,虽然不似她终日以泪洗面,歌哭落花,但因为她,也凭填了一些对暗淡人生的无力情怀。</h3><div> 今日,我却开始关注这个曾经被我憎恨过的女子-宝钗。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温柔沉静,睿智豁达。只可惜,在她的世界却没有遇到一个可以与她两情相悦的男子,而宝玉——这块天地的精华,不过是空有一幅好皮囊罢了,他怎能扛负得起宝钗的深沉。</div><div> 宝玉,辜负的又岂是黛玉一个呢?含恨怨死的金钏和风流灵巧的晴雯,痴心无悔的袭人以及聪明可人的五儿。最严重的当然是宝钗了。诺大的荣国府——对这群丫头们来说,满眼里除了一个宝玉,还有哪个男子可以为之癫狂呢?虽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林黛玉即使哭死了,也不会有奶吃,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封建礼教的毒害。不得不说的是,宝玉这个男人,即使没有人约束禁锢他,即使老祖宗任他选择了黛玉,她又怎么忍受得了他玩劣花心朝三暮四的性情?不哭死也一样被气死了。</div><div><br></div> <h3>  但宝钗不一样。说她暗藏心机也好,说她大智若愚也行,她一直都在冷眼观看着这一切,沉默不语,坚忍地等待着,忍耐着。在那个年代,她要的是一个稳定完美的婚姻,而不是一场死去活来的爱情,所以她能容忍一切。十三岁的她能周旋在宝黛之间而不嫉妒他们的眉来眼去,秋波来往,笔墨传情,她能坦然于周围这些小丫环们的明争暗斗,更可佩服的是当被贾家骗婚(给宝玉冲喜)后,面对宝玉因黛玉的死又是去潇湘馆听鬼哭,又是深夜候芳魂的折腾,她都泰然处之,听之任之。表面上是识大体顾大局,其实我私下认为,宝钗其实不爱这个男人的。因为,宝钗这样的女子是不需要男人的。</h3> <h3> 况且,对于宝玉这个也被称之为男人的男人,她在内心更是嗤之以鼻的。只有傻乎乎的林黛玉,才会为情舍命。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且看书中对她二人的背景交待,黛玉是年幼丧母,体弱多病,自会饮食起就吃药,上无娘亲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老父亲又奔忙于仕途,所以,入贾府来遇到宝玉对她百般亲近宠爱,当然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了;而宝钗不同,宝钗出场前的背景是本来要入宫备选才人的(做公主的陪读),父亲在世时候喜欢栽培她胜过其兄,父亲去世后,帮母亲做做针线家计,为母亲分忧解难。可见,宝钗除了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外,她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有头脑有理想的女子。她要的,绝不是一个象宝玉一样满腹糟糠的不男不女的人。但宝钗注定是一个悲情的女子,虽然她有才有情又有义,也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枷锁,被贾家选择,实在是人生中一场无奈的劫难。</h3><div> </div> <h3>  论小资,林黛玉是最贴切的人选,她小资得那样优雅极致。她同妙玉论饮茶之道可见一斑,高洁并论的两个女子参禅品茗是多么小资的场面啊;其次寄情赋诗于手帕汗巾上,即使死到临头了还强托病体付之一炬,将对宝玉的一腔爱恨化为灰烬,多么凄婉壮美;尤其埋香冢泣残红一节,黛玉葬花,成了千古绝唱,正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因她本就是绛姝仙子来世间以泪还愿的;再说说宝钗,与小资是不占边儿的。宝钗是大气豁达的,是稳重坚定的,她顺应一切环境,可以享得福可以吃得苦,她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所以宝钗可以面对一切困难,可以承受一切苦痛,所以她大多时候都是恬静的微笑着。</h3> <h3>  再看书中两段分别的镜头。一是宝黛诀别。傻大姐无心泄露宝玉和宝钗将完婚的机密后,黛玉迷失本性,见到宝玉后两人对着脸傻笑,黛玉说: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答:我为林姑娘病了。然后两人痴痴的对着笑,最后黛玉说:我是该回去的时候了(回警幻仙境)。可见两人为情痴傻癫狂的程度之深。这一章节尤其令人落泪,因为这一别,即是永远。二是宝钗宝玉之诀别。宝玉去赴考,临行前对宝钗深深鞠了一躬,说:姐姐,我要走了。宝钗忍泪无言,说:是时候了,你不毕说这些唠叨话。此处可以看出,宝钗才是最了解宝玉的那个人,她知道这是一次诀别,她了解宝玉的打算。但是她有承受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她表现得如此果断勇敢。</h3><div><br></div> <h3> 当无数的后人将百般的怜爱给予黛玉的时候,谁想过何处可以安放宝钗的柔情?毕竟,她是一个从来未被爱过的女子。然而,宝钗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作者给了她这样的使命,让她永远走自己的路。记得梅姑生前说过:人人都说我坚强,其实我也同样需要一点温柔和爱。不知道宝钗,是不是也这样懊恼过?虽然最后雨村说宝玉“高魁子贵”有遗腹之子之说,并“兰桂齐芳”与开头有呼应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若曹公一气呵成,是不会给予宝钗这样的命运的,即使是这样,宝钗也不会和李宫裁一样心如枯木,一心教子,她会另有作为的。</h3> <h3>  黛玉虽死尤荣,她赢得的爱情千古流传,还落的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美名。宝钗看上去赢了一场婚姻,其实她终久一无所有。因为或许她早已经看透了爱情的本质,所以她才会面对一切劫难都能够镇静、从容、坦然,她要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个稳定舒适的立脚之地。不是她逼死的黛玉,而是黛玉她“春恨秋悲皆自惹”,才落得个“红消香断”的凄恻结局。</h3><div><br></div> <h3>  正是,看透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单单落下这个绝代芳华的宝钗,谁人来抚慰?</h3>